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李卓然病逝,臨終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毛主席北上沒有叫我

「李卓然是誰?他的結局如何?」不少參觀遵義會議紀念館的遊客,幾乎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李卓然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沒有聽過,但歷史不會忘記李卓然。李卓然曾經是第一任毛主席辦公室主任,以紅五軍團政委的身份,參加過歷史意義重大的遵義會議

但是在此後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建國以後,李卓然卻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1989年,李卓然在離開人世前的最後幾秒鐘,留下了他在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

「毛主席北上沒有叫上我。」

成為第一任毛辦主任

李卓然出生於湖南湘鄉的一個農民家庭,「五四運動」之後,20歲的李卓然認為,想要讓中國強盛起來,不能夠光喊口號,需要要搞實業。因此他和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進步青年,一同踏上了赴法勤工儉學之路。

在留法期間,李卓然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認識到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因此他加入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並成為我黨早期的黨員之一。

1925年,由於參加反對北洋軍閥的活動,李卓然等人遭到法國當局的迫害。經組織決定,李卓然、鄧小平等人離開法國前往蘇聯,在那裡接受更加系統的革命和軍事教育。

在蘇聯期間,李卓然勤奮學習,努力工作,成為中共、俄共跨黨黨員。

圖丨青年時期的李卓然

1929年,李卓然學成歸國,輾轉來到上海,在周恩來、聶榮臻的領導下,從事兵運訓練工作,並主持翻譯了蘇聯紅軍的政工條例,為我軍的政治工作提供參考。由於上海的革命形勢逐漸嚴峻,李卓然按照黨的指示,經香港前往江西中央蘇區

在紅軍第一次反「圍剿」勝利之後,李卓然來到瑞金,擔任紅軍總司令部直屬隊黨總支書記。按照毛澤東和朱德的指示,李卓然奉命加強紅軍的無線電技術工作。

李卓然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在反「圍剿」中的俘虜,懂得無線電技術的王錚談話。王錚思想單純,剛剛被抓獲的時候心情緊張,李卓然便拿出誠懇的態度與他交心,解除了他思想上的顧慮。

在李卓然的勸說和開導下,王錚積極投入到紅軍無線電技術工作中,甚至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王錚還曾擔任四機部的部長。

在紅軍總司令部,李卓然有更多的機會見到毛澤東和朱德。那天毛澤東剛剛從鄉下搞調查回來,身上背著一把油布傘,卷著的褲腿一高一低,回來之後馬上開會,李卓然也參加了。

圖丨毛主席下鄉調查畫像

「你是從上海來的,那好啊!上海的同志來幫助我們工作,很好呀!」一見到李卓然,毛澤東就熱情地同他打招呼,還詢問了他在法國和蘇聯的一些情況。在談到對今後工作的打算時,李卓然說想先搞搞調查研究,毛澤東聽罷非常贊成。

為了幫助李卓然儘快展開工作,毛澤東給他講了一個故事。當時上海來的同志很熱情,也喜歡給群眾們講話,但有些話群眾聽不懂。有一次一位同志在講話時,提到了斯大林批評托洛茨基,結果群眾們紛紛詢問「兔子炒雞」是怎麼回事。

原來群眾將「托洛茨基」聽成了「兔子炒雞」,結果鬧出了笑話。

毛澤東叮囑李卓然,他到下面作報告是可以的,但最好還是開座談會,一問一答,江西老表聽不懂的時候,可以隨時翻譯,這樣的形式比作報告更好更方便。

這是李卓然第一次聽毛澤東講工作方法,形象生動的講述讓他印象深刻,收穫很大。

不久,李卓然調任毛主席辦公室主任,對毛主席的戰略思想更加了解,同時也熟悉了毛主席的工作特點。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無論部隊走到哪裡,見到報紙都要收集起來,送到毛主席處。

圖丨李卓然舊照

除了協助毛主席工作,李卓然還要操心毛主席的生活。那個時期毛主席一邊打仗一邊寫文章,過度勞累加上生活不規律,毛主席患上了嚴重的胃病,整個人面黃肌瘦。

李卓然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就在駐地村找了一位細心的農婦,對毛主席的生活多加照顧。為了讓毛主席飲食上更加習慣,李卓然親自教農婦學做韶山菜,沒有戰事的時候,還安排給毛主席熬制調理的中藥。

1931年,李卓然調任贛縣縣委書記,工作上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在年底調回瑞金時,老百姓都對他依依不捨,放著鞭炮送了他幾十里路。

遵義會議投出關鍵一票

長征前夕,周恩來找李卓然談話,希望他出任紅五軍團政委,加強隊伍的政治工作。作為紅一方面軍三大主力之一,紅五軍團在長征中擔任後衛任務,阻截後面的追兵,保證中央機關的安全。

長征開始後,由於不了解中央轉移的意圖,不少蘇區籍的戰士出現了「開小差」的現象,不願離開家鄉。李卓然便與陳雲一起找到問題嚴重的部隊,加強政治工作,積極解決問題,遏制了「開小差」這種不利因素。

圖丨紅五軍團與毛主席合影

由於紅五軍團一直處在行軍的尾端,李卓然需要帶著部隊不停地打阻擊戰,並和中央保持一兩天路程的距離。有的時候部隊剛到宿營地,就要面對已經追上來的敵人。

湘江戰役中,紅五軍團為保證其他部隊過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掩護任務完成後,紅五軍團遲遲沒有接到撤退的命令,只能繼續和敵人戰鬥。眼看著倒下的戰士越來越多,李卓然果斷下令撤退。

結果第三十四師遭到敵人阻隔,被4個師的敵人重重包圍,5000多名官兵大部分壯烈犧牲。

1935年紅軍攻佔遵義之後,中央決定召開會議,總結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以來的經驗教訓。在會議召開的兩天前,李卓然和劉少奇接到了中央急電,讓他們第二天趕到遵義,參加政治局會議。

當時李卓然和劉少奇還在桐梓縣,前往遵義要翻越婁山關。李、劉二人立刻備馬,快馬加鞭連夜朝遵義趕。

圖丨紅五軍團搶渡湘江示意圖

1月15日,遵義會議開始舉行,李卓然和劉少奇緊趕慢趕,在會議開始後才趕到。當天晚上,身患重感冒的毛澤東聽說李卓然來了,不顧醫生的勸阻,頂著一條涼毛巾堅持找李卓然談話,請他彙報兩個多月來紅五軍團的情況。

李卓然講話向來實事求是,他如實彙報紅五軍團打了不少惡仗,湘江戰役還損失了一個師的兵力。當說到部隊目前對中央領導意見很大時,毛澤東笑了笑說:

「怨聲載道咯,對領導不滿意啦?」

「是的。」李卓然毫不掩飾地點頭回答道。

卓然,你這講實話的傳統還沒有變,我們需要聽到的,就是剛才講的實際情況。」毛主席對李卓然的態度十分欣賞,並鼓勵他在第二天的會議上,將自己剛才反映的意見給大家講一講。

在第二天的會議上,李卓然毫無顧忌地講述了部隊的實際情況,在說到紅五軍團的巨大犧牲,以及指戰員們對中央「三人團」錯誤指揮的不滿時,李卓然果斷指出應當撤換有關領導,批評了「左」傾錯誤對黨和紅軍造成的危害。

圖丨遵義會議劇照

李卓然的一番講話,對確立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央的領導地位,起到了非同尋常的積極作用。在歷史的危急關頭,他旗幟鮮明地站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正確路線一邊,在黨史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遵義會議之後,李卓然率領紅五軍團向北開拔,巧妙穿插在雲貴川地區,掩護主力部隊取得多次戰鬥的勝利,跳出了國民黨軍的包圍圈。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毛澤東主張北上,而張國燾卻堅持南下,為了維護團結統一,周恩來找到李卓然,希望他能到紅四方面軍,為加強紅軍團結而努力。

同年8月,中央在毛兒蓋召開會議,決定北上抗日,並將兩個方面軍混編,分為左右兩路軍行動。左路軍由朱德、張國燾、劉伯承率領,右路軍由徐向前、陳昌浩等人率領。

中央機關隨右路軍行動,李卓然在右路負責在前邊開道。

圖丨毛主席與張國燾

經過六天六夜的艱難跋涉,右路軍穿過了草地,等待和左路軍會合。然而張國燾仍堅持南下的己見,暗中電令陳昌浩率軍南下。為了避免內部衝突,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連夜率部分部隊先行北上。

當時李卓然雖然跟隨右路軍行動,但由於在紅四方面軍任職,沒有接到與中央共同北上的通知。等他得到消息的時候,想趕上部隊已經為時已晚。

當時張國燾以紅軍總政委的名義,命令左路軍和紅四方面軍調頭南下,並另立「中央」自任「主席」。為了拉攏李卓然,張國燾任命他為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

然而對於張國燾的分裂行徑,不得不隨他南下的李卓然、朱德、劉伯承等人堅決反對,並予以抵制。隨著南下紅軍屢遭挫敗,張國燾不得不取消「中央」,同意北上。

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終於在甘肅會師,勝利完成了長征。

長征之後低調過完一生

1938年元旦過後,李卓然前往毛主席的住處談話。還沒等李卓然喊報告,工作人員就先喊了報告,毛主席聞聲迎到了門口:「是卓然同志到了吧,快請進!」

走進毛主席所住的窯洞,毛主席給李卓然倒了一杯熱水,然後坐在李卓然對面,點起一支香煙,說從他回來就一直在忙,今天終於有時間和他聊聊了。

圖丨李卓然在延安留影

自從長征勝利之後,李卓然就隨部隊向西發展,直到幾個月前才從新疆返回延安。

毛主席的和藹讓李卓然彷彿回到了8年前,自從遵義一別之後,他們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單獨談過話了。

說到李卓然的工作安排時,毛主席說眼下部隊需要發展一批幹部,恰好他回來了,就來給自己搭把手,在宣傳部設置一個幹部教育科,讓李卓然把幹部教育的工作抓起來。

自從總政治部組建以來,教育科長一直都沒有合適人選,毛主席心裡十分清楚,將李卓然放在這個位置,完全可以做到一舉多得。

雖然從兵團級政委降為了科長,但李卓然卻絲毫不在意。毛主席將如此重大的責任交給自己,就是對自己的信任,比任何的嘉獎都要有意義。因此他絲毫沒有猶豫,當即接受了毛主席的安排。

1939年初,毛主席與李卓然商量,眼下的生存問題該如何解決。李卓然提出帶人進山種煙,這樣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毛主席答應了李卓然的請求,並讓他種煙的同時研究中國共產黨史。

僅僅過了半年多的時間,李卓然就交給毛主席一份7萬多字的中國共產黨黨史。

圖丨李卓然與夫人合影

1942年,毛主席聽說陝甘寧邊區的農民對征糧有些意見,便派李卓然深入農村調查實際情況,看農民是否能負擔起征糧任務。李卓然帶領幹事們白天找各類群眾談話,晚上就擠在一個土炕上,一邊掃虱子一邊討論調查心得。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李卓然寫成了近10萬字的《固臨調查》,成為我黨在陝北第一個農村經濟社會現狀的綜合調查,對推動邊區經濟發展,鞏固邊區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為毛主席研究三農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從1949年初,到1954年冬天,李卓然都在東北地區負責文化教育工作。他團結了一大批知識分子,改革教學建設院校、機構,讓東北地區的文化藝術工作展現出十分活躍的局面。

之後李卓然進京任職,擔任中宣部副部長,併兼任中央馬列學院院長,可惜他到任不久就病倒了。經過蘇聯專家診斷,李卓然患病嚴重,必須卧床休養,並得出了「估計只能活五年」的結論。

李卓然向中央請辭馬列學院院長一職,鄧小平代表中央找他談話,勸他不要辭職,可以先掛名休息一段時間,畢竟在培養高級幹部上,李卓然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

圖丨晚年李卓然和夫人在北京留影

但李卓然考慮自己因為身體原因,並不能真正履職,堅持提出辭職,並向中央舉薦合適人選接替自己。1955年,中央批准了李卓然的請求,免去了他的院長職務。

雖然李卓然仍擔任中宣部副部長,但已經不再分管實際工作,不少老同志都以為李卓然卧病在床,甚至以為他早已經不在人世。

1965年,李卓然陪同周總理在觀看話劇演出,周總理因故遲到了一些,入場的時候觀眾起立鼓掌。周總理向觀眾示意後,徑直向一位李卓然走去,熱情握手,親切問候,許多觀眾都不知道這位老人是什麼來頭。

演出結束後,周總理提前退場,李卓被推上台與演員合影。第二天《人民日報》刊登演出的消息,許多老同志才知道李卓然還健在,紛紛打電話表示問候。

在名利面前,李卓然為黨的高級幹部樹立了榜樣。1955年國家實行工資制時,李卓然本被定為行政4級,享受副總理待遇,結果李卓然立刻給中央寫信,認為級別過高,不合適。

其實憑李卓然的資歷,定為行政4級並不為過,但在他的強烈要求下,中央最終將其待遇定為行政5級。

圖丨李卓然與朱德等人合影

1989年,李卓然在北京病逝,享年90歲。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參加了李卓然的追悼大會,鄧小平、陳雲、鄧穎超等老一輩革命家敬獻了花圈。李卓然去世後,孫毅將軍主動上門,為老戰友題寫了八個字,很好地詮釋了李卓然的一生:

「淡泊名利,襟懷坦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