老覃在昨天寫了《
接替了毛主席所擔任的紅一方面軍總政委職務的人正是周恩來。
說起來,周恩來也是一位通曉軍事理論知識,併兼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的軍事家,他和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的朱德在一起深入分析敵情,根據敵人進攻的態勢,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強行攻取樂安。
為了一發中的,一舉拿下樂安,投入的兵力計有紅一軍團、 三軍團、 五軍團、 十二軍、 二十一軍、 二十二軍和獨立第五師。
由誰來出任攻城總指揮呢?
周恩來相信毛主席的眼光,指定了林彪這位接替了王爾琢位置的黃埔軍校四期生來具體負責這次軍事行動。
林彪肩挑重任,自然不敢大意。
他經過周密部署,於3月24日簽發了攻擊樂安的命令,決定25日全線總攻。
說起來,當時駐守樂安城的敵人並不多,僅有一個旅外加一個警備團。
但樂安城所處位置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因此,各路紅軍在25日下午經過數小時的激戰,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並未能達到預定目的。
林彪大為焦躁,決定在當夜發起夜襲。
夜襲發起之初,我軍還是收到了一定奇效,成功摧毀了敵人的三個碉堡,攻佔了五處高地。但缺乏攻堅武器,未能破城。
26日早上,林彪發揮連續作戰精神,繼續揮軍猛攻,並把重點攻擊點集中在北門。
競日血戰,仍是無濟於事。
從3月25日戰至3月30日,紅軍已經犧牲了2000多人,卻在樂安之戰中毫無進展。
這種情況下,不能再打下去了。
周恩來果斷傳令收兵。
隨後,周恩來對整個攻城過程做了全面的分析,給林彪指出了用兵上的十大缺點和錯誤。
1、開戰前缺乏正確的偵察,編組不夠縝密,偽裝工作也做不到位。
2、在奇襲時未能給戰士傳遞出指揮員「堅決襲取城郭之決心」。
3、參加作戰的各梯次部隊相隔太遠,無法及時擴大戰果。
4,兵力分布不夠科學,很容易成為敵人機關槍、手榴彈攻擊的目標。
5,夜間行動缺乏周密的部署。
6,火力與運動的配合度低。
7,我們選定的「重要攻擊點」往往並非「敵人薄弱部分」。
8,各部未能一致協同動作,慘遭敵軍各個擊破。
9,我軍撤回和進攻的路線比較單一,屢屢遭到敵軍的伏擊。
10,出現了幼稚的「對空射擊的技術」,使敵機發揮出了最佳的功能。
林彪悉心揣摩和領悟周恩來的批評,在排兵布陣上大有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