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後不可問早上好」?清明節到底有什麼民俗與禁忌?

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清明乃二十四節氣之一。

然而,在最近兩年的清明節前後,總是會傳出這樣一則說法:「按照民俗,從3月25日到4月10日間,大家千萬不可互問早上好,要等到這段時間過了才行。」

那在中國的傳統民俗中,是否真有「清明節前後不問早上好」的規定?清明節到底有什麼民俗與禁忌流傳至今?

清明節前後,由於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與掃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

在唐代以前,「寒食」和「清明」是兩個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相傳和春秋時期的介子推有關,後者則是掃墓播種。(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

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將踏青遊樂活動加了進來。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

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了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即為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到了宋代,寒食節徹底融入清明節的範疇。此時,清明前後要放三天假,從寒食到清明,人們要用三天時間祭掃先祖墓地。

由於古人的墓地大部分在城外,古代交通不發達,好不容易出一趟城,通常會進行春遊活動。

明清時期,清明祭掃活動成了全家族成員都要參加的盛大節日。根據各地風俗,清明節前後祭掃活動,一般要持續三天甚至五天。

這幾天不僅要祭掃,如果有遷葬、合葬、添墳等儀式時也會選在同一時間舉行。

在西北的一些地方,清明上墳祭掃一般要選擇單日進行(單日是陽數)。現在生活節奏快,大部分人會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挑選一個有空的時間去祭掃。

有道是:國之大事,在祀在戎。既然清明節是今人祭掃緬懷先人的日子,必然會流傳許多獨屬於這個節俗的禁忌。

比如,廣東地區的人們在清明節前後有「不置業」的說法。「不置業」包括但不限於買新的房子、汽車等等大宗商品。

不信大家可以仔細注意一下,清明節前後,廣州地區的樓市和車市相較以往較為平淡。

還有的禁忌多出現在祭掃之時,最令大家熟悉的莫過於在墓碑前不能嬉笑打鬧;更不能說髒話與不吉利的話;不可越過墳墓和供品;不能踩踏別人家的墳墓。

祭品不能胡亂擺放;掃墓要選擇一天陽氣最盛之時(中午或者早上);無法前往親自墓地祭掃的,在晚上燒紙。

封建時期,大部分家庭禁止婦女參加祭掃活動,如今已經不講究這些了。

還有清明節祭掃後,當天不要走親訪友;掃完墓後,不要購買鞋子,因為鞋同「邪」,不太吉利。

避開這些禁忌的話,清明節還是兒童「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日子。在文史資料里,清明除了踏青采青,放風箏也是重要活動之一。

古人清明節放風箏有一個很好的寓意:把風箏放走,晦氣也就放走了。在古人看來,風箏飛走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個好兆頭。

由此可見,作為傳統節俗之一的清明節,從古至今流傳下來混合了多種元素,可以緬懷先人,也可以踏青游春,盡享春光。

那在我國清明節的傳統習俗與禁忌里,是不是真的存在這麼一條「不能問早安」的禁忌?

翻看相關資料文獻,還有民俗專家的解答,最終得出的答案是,沒有這一條「不能問早安」的禁忌。

「清明節早上問好」這原本不是個問題,在網路時代,通過各種渠道的傳播,一些不懷好意或不明就裡者,對這種未經證實的信以為真。

我們不知道是誰首先提出清明節不能問候早上好,但他(她)的出發點無非就是清明是一個追憶先人的節日,這種追思活動肯定很悲傷與嚴肅。

在祭祀活動時,人們要注意言行,畢竟祭祀行為本身就是讓人明白人應該有所節制。不讓問「早上好」,意在悲痛祭祀時不能說好;更不能把這種心情傳染給他人

但是,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

這其中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也有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

我們會在清明節前後幾天去祭拜緬懷先人,向後代傳播優良家風,介紹自己家族中有哪些優秀的人,他們曾經做出什麼樣的貢獻;反省自己在德行、禮數、工作等方面的得失。

雖陰陽兩隔,但相信先人長輩對後生晚輩還是有一份濃濃的關懷之情。既如此,清明節不是一個悲戚戚的節日,可見,「清明早上不能問好」並無依據。

大家之所以會在清明節前後幾日顧及許多禁忌,無非還是怕那些虛無縹緲的鬼神。但只要問心無愧,就不必庸人自擾。

參考文獻:

[1]清明節來歷與風俗[j].吉林農業,2010(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