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的歷史比你想像的更久遠」——《文物里的北京》序篇

《史記》有云: 「黃帝……號曰有熊氏,又曰縉雲氏」,而北京延慶的縉陽山也名縉雲山。 因此也有人認為,距今五千到一萬年前的華夏始祖——炎帝與黃帝之間進行的多次阪泉之戰,就發生在今天的北京境內。

然而天地悠悠,當歲月化為傳說,還有什麼可以為北京的「起始頁」增添可靠的註腳呢?

記者吳勇在周口店遺址博物館遺址發掘現場採訪博物館工作人員

一切的故事,要從周口店的龍骨山說起。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社教部的劉博描述了當年的情景:

百姓在這個山上面開山採石的過程當中發現有很多的龍骨,這個龍骨在古代醫書上面有記載,它是一味中藥材。 久而久之這個事就傳到瑞典的地質學家安特生那裡,他本身是地質學家,那麼來到這兒之後,他就發現百姓口口相傳的所謂的龍骨,其實就是古代動物骨骼變成的化石,也是由此打開了周口店遺址的大門。

1928年,一個剛從地質系畢業的大學生裴文中來到了周口店,參與到了挖掘工作中:

工人: 誒? 裴先生,我們挖到了一塊大骨頭!

裴文中: 我看看! 這是……這是塊猿人的頭蓋骨啊!

被裴文中發現的,便是震驚了全世界的北京猿人頭蓋骨。

記者吳勇在周口店遺址博物館遺址發掘現場採訪博物館工作人員

它刷新了當時人類已知歷史的一個紀錄。 因為在當時一幾年那個年代,公認的是尼安德特人20萬年前的,但是我們這批專家在咱們周口店遺址當中發現的人類的牙齒化石是50萬年前的,將我們人類已知的歷史整整向前推進了30萬年之久。 當然經過後續的研究更新,已經確定現在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是70萬年前了,又往前推了一步。

可惜的是,在抗戰的硝煙中,珍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失去了蹤跡。 好在今天,博物館依然保存著其他的時光碎片:

其實我們發現北京人的骨骼化石不光光是頭蓋骨,包括牙齒、下頜骨、腕骨、肢骨、包括鎖骨都有發現。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山頂洞遺址

這些文物在默默訴說: 繼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和75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之後,70萬年前,在從猿到人的進化史中,北京猿人在文明的史冊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之後我們又發現了20萬年前的早期智人,還有3萬年前的晚期智人,也就是山頂洞人,所以咱們在一個小山頭上面就發現了三個不同時期的古人類。

當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北京這片土地則見證了炎帝與黃帝的戰火,也接納了炎黃子孫在這裡繁衍生息; 當美索不達米亞的多個部族開始互相征伐,我們的大禹則接過了舜的首領之位,強大的夏王朝將在他兒子手中開創新的歷史; 當曾經輝煌的古埃及走向沒落,我們商湯則取代了曾經的夏,建立了統一的、有詳細文字記載的新王朝……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的坐標,文物勾勒出時光的輪廓,想知道文明何以為文明、古都北京的輝煌何以延續至今嗎?

來,和我們一起去傾聽文物背後的聲音!

《文物里的北京》大型融媒節目

總策劃: 李秀磊

監   制: 李哲勇  邊江

統   籌: 郭士熒  王得寶  吳勇  劉誼珊

本期採訪: 吳勇

本期文案: 程涵

小劇場演出: 趙熠彤 尚遠 張帆 陳光

播音: 郭煒

製作: 梁和芝

新媒體統籌: 魯春艷  劉晶 楊苗 紀佩佩

美術設計: 於浩

新媒體編輯: 牛琦  鄭樂欣

來源: 北京廣播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