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看到友人妻子漂亮,羨慕之餘寫下一首詞,感動世人近千年

蘇軾是我國宋朝歷史上有名的大文豪,他才情過人,即便是出口成篇的詩作,也能流芳千古。

有一次,蘇軾前去看望被貶謫的友人王鞏無意間見到了王鞏的美嬌妻,瞬間羨慕不已。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友人的這位妻子不僅擁有美麗的容顏,還擁有豁達通透的心態,絲毫不覺得跟著王鞏被貶到荒涼之地是在受苦。

交談過後蘇軾忽然來了靈感,當即作了一首詞,卻意外成了經典詩作,流傳到幾千年之後仍被世人讚頌。

蘇軾的友人和妻子是如何在困境中生活的?蘇軾寫下了怎樣的一首詞?

這還要從蘇軾的的文學造詣以及他被貶的經過說起...

文章必獨步天下

蘇軾出生於北宋宋仁宗當政時期,其父是當時小有名氣的文人蘇洵

在父親的影響下,蘇軾和弟弟蘇轍也喜歡上了文學創作,相比之下少年蘇軾的天賦要略高於弟弟蘇轍。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在父親的帶領下,離開家鄉到京城參加科考。

蘇軾的家鄉在今天的四川一帶,距離當時的京城很遙遠,因此到了第二年,他才趕到京城參加了當年的科考。

當時的主考官正是名噪一時的歐陽修科考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

歐陽修向來主張詩文革新,蘇軾文風恰好是清新洒脫的新式風格,因此蘇軾的答卷令歐陽修耳目一新。

對於蘇軾的文章,歐陽修越讀越欣賞,隨即給蘇軾評定了第二名的成績。

文中,蘇軾寫到:

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歐陽修對此尤其喜歡,卻不知這句詞是何出處。

於是他在事後詢問了蘇軾,不料蘇軾卻直言:「何必知道出處!」

歐陽見蘇軾才情過人,又如此豪邁洒脫,瞬間對其更加欣賞了,直言蘇軾日後必定前途無量,並且預測他「文章必獨步天下」。

若是普通的年輕人,受到科舉主考官如此讚揚,必定會洋洋得意千恩萬謝。不過,蘇軾一向耿直,並沒有把歐陽修的話當回事。

此後,蘇軾又參加了中制科考,一舉考中進士併入朝為官,從此步入了時人趨之若鶩的仕途。

當時是宋神宗主政,神宗向來愛惜人才,他見蘇軾才華橫溢,便封蘇軾為大理評事。

在官場上蘇軾清正廉潔,喜歡結交有真才實學的同僚,但卻從不結黨營私,因此深受宋神宗欣賞。

不過蘇軾當了幾年官後,父親蘇洵卻忽然去世了。

當時,宋朝非常注重孝道,很多官員在當差期間如遇父母過世,都會選擇回家守孝。

蘇軾從小深受父親教導,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於是便暫時離開了朝堂,回到家鄉為父親守孝。

捲入朝堂風波慘遭貶謫

三年守孝期滿後,蘇軾又回到了朝堂繼續任職,然而彼時朝堂之上早已掀起了王安石變法的風波。

對於王安石推崇的一些激進舉措,蘇軾和他的恩師歐陽修非常不滿。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給宋神宗,大談王安石推行新法的種種弊端,不料此事被王安石知曉了。

王安石憤怒不已,便安排心腹御史謝景在宋神宗面前彈劾蘇軾的種種過失。

蘇軾一向不善結黨,又遠離朝堂多年,自然不是王安石的對手。

在王安石等人的排擠之下,宋神宗差點對蘇軾起了殺心。

好在宋神宗顧及祖宗律法,沒有要了蘇軾的性命,只是將他貶了官。

在北宋時期,官員如果受到刑罰或貶謫,皇帝為了徹底清除隱患,往往會連帶著收拾與這位大臣親近之人。

蘇軾性情豪邁,一向喜歡以文會友,因此在文壇中結交了不少好友,其中一位便是王鞏。

蘇軾被貶後,他的親弟弟蘇轍並沒有受到多大牽連,反而是王鞏由於與他私交甚密,成了首當其衝被殃及的池魚。

王鞏是什麼身份呢?

在蘇軾的眾多朋友中,為何唯獨他被牽連的程度最高呢?

王鞏是宋初名相王旦的孫子,從小受到家族長輩的影響,對詩詞歌賦非常感興趣。

成年後的王鞏勤於創作,不但出了多部書集,還在詩作和繪畫方面小有成就。

王鞏本人有真才實學,再加上祖上蔭庇,很快就功成名就步入了仕途。

進入朝堂之後,他先後出任太常博士、揚州通判、宗正寺丞等職務,雖然官職不高,但一向淡泊名利的他也樂在其中。

在為官期間,王鞏結識了與他興趣相投的蘇軾。

嚴格來說,是他仰慕蘇軾的才華,主動接近蘇軾並與他結為了詩友。

王鞏和蘇軾喜歡的詩歌風格相近,二人常常互相切磋,並保持書信往來。

蘇軾喜愛在府中設宴,以詩會友,王鞏作為他的好友自然常常受邀赴宴。

因此在外人看來,這二人可謂私交甚密。

後來,蘇軾因為得罪王安石和宋神宗被貶謫,王鞏也正是因為與蘇軾過於親近,而慘遭連累。

不幸中的幸運

王鞏向來品行端正、為人仗義,本身對於功名利祿並沒有多高的奢求,因此他並沒有參與這次「保守派」和「激進派」之間的黨爭。

但此次宋神宗鐵了心要連帶著懲罰他,他雖然深感冤屈,但也無可奈何。

君命不可違,接到聖旨的王鞏雖然心有不甘,卻也只能收拾三兩行囊準備奔赴苦寒之地。

此去路途遙遠,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來,於是,他把家裡的傭人讀遣散了,並且允許妻妾們自由選擇是否追隨他。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幾天過去,昔日繁華熱鬧的官邸,瞬間就變得空空蕩蕩。

而平日圍在他身邊的那些妻妾,也大多選擇了大難臨頭各自飛。王鞏頓感心中悲涼,失望之餘準備隻身上路趕赴嶺南。

不料這時一個名叫宇文柔奴的女子忽然出現了,表示願意追隨王鞏。

柔奴」是家裡的一名小妾,在此之前王鞏與她的關係並不親近。

直到此時這個女子立在自己眼前,王鞏才想起,原來這是自己曾經帶回來的一名歌女。

「宇文柔奴」小時候也是大家閨秀,其父是宮中御醫,母親是出身名門的貴婦。

在父親和母親的栽培下,柔奴出落得亭亭玉立,不僅能歌善舞還略通詩詞歌賦,猶如含苞待放的花朵一般美好。

然而不幸的是,幾年前她的父親因為捲入宮斗,被人冤枉成了戴罪之身,最終慘死在了牢里。

父親遇害後,母親由於傷心過度不久後也撒手人寰了。

當時,宇文柔奴尚且年輕,偌大的家業便被叔父一家霸佔去了。

叔父擔心日後柔奴會奪回家產,便狠心將她賣到了歌舞坊,讓她淪為了一名舞姬。

之後,宇文柔奴被迫留在歌舞坊賣藝,過著凄苦無依的生活。

在一次演出的過程中,她恰巧遇到了父親生前的好友陳太醫,陳太醫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老友的骨肉流落在風月場所。

於是,他便託了很多關係,將宇文柔奴救了出來。

之後他便將柔奴養在自己府中供她吃住,還教她一些治病救人的醫術。

宇文柔奴學有所成之後,便辭別了陳太醫,開始在外行醫養活自己。

後來在一次出診的過程中,柔奴認識了意氣風發的王鞏,頓時對他心生愛慕之情。

王鞏見此女容貌秀麗、心地善良,便將她收入了府中。

起初,家中妻子以為王鞏只是買回了一個歌女,也就沒有在意。

後來,妻子得知原來柔奴也曾是大家閨秀,不僅能歌善舞、通曉詩詞,還擅長行醫救人,瞬間感覺她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

因此,妻子常常趁王鞏不在家刁難柔奴,並且安排她干很多活,讓她沒有過多時間與王鞏相處。

柔奴本身性情淡薄,也不擅長宅斗,再加上她曾在歌舞坊討過生活,也就沒有覺得自己過得有多委屈。

在她看來,能在心愛之人的庇護下,得以安身立命就很好了。

王鞏怎麼也沒有想到,正是這個不爭不搶的弱女子,成了自己在絕境中的唯一慰藉。

此心安處是吾鄉

二人收拾妥當後,就出發上任了。

在途中,王鞏每每看到荒涼的景色就不禁感傷,臉上時常掛著憂愁和煩悶的表情。 柔奴心思細膩,他知道王鞏心中苦悶便常常開導王鞏。

不僅如此,她還想盡辦法改善王鞏的生活,一邊沿途行醫賺取收入,一邊悉心調養王鞏的身體。

王鞏看柔奴作為一介女流,在困境中都能如此頑強,心中瞬間敬佩不已,先前的煩悶也一掃而光。

就這樣,二人一路上互相扶持,時而行醫救人,時而吟詩煮茶,絲毫不像是被貶謫出京的樣子。

到了上任的地方後,王鞏依然保持著詩詞創作的熱情,柔奴也在他的影響下,喜歡上了吟詩作賦。

這裡雖然不如京城繁華,但夫妻二人舉案齊眉,日子過得也算是非常滋潤。

一晃5年時間過去了,王鞏奉詔返回京城為官,夫妻二人瞬間感覺守得雲開見月明。

彼時蘇軾也接到了消息,當年王鞏是因為被自己牽連才慘遭貶謫,對此,他一直心懷愧疚,卻沒有機會當面向王鞏致歉。

於是,這次他算準王鞏回京的時間,早早準備了迎接的酒席,要為王鞏接風。

待到王鞏前來赴宴時,蘇軾一臉驚愕,這麼多年,他以為好友在那苦寒之地飽受風霜,應該是一副滄桑落寞的樣子。

可眼前的王鞏不僅身強力壯、面色紅潤,就連精神頭也絲毫不比五年前差。

蘇軾此前聽說嶺南地區並不富庶,被貶到那裡的人大都難以忍受艱苦的生活條件,因此很是疑惑。

於是他好奇地問王鞏:「嶺南那裡究竟好不好,聽說那裡的日子很不好過呀?」

還不等王鞏回答,一旁侍奉的女子就輕聲回復:「此心安處是吾鄉。」

聽到這句話蘇軾頓感一驚,區區一個侍女怎會如此有才?

看到蘇軾驚訝的模樣,王鞏趕忙拉著柔奴的手說道:

「我與柔奴已經結為夫妻,在嶺南的確生活得很艱苦,但柔奴始終都悉心照料著我的身體和生活。

她常常寬慰我,只要心思安定淡然,哪裡都可以是自己的故鄉。」

之後,王鞏又講起了五年前自己被貶,家中妻妾個個都離他而去,只有柔奴甘願陪著自己吃苦一事。

聽完這些話後蘇軾非常震驚,他原以為面前這個女子只是徒有美麗的容顏,只負責侍奉王鞏。

沒想到,她不僅賢惠能幹,還能鼓勵王鞏在逆境中迎難而上,不被生活打倒,這樣的女子的確難得。

宴席散去後,蘇軾送別了王鞏和柔奴,看著二人遠去的背影,蘇軾瞬間羨慕王鞏有這樣一位紅顏知己。

於是他走進書房,當即寫下了一首詞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準備送給宇文柔奴

其中一句是:

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在這首詩中,他以嶺南梅花來比喻王鞏的妻子宇文柔奴。

讚頌她在困難中不向生活低頭、迎難而上的堅毅品格,同時也感謝她多年來對於王鞏的照顧和鼓勵。

而那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一直流傳到後世,詩句中豁達樂觀的情懷,鼓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走出了生活的困境。

結語

在我國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普遍低下,宇文柔奴作為沒落家族的女子,原本等待她的是悲慘的生活。

然而,每一次她身處困境中,都能樂觀堅強地活著,並且帶動丈夫王鞏以平靜豁達的心態,度過貶官的日子。

這區區一介弱女子,身上卻展現了有情有義、豁達開朗、濟世救人等諸多美好品質,難怪大文豪蘇軾能親自作詩贈予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