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移民對普魯士紡織業的影響:羊毛產量增長,織機和編織機變多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在近代早期的西歐資本主義處於萌芽發展階段。在重商主義盛行的年代,發展經濟也成為了普魯士的頭等大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以及他的那些血沸騰的繼承者們,對軍隊有著令人咋舌的痴迷和苛求,特別是對於裝備軍隊樂此不疲。

重商主義政策是那個時代的特點腓特烈·威廉及其繼承人執著的奉行這種政策。正如施莫勒所指出的,重商主義並不能用它的關於增加錢財或貿易差額等理論來衡量。

羊毛產量和毛紡織業的發展

在16-17世紀普魯士的畜牧業發展緩慢,還停留在自給自足的舊循環中,沒有額外的需求刺激。更是缺少規模的養殖技術和製作羊毛紡織品的手工藝。而造成技術和人才的極度缺乏的另一原因,則是德意志地區的分裂。

三十年戰爭後,最終分裂成大大小小360 多個獨立邦國,以及4萬個世俗領地和4萬個教會領地。各個地區之間交通閉塞貿易甚少,沒有統一的貿易行會、錢幣、稅收等,造成各邦國畜牧生產自給自足,甚少有大量跨地區的貿易交易,更談不上出口毛紡織品和農產品。

在1685年胡格諾移民到來後,普魯士統治者採取的政策是吸引移民,到後期就是只允許讓擁有技術的移民進入。直到1720年開始,新移居過來的胡格諾教徒才主要從事農業。儘管在18世紀,胡格諾教徒從事農業的數量不斷增加,但最多只佔到移民總量的20%

大量的胡格諾移民分散到德國各地,他們聚集在人口稀少的城鎮中,恢復當地的工業,從事自己本來的職業,建立紡織工廠,毛紡織業、亞麻產業、絲織業和養殖業等。紡織業和綿羊數量及畜牧業的增加,不僅足夠軍隊衣物的需求,還加大了外貿的發展

在紡織業起步發展的各地,特別是毛紡織品貿易的突飛猛進,對羊毛的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養羊業和其他畜牧業的發展,對擅長貿易經商的移民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更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社會和統治者提供的商業機會多。

為了發展普魯士的經濟,統治者一向對國內經濟採取保護主義政策。腓特烈-威廉在位時就禁止出口任何的羊毛原料,對進口的羊毛或羊毛製品進行裸稅。在國家軍隊中,只允許穿自己國家生產的羊毛布料做的軍服。

普魯士的統治者會和行會密謀,並制定行會中暢銷或火爆的手工業紡織品銷售和販賣標準。很多在柏林、波蘭登堡、卡塞爾,埃爾蘭根,法蘭克福 、馬格德堡,和其他小規模城鎮的羊毛商店開始購買胡格諾移民生產的羊毛產品,但胡格諾教徒有自己的技術,很少僱傭工人

隨著產業的壯大,學徒人員不斷增多,技術的傳播範圍擴大。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為了能大展宏圖因此勵精圖治的發展國家的金融和進出口貿易,調節貧富差別及社會矛盾最立竿見影的手段之一,是制定完備的稅收政策

大選侯想通過貨物稅來調節貿易流量,促進國內的經濟尤其是紡織業工業生產,最大限度的限制外國相關產品和奢侈品的進口,或對所需要進口的貨物加以重稅,這樣不僅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可以進一步提高財政收入

如,1721年對波蘭穀物進口的徵稅,1718年有關禁止羊毛出口的禁令一直實行了90年。補充措施是:禁止進口外國布匹和棉花,在小城鎮建立羊毛倉庫,在柏林開辦「貨棧」以便生產軍用軍用的細布,採取了一切措施促進經濟發展。

織機和編織機數量增多

隨著紡織業的發展,純粹的人工操作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和日常生活的需求。移民帶來了技術手工操作的方法。但隨著城鎮中紡織工廠的不斷建立,需要的織布機和編織機的數量也隨之增多。

從中可以發現,紡織工業發展的突飛猛進,種類花樣繁多,大都是藉助編織機織出的花紋。不難看出,這一時期胡格諾移民對紡織技藝的傳播力度有多大。而實際上早在工業革命前,普魯士的織機便已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普魯士的工業革命影響至深,導致第二次革命的爆發,源頭正產生於此。織機的數量在幾年間迅速增加,從幾千台到數萬台,大大加速了普魯士近代化進程

據德國移民資料記載,1700年左右大約有260名胡格諾的長襪技工編織手藝人陸續到普魯士定居,顯然,他們把織襪工藝針織體系引入普魯士,並在馬格德堡傳授的羊毛襪的製作並大量生產。

雖然法國移民的定居地在普魯士各地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有的甚至最後在同化中和當地融為一體,或者移民搬離定居點到居民區居住。但只要有定居出現過的地方,他們都會在那裡留下的鮮明的經濟行業手工業痕迹。而當地的人們也逐漸熱衷於將自己的子女送去當學徒,讓技藝不斷傳播。

技術的運用和操作都需要知識的直接傳播,而有技術的移民的到來無疑對學徒來說大有好處。在普魯士的大選侯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後,法國的移民前期大量遷移後由於大選候制定了只允許有技術的移民進入普魯士。這樣一來,就保證了移民的高質量

新到的移民不僅包括中產階級技術工人手工業者,同時還有法國毗鄰普魯士邊境的農民。這些農民可是擁有法國先進農業的耕作方式。對於普魯士低生產力的土地匱乏的技術而言,他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700年之後,普魯士關於胡格諾移民資料可以看到,在戰爭和瘟疫疾病過後,移民數量大量增加。普魯士記載的移民資料相對其它國家較為完整,這也是其嚴謹傳統的一個表現。

擁有紡織業的城鎮數量增多

腓特烈·威廉把發展貿易、發展工廠手工業和包買商業手工業,當做是主要財源。自1667年起,在城市中設立一種統一的經常性的消費品稅,這無疑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同時,這一時期財政也開始走上正軌。腓特烈·威廉時期改造、改建了道路與橋樑,並實行了統一的幣制,建立了全邦國的郵政聯繫。從17世紀80年代開始,腓特烈·威廉還開始了向海外擴展,不僅開辦了「勃蘭登堡-非洲」貿易公司,而且還從事販賣奴隸海盜活動等。

隨著胡格諾教徒的到來,各大城鎮的經濟開始復甦和增長實體經濟的增長從側面反映出結構內消費和內部的增長

作為棉紡織中心的巴伐利亞,巴登諸邦國在工業革命中使用先進的蒸汽機作為動力,1848年後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和強大,特別是輕工業閃電般迅猛發展,很大規模的現代大工廠如雨後春筍樣破土而出。

工業棉花織布機器增加了好幾倍,大量分布在市民和農村的麻紡織業隨著棉紡織的興盛而衰弱。毛紡織在19世紀中期逐漸發展壯大,成立了許多大工廠。在德意志統一後,紡織工業發展如火如荼。

德國的紡織工業的發展經歷了波折和輝煌的時期,胡格諾移民的到來為德國的紡織業注入了新鮮的活力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德國的紡織業在胡格諾移民的前力支持發展後勁十足,不過相較歐洲資深的英國等其他老牌工業國來說,可謂難望其項背。

後來,德國曾一度傾斜於重工業的發展。在19世紀,德國的紡織工業在其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有了很大的發展,工業革命最先在紡織行業中展開。

先進生產設備的引入,現代工廠和企業制度的建立。到19世紀中期,德國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由一個落後的農奴制盛行的國家逐漸變為了一個先進的工業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