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慈禧是千古罪人?

在許多人眼裡,慈禧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手中握有絕對的權力,掌管著整個帝國的命運。但在歷史的長河中,慈禧是一個頗為有爭議的人物。

她的統治下,清朝面臨了許多挑戰。外部列強逐漸侵犯中土,而內部也存在著不少的腐敗和無能。儘管有機會進行改革和進步,但慈禧多次選擇保守的路線,反對洋務運動和各種現代化的嘗試。

這不僅使清朝錯失了許多發展的機會,也導致了對外戰爭連連失利,國土遭受割讓。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的侵略都是在她的統治時期發生,清朝的國威和地位都大受損害。

無論如何,她的統治方式和選擇,都使得清朝走向了衰敗的道路。以下是慈禧太后在清朝晚期被普遍批評的十個方面:

1.反對洋務運動:慈禧曾在1875年後重新掌權,此時期許多清官如李鴻章張之洞主張學習西方的軍事、工業技術,即洋務運動。但慈禧的態度時而支持,時而反對,導致清朝在近代化進程上喪失了寶貴時間。

2.廢黜同治皇帝:1875年,同治皇帝逝世,有傳言是慈禧毒殺,儘管沒有確鑿證據,但此事確實加深了慈禧的權謀形象。

3.甲午戰爭失利:1894-1895年,清朝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清軍在海、陸兩戰場均告失利。《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失去台灣,並支付日本2.3億兩白銀作為賠款。

4.對外割地賠款: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朝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清朝被要求賠款4.5億兩白銀,並長期失去了首都北京的控制權。

5.花費巨資修建頤和園:慈禧用了超過3000萬兩白銀修建和修復頤和園,這在清朝財政困難的時期被視為巨大的浪費。

6.支持義和團運動:1900年,慈禧支持了反對外國的義和團運動。這導致了清朝與多國開戰,結果是嚴重的戰爭損失和國際地位的進一步下滑。

7排擠異己:慈禧在統治期間,對視為威脅的人進行打壓,例如戊戌政變時的維新派領袖被殺或流放。

8.反對和延遲清朝的改革:在戊戌政變後,慈禧掌握大權,並暫停了許多改革措施,直至1901年才開始的「新政」。

9.過度依賴宦官:尤其是李連英,他是慈禧的得力助手,但同時也是宮廷中的重要腐敗源頭。

10.戊戌政變:1898年,光緒帝試圖進行維新變法,但被慈禧以政變方式停止,多數維新派領袖被殺或流放。

此外,慈禧也因為對權力的極度渴望而被批評。她在太監和宦官的幫助下,多次進行政變,清除異己,確保自己在權力之巔的地位。她的野心和對權力的痴迷,導致了許多忠臣英雄的犧牲,也使得清廷的政治氣氛變得尤為緊張和危險。因此,當人們回顧歷史時,很多人認為慈禧是清朝衰敗的罪魁禍首,甚至有人稱她為「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