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葉劍英是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在革命戰爭時期,他領導組織革命起義,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壯大做出了偉大貢獻。在革命戰爭期間,葉劍英為大家舍小家,虧欠了子女很多,長期無法在身邊照顧妻兒。
葉楚梅是葉劍英的長女,她從小和父親分開,十多年沒有見過父親。新中國成立後,葉楚梅短暫地過上了一段幸福安定的生活,在特殊時期又受到了非人的對待。國家形勢好轉後,葉楚梅迎來了發展,在機械工業部就職,擔任相當的職務。
葉楚梅的丈夫和哥哥發展非常好,都成為了國家領導人之一,官至副國級,他們是誰呢?
葉劍英的長女
1897年,葉劍英出生於廣東省梅縣雁洋堡,青年時期受到辛亥革命的影響,立志報效祖國,從雲南講武堂畢業後,跟著孫中山先生鬧革命。
葉劍英加入共產黨前,已經是國民革命軍的高級將領了,蔣介石背叛革命後,葉劍英通電反蔣,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毅然決定加入共產黨,走向一條光明大道。
南昌起義後,葉劍英南下,發起了廣州起義。起義軍因為力量薄弱,在反動派的「圍剿」下,以失敗告終,葉劍英不得不暫時離開。
廣州起義前,1924年初,27歲的葉劍英與醫務工作者馮華結婚。馮華是廣州圖強醫院的一名工作者,廣州起義失敗後,葉劍英把妻兒送到香港秘密安置了起來。
馮華來到香港時,已經懷了葉劍英的孩子,幾個月後,在香港產女,取名葉楚梅。由於革命工作的重要性,葉劍英始終沒有時間去香港看望妻兒。在香港的葉楚梅跟著母親缺少依靠,時常陷入危險之中,過著居無定所,提心弔膽的日子。
從小,葉楚梅沒有見過父親,由母親一手帶大。葉楚梅對父親的印象很模糊,只能通過母親的隻字片語中了解。葉劍英始終惦記著女兒,經常給她寫信,彼此雖然沒有見過面,卻是相互思念著對方。
全面抗戰爆發後,我軍在延安穩定了下來,葉劍英寫信給香港的女兒,希望她能夠來延安團聚。接到父親的書信後,葉楚梅告訴母親,想要去延安,與爸爸團聚。馮華支持女兒葉楚梅的決定,善意提醒她北方苦寒,氣候可能無法適應。
可一想到能見到父親,有他在身邊陪伴,葉楚梅壯著膽子,不遠萬里,從香港出發,經歷了千難萬險,終於到達延安,父女倆總算見了面,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努力成才,為國效力
在延安,葉劍英父女兩人短暫團聚後,不得不分開了。葉劍英工作繁忙,經常要到全國各地領導革命工作,無法長期在葉楚梅身邊。葉楚梅了解了父親革命工作的意義後,為能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父親感到驕傲,她努力學習,不丟家人的臉。
解放戰爭時期,在組織的安排下,葉楚梅前往東北,在東北民主聯軍開設的學校學習。葉楚梅刻苦學習,惡補文化知識,給同學當榜樣,成為班裡的好學生。
1948年,組織未雨綢繆,打算選擇一批幹部子女,前往蘇聯學習深造,在不久的將來,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中。葉楚梅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留蘇學習的機會,她格外珍惜,刻苦學習,很好地完成了所學科目。
通過幾年的不斷學習,葉楚梅有了獨當一面的能力,她申請回國,為祖國的建設工作添磚加瓦。在蘇聯留學期間,葉楚梅之所以選擇機械製造專業,主要是因為國家缺少這種實業人才,她放棄了適合女生的文科專業,成為機械行業的一名職工。
回國後,葉楚梅在機床工廠中工作,憑藉出色的理論知識,加上嫻熟的手動能力,很快從中脫穎而出,成為工廠內的專業人才。
葉楚梅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通過幾年的努力,組織提拔她為機械工業部機床局副局長,成為我國機械工業部機床局的主要領導人。在葉楚梅的努力下,我國機床技術有了許多突破,在很多技術領域,後來跟上,領先了國際同行競爭者。
在特殊時期,葉楚梅的處境一度很艱難,她始終相信黨和國家。葉楚梅的丈夫是鄒家華,他曾經擔任國務院副總理,能力出眾。葉楚梅的哥哥知名度葉選平也很高,擔任過全國政協副主席,官至副國級。
葉楚梅是一位能力出眾的女性,她雖是葉劍英元帥的女兒,身為紅二代並沒有坐享其成,身上有努力拚搏,奮鬥的精神。在機械工業領域,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