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炮文明與血腥的榮耀

火槍大炮下的文明

清末,依仗著先進的武器和軍事技術,帝國主義列強展開了對大清帝國的輪番侵略。

從1840年到清朝滅亡,帝國主義列強先後發動了5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

1840年-1842年英國發動的第一次鴉片戰爭

1856年-1860英法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1883年-1885年法國發動的侵略中國和越南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日本發動的侵略朝鮮中日甲午戰爭

1900年-1901年英、法、德、意、俄、美、日、奧八國發動的侵華戰爭

外國人繪製的庚子之變

此外,還有1871年沙俄侵入新疆、1874年日本進攻台灣南部、1903年-1904年英軍入侵西藏等武裝入侵活動。

列強們或武力威脅,或發動戰爭,這一系列的軍事侵略是逐步升級的,從最初的沿海騷擾、蠶食,到勒索賠款、割占土地、搶掠財富、劃定租界,到後來企圖瓜分疆土。

這些多次武裝侵略的過程中,迫使清廷簽訂了系列不平等條約

在這些軍事侵略的背後,西方列強各國也攫取了大量權力,以條約、特權、扶植代理人等形式,得以操縱、控制清廷內政、外交、海關,使得晚清社會成了西方大國的經濟附庸。

充滿血腥的榮耀

在世界殖民戰爭歷史上,帝國主義國家「完全靠連綿不斷的戰爭,實現了對殖民地億萬居民的統治」,在這種無恥和血腥擴張和掠奪的同時,列強們卻熱衷於宣傳自己熱愛和平與貿易自由。

以英國為例,自1840年以來,其在我國發動和參與的歷次戰爭就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1840年時,英帝國主義假借自由貿易之偽飾發動戰爭。

在其國內,就利用報紙大肆渲染當時有關清廷執法行為的報道,處處醜化清朝形象,刻意傳遞給其國內民眾這樣一種印象——清廷及其官員是蠻橫無理的,此類輿論引導也引起了英國人的「不滿」,認為戰爭是保護所謂的「通商利益和維護大不列顛尊嚴」。

而在其侵略隊伍之中,為了表彰在戰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軍人,就通過勳章獎章或鼓動士兵捍衛英國的殖民統治利益。而這些侵略者也無不以榮獲勳章、獎章、紀念章等軍事證章為榮。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英國勳章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英國勳章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英國勳章

上面的三枚勳章都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人頒發給參戰的軍官的勳章。

其中前兩枚是基本同款圖案的,第一枚有深紅色緞帶,而第二枚僅剩下勳章。根據相關介紹,勳章的正面是戴王冠的維多利亞女王頭像,頭髮打成一個結,周圍有「VICTORIA REGINA」字樣。在勳章反面是:在一棵棕櫚樹下各種的戰利品,有旗幟、大炮、盾牌等。上面有「ARMIS EXPOSCERE PACEM」,以及「CHINA」1842。

其設計者是懷恩·威廉。直徑36 毫米。

第三枚黃色勳章主題是紀念與清朝戰爭結束的勳章,發行時間是1842 年。在勳章正面還是維多利亞女王的頭,她的頭髮上裝飾著玫瑰和其他鮮花。周圍有「VICTORIA D : G : BRITANNIAR : REGINA F : D :」字樣。勳章背面是:四名英國軍官與清朝模樣的官員在交換文件。背景中是一座寶塔和一艘收起帆的帆船。下方有「1842 年英國軍隊的勝利」的字樣。勳章設計者是戴維斯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英國勳章


上面這枚勳章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國發行的勳章。

根據注釋,這是授予水手長本傑明·布拉德·肖(1819-1908)的一枚戰爭獎章。設計者是懷恩·威廉,勳章直徑36 毫米。勳章正面是頭戴王冠的維多利亞女王頭像,頭髮打成一個結,周圍是「VICTORIA REGINA」字樣,反面圖案還是在一棵棕櫚樹下的戰利品:包括旗幟、大炮、盾牌等,背面圖案是「ARMIS EXPOSCERE PACEM」,下方是「CHINA」字樣。

1900年時八國聯軍中的英國勳章

上排左起第二枚是八國聯軍中英國的勳章

上面的兩組勳章是在1900年庚子之變時英國發行的勳章。

根據注釋,其中第一枚銀色勳章是授予一級士官愛德華·特納的顯赫英勇勳章,據介紹,這位名為愛德華特·納曾在 HMS「百夫長」服役,還參加了八國聯軍。但在庚子之變中陣亡,後葬在威海衛

這枚銀制獎章正面是維多利亞女王頭戴王冠,頭髮紮成一個結,上面刻有「VICTORIA REGINA」字樣。背面是皇冠,上面是用蝴蝶結系著的月桂花環,上面刻有「FOR CONSPICUOUS GALLANTRY」字樣。獎章邊緣刻著「EDWARD TURNER PRESTICE OFFICER 1ST CLASS CHINA 1900」。緞帶是藍白色相間。

這枚勳章的設計者是懷恩·威廉,勳章直徑35 毫米。

第二組勳章中從左起第二枚的勳章是英國發行的有關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的戰爭勳章。下面一圖是勳章背面(從右數第二枚)

這枚勳章的設計者是懷恩·威廉,勳章直徑36毫米.

勳章正面為維多利亞女王半身像,頭戴王冠,頭戴面紗,周圍是「VICTORIA REGINA ET IMPERATRIX」字樣。反面還是:在一棵棕櫚樹下的戰利品,包括旗幟、大炮、盾牌等。周圍是:「ARMIS EXPOSCERE PACEM」字樣,下方是:「CHINA1900」字樣。這枚勳章與其他四枚獎章一起安裝在橫杆上。配有條形和帶黃色邊的櫻桃色絲帶。注釋介紹說,它是授予在巡洋艦HMS「伊希斯」上的John Wilfred Scott RN (1881-1926)的,其在 1901 年義和團運動期間曾經參戰。

其他列強發行的戰爭勳章

勳章、獎章這類物品最早產生於歐洲,向前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初。自拿破崙以後,開始風行歐洲各國。

此後,英國、美國、日本、德國等國也開始通過頒發勳章來激勵士氣,提高自身戰鬥力。

八國聯軍入侵時美國頒發的勳章

上面的這枚勳章是美國人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發行的海軍陸戰隊服務獎章。直徑33毫米。

其正面是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下面是一條龍。周圍的文字是「中國救濟遠征 1900」。然後背是一隻鷹,展開翅膀棲息在錨上,下面是一個用蝴蝶結系著的橡木和海灣花環。周圍文字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務」等字樣。勳章配有帶藍色邊的黃色絲帶。

1901年德國人歡迎瓦德西回國的勳章

上面的這枚是德國人發行的紀念瓦德西從清朝回歸的獎章,發行時間是1901年。勳章直徑41毫米。

勳章正面是一名德國人右手拿著一頂盾牌,左手伸出一隻花圈,迎接一艘戰艦的到來;遠處太陽,前景是碼頭。下方有1905年字樣。勳章背面是以橡樹葉的形式裝上一個圈,還有「ZUR ERINNERUNG AN DIE HEIMKEHR AUS CHINA. GEWIDMET VON DEN BÜRGERN DER STADT WILHELMSHAVEN」字樣。

(本文原創:史說新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