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流亡途中,林徽因突然病重,梁思成敲門求助。門開,一群陌生男人圍了過來……
1937年7月,北平淪陷後,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接到日本人的「請柬」,讓他們組建「中日友好協會」。
梁思成意識到,要想不當漢奸,必須立即離開北平。
9月4日晚,他們夫婦二人,趁著夜色,悄悄趕往天津和家人會合後,開啟了他們的流亡之旅。
一路南下,在他們途經湖南晃縣時,患肺炎多日的林徽因高燒不退,已經難以支撐。
深山野嶺中,別說醫院,連一個鄉村郎中都找不到一個。
就在梁思成焦急萬分時,突然一陣優美的小提琴聲傳來。
聞聲上前,發現在一個山坳後邊,有一間破房子,琴聲正從那裡傳出來。
梁思成頓時激動不已,趕忙上前探問。
推門的那一刻,琴聲戛然而止。
一群身著空軍學員制服的年輕人,同時望向了他。
梁思成趕忙自我介紹並說明來意,期望能獲得他們的幫助。
出人意料的是,當他們知道來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梁思成時,他們異常熱心,立刻把房子騰了出來,並幫忙把林徽因抬進了屋子。
有的去打水,有的甚至去山裡找一些能用的草藥。
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林徽因的病情,也漸漸好轉。
他們也開始熟絡起來,原來這群雪中送炭的年輕人,正是當時中國空軍杭州筧橋航校第7期的學員。
他們也在奉命往昆明方向撤退,在途經晃縣時,遭到日軍阻擊,不得已,已經在此停留了數日。
其實,早在1935年,林徽因的弟弟林桓剛考入清華大學時,就在林徽因的支持下投筆從戎,成為中央航校第十期的學員。
林恆此時也正在空軍服役,這讓林徽因對這些弟弟們有了更多親近。
而這些學員們,也把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當作他們最親近的長兄、長姊。
後來他們又分開南下,但一年後,他們又在昆明相聚。
這些青年學員從航校畢業時,由於在昆明並沒有親屬,他們便邀請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作為「名譽家長」出席他們的畢業典禮並致辭。
從學校走上戰場,他們隨時都要面臨可能到來的犧牲。
所以,按規定,每位出征前的飛行員都要留下親人的聯絡地址。
可他們的家鄉都在淪陷區,於是,他們就把梁思成家的地址填在了表上。
然而,期望之外,又是意料之中,不幸的消息一個接一個到來。
從他們夫婦倆接到第一封陣亡通知書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噩耗傳來。
他們在晃縣邂逅的八個飛行員中,活到最後的林耀,也於1944年犧牲,年僅33歲。當時任國民革命軍空軍驅逐隊第17隊隊長。
為了紀念這些抗戰英烈,在往後的每年的7月7日這天,梁家都會默哀3分鐘。
但他們夫婦二人並沒有卸掉「榮譽家長」光榮身份,後來更多沒有家庭聯繫人的飛行員,都選擇他們夫婦為自己的「榮譽家長」。
他們也認真地履行著這個崇高的使命,直到抗戰勝利。
後來,每當他們再談起這些空軍英雄們的事迹時,都還會淚流滿面,與他們的一幕幕都宛如昨天。
當時,中央航校的校訓就是:「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多年後,林徽因還保存著兩塊用黃綾包著的飛機殘片。一塊是徐志摩的,一塊就是弟弟林桓的。
其實,當這群青年人準備捨棄個人前途,為國家負重前行之時,結果或許已經註定。
自古以來,英雄最好的歸宿,彷彿都是「犧牲」。
只是,他們不應該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