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句「在德不在鼎」征服楚莊王中原問鼎


春秋時期,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他以聰明智慧治理國家,以會打仗能打仗稱霸天下,在楚國蒸蒸日上的鼎盛時期,楚庄王志得意滿,更是野心勃勃鬥志衝天。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攻伐陸渾之戎,輕輕鬆鬆就打了個大勝仗,為了向天下各國顯擺,得勝之後的楚莊王並沒有急著馬上回宮,而是浩浩蕩蕩又向北跑了幾百里到了洛陽,洛陽當時是周朝都城周定王得知楚莊王旗開得勝來得了自己國家的都城,嚇得不輕,楚莊王天下稱霸,小小周國豈是楚國的對手。於是周定王便派朝中得力幹將王孫滿帶上好肉好酒前去慰勞楚莊王和他的隊伍。

夏禹在世時,以青銅鑄九鼎代表九州,象徵國威,奴隸氏族的弱肉強食你爭我奪,九州九鼎最後落在了周國。九鼎作為國家權力的標誌,在夏、商、周三代,都以九鼎作為傳國重器,至於九鼎的鑄造寓意和輕重之舉,即是所有關於九鼎的信息全部保密不泄,外界一概不知不祥,這就越發給九鼎又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誰手中擁有九鼎,誰就是天下之主。


楚莊王見過王孫滿,依仗自己強大,就不把別國放在眼裡,絲毫不懂得尊重他國的忌諱,楚莊王問王孫滿:「你們周國的鼎到底有多重?」王孫滿是個明白人,他知道楚莊王問鼎的意思就是在藐視周國,欲有奪周之意。王孫滿回答:「大王問鼎之輕重,年代久遠,加之鼎又沉又大,實在無法計之輕重。」楚王曰:「我楚國之軍一人一刃就能鑄造出與你們一樣的大鼎。」「大王言之差也,鼎不在於輕重,上天是眷顧於君主德行的,沒有德行,再重的鼎也要離你而去,有德行,再輕的鼎也不會離開你,國家之興,在德不在鼎。想我周朝有天命佑護,還沒有到有人問鼎的那一步。」楚王聽了王孫滿這番話,不禁對他肅然起敬,心想:周朝有這樣的能人,這一時半會兒還是不會滅亡的。

於是,楚莊王便老老實實地帶領部隊回去了,沒有再想周朝的點子了。這就是成語問鼎中原的典故由來。後來也被喻為一個人有野心篡權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