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若不意外戰死,大明朝不會頃刻被後金瓦解,尚再延百年國運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大明朝中後期名將李如松,雖然這位名將很少被人提及,但《明史》中有一句話卻是評價李如松的,「將門有將,得無愧乎」。那麼明朝有那麼多的抗倭名將,比如 戚繼光俞大猷譚綸盧鏜等等,為什麼我們單單要講李如松呢?他究竟有什麼偉大的功績呢?如果說戚繼光、俞大猷等人是妥妥的抗倭名將,那麼李如松絕對可以在明朝後期排的上號。

首先我們從李如松的父親那裡就能看出來,他父親李成梁在其鎮守遼東的30年里,曾率領遼東鐵騎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更是被人誇讚是「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所未有」,父親況且如此更何況虎父無犬子呢?李成梁有九個兒子,五個兒子最有出息,即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楨李如樟李如梅,稱「李氏五良」

梅國楨:「其子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楨,皆負大將之才。」

五個出色的兒子里李如松最為出色,即「李氏五良,如松鷹揚」。李如松自少就驍勇善戰,更是拜徐渭為師傅,在明末萬曆年間的三大戰役中更是親自指揮了其中的兩個,分別是寧夏之役壬辰抗倭援朝戰爭,最後都功勛卓著,可到頭來卻結局悲慘,落了個意外戰死的結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隆慶四年(1570年),一直到萬曆十九年(1591年),遼東一直由李如松的父親,李成梁威壓遼東數十載。萬曆十一年(1583年),兒子李如松升任山西總兵1,給事中黃道瞻給萬曆帝進言說李成梁、李如松父子不應該一同掌管重鎮,於是明神宗(萬曆帝)任李如松右軍都督府僉書,下邊很多文臣都彈劾他們李家父子,但明神宗依舊相信他們,但隨著地位越來越高的他,李如松的父親李成梁之後竟開始奢侈無度,甚至虛報戰功,被言官彈劾,在萬曆十九年(1591年)被萬曆帝罷官。

這時的李如松在萬曆二十年(1592年)寧夏鎮原副總兵哱拜父子與蒙古河套部落勾結叛亂,接連攻下中衛廣武玉泉營靈州等城,同年四月李如松奉命出任提督陝西討逆軍總兵統遼東、宣府、大同等軍隊,六月抵達寧夏,九月包圍寧夏城,再仔細觀察地形後水淹寧夏城,敵軍內部開始混亂緊接著寧夏城防開始倒塌,哱拜投降,至此叛亂全部平息,李如松被晉陞為中軍都督府都督。

16世紀末,日本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日本,制定了佔領朝鮮,征服中國的侵略計劃,於是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豐臣秀吉出動15萬大軍攻擊朝鮮並在朝鮮釜山登陸壬辰倭亂爆發,但當時統治朝鮮的李氏王朝內部黨政不斷,人不知兵200餘年,全國三百多郡縣沒有設防,短短兩月月丟失了京城,開成、平壤等大城,倭寇挺進鴨綠江,萬曆皇帝心想大明朝作為朝鮮的藩主國,決定出兵朝鮮。

這次大戰也稱為壬辰朝鮮平倭戰爭當中,李如松更是帶著李氏兄弟,一路攻克平壤,擊敗小西行長

《明史》載:「如松馬斃於炮,易馬馳,墮塹,躍而上,麾兵益進。」

如果寧夏之役是李如松之謀,那麼壬辰抗倭援朝戰爭就是李如松之勇。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李如松因功加為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自萬曆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被罷免遼東總兵開始,遼東先後八次易帥,事實證明無一人能鎮守,導致遼東邊備益弛。於是,在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萬曆皇帝不惜否定廷議,直接出中旨任命李如松為遼東總兵官。

那麼平步青雲的李如松又是如何意外戰死的呢?這不得不提到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韃靼犯遼東,李如松率輕騎追擊遭遇韃靼三萬大軍,李如松三千人浴血奮戰戰死在撫順渾河一帶,年終50歲。遼東沒有了李如松自此管理日漸衰敗,在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許之戰大敗,已不再是以前的遼東,遼東也慢慢被努爾哈赤侵蝕,再加上明朝廷為了應對遼國加收「遼餉」與「練餉」、西北大旱,農民不堪重負,揭竿而起,如果李如松沒有意外身死,遼、後金可能不會蠶食遼東最後導致明朝覆滅,對此各位有什麼不同意見呢?歡迎評論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