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順不死,大清不滅,100年前的八大臣輔政對於清朝有多重要?

清朝歷史之中從鴉片戰爭之後發生了很多大事。溥儀作為末代皇帝大概是見證或者直接聽說了這些皇宮之中的政變和秘聞,所以他在自己的後半生之中將這些事情寫的相當詳細,對於清朝歷史的研究又為我們後來的人打開了一扇大門,不然的話,清朝皇帝的話都不能信,那誰的話又是成為研究清朝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呢?根據溥儀在自己後半生書籍之中說一百年前的那次政變,直接改變了清朝和未來中國的歷史,甚至很多如曾國藩這樣的人都為肅順的死感到遺憾,民間更是有「肅順不死,大清不滅」的說話,那這種說話就真的那麼可靠嗎?

溥儀祖父口中的故事

溥儀自訴自己生於清朝光緒三十二年,那個時代正是中國風雨飄搖的年代,似乎只要再有一次像甲午戰爭或者八國聯軍侵華那樣的戰爭爆發,中國即可就會陷入到亡國滅種的危機之中,所以1906年出生的溥儀在三歲的時候就別慈禧太后選位了「嗣皇帝」。溥儀此人的祖父是醇親王一代之中最為有名的王爺,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前面是大他幾歲才華橫溢的六阿哥奕訢,再前面就是後來繼承了道光皇帝大統的咸豐皇帝,當時是四阿哥。

醇親王年輕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才能有限,不佔據任何優勢,清朝皇子爭奪太子之位最大的兩個優勢,一個優勢就是道德品行和才華能力上面無可挑剔,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年紀和出身上面無可挑剔。只有佔據了這兩個優勢之中的任何一個才會有機會去競爭,不然的話想都不要去想,所以那個時候繼承道光皇帝機會最大的就是四阿哥,他出身高貴,年紀夠大,符合「傳國以長」的歷史經驗和教訓,那為什麼清代那個時候要將國家江山社稷傳給年紀大的皇子,就不怕他一點本事都沒有,最後把王朝搞滅亡了嗎?

事實上不是如此,鴉片戰爭以來,清朝基礎統治已經出現動搖,各地百姓起義此起彼伏,如果立下一個年輕或者年歲小的皇子,即使他天資聰穎,但也很難鎮得住場面,沒有經歷過多少人生大事。另外一個繼承有機會的就是六阿哥,當時他才華和能力各個方面都是比四阿哥強的,可惜的是道光皇帝依舊糊裡糊塗的選錯了人,使得清朝的繼承順序就這樣的錯過了一個英明的君主,後來很多老一輩清朝生活過的人都說要是當時是鬼子六當皇帝的話,清朝可能不會滅亡的那麼快。

溥儀在自己的人生童年時代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是有關於清朝皇室內部權力爭鬥分配問題的故事,這個故事之中說當時清朝皇帝之中很多人都喜歡聽「京劇」。王府之中會專門的請來一些戲班子去演出,演出之後會有大筆的賞賜,而且包吃包住,所以京劇從清朝開始的時候成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娛樂項目,據說溥儀祖父醇親王府中又一次專門演出《鍘美案》。這裡面有一個相當恐怖的情節,就是包拯最後不畏強暴,要為秦香蓮出頭,使用虎頭鍘將忘恩負義的陳世美用閘刀壓的鮮血淋漓。

這個時候溥儀聽老一輩的人說自己六叔載洵就是因為看到了這恐怖的一幕,所以一下子就嚇的坐到地上哇哇大哭。那個時候溥儀的祖父也醇親王也還健在,就聲色俱厲的當著大家的面呵斥說:「這樣太不像話了,想我自己21歲的時候就親手拿過肅順,像你這樣的話,將來還能為這個國家擔當大事嗎?」王府之中的很多人這個之後才明白了,原來十多年之前的那場宮廷政變與這個看起來老實巴交的醇親王有著莫大的聯繫。

這場歷史之中的政變關係了後來洋務運動和中國近代歷史命運的轉折,很多人只是知道甲午戰爭使得中國國運一下子就被日本奪走,從而被迫走下了低谷之中,但很多人卻不知道的是,早在甲午戰爭爆發三十多年之前,更是有一場震驚中外的「辛酉政變」直接改變了清朝的命運,使得近代中國發展道路誤入歧途,當時和溥儀沒有揭露醇親王曾經參與這次政變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清楚,到這個時候才突然之間明白,原來是這樣啊!

震驚中外的辛酉政變

溥儀寫《我的前半生》這部書的時候已經是差不多1960年代了,根據他自己所說的情況,當時這場改變了中國未來變革道路的政變發生在距離自己寫書年代的一百年之前,那個時候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當時懦弱的咸豐皇帝甚至是跟不如道光皇帝敢於直接抵抗,而是被英法聯軍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之下,一把大火將清朝三代聖君幾世幾年積累的財富珍寶古董都燒毀搶劫的一乾二淨。

第二次鴉片戰爭最後的情況的清朝方面並沒有作出多大抵抗,最後的結束方式是簽訂和平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的條約叫做《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這一次不僅使得清朝的京城被外國軍隊攻破,咸豐皇帝害怕戰爭逃跑到了熱河避難,最後和約簽訂完畢之後咸豐皇帝就直接一命嗚呼了。在他死亡之前就召集了自己認為最精明能幹的三名御前大臣和五個軍機大臣,要求他們八個人輔佐自己的兒子載淳治理天下,歷史之中將這次行為叫做「八大臣輔政」。

這件事情交代完畢之後的咸豐皇帝就直接死掉了。這八位輔佐政治大臣之中分別是誰大家其實都已經很清楚了,這裡簡單介紹一下他們各自的身份和背後所代表的勢力其中他們簡單來說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以漢人大臣為首的軍機大臣,另外則是以滿人漢化比較徹底為首的御前大臣,這些人之中成分相當的複雜,有的是咸豐皇帝曾經的老師,有的則是清朝皇室之中的傑出人才。

這些人基本上是以蠻族人肅順作為首領。這八位大臣之中的肅順其實是很得到咸豐皇帝的賞識的,因為咸豐皇帝一直都很忌憚自己六弟恭親王奕訢的能力,所以一直都不實用恭親王來參加國家大事,恭親王在洋務運動和中國近代歷史之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表現,大家應該都是很清楚了的吧!既然可以被拿來直接制衡恭親王,那能力至少也是不輸給恭親王才對,不然的話拿什麼來制衡清朝能人王爺奕訢呢?

肅順當時為了天下大局著想,曾經在咸豐皇帝病重召見他的時候對皇帝說「這個時候太子載淳年紀太小,一定要殺死皇后才能安定天下,希望咸豐皇帝效仿當年漢朝 漢武帝劉徹的故事殺後立子」這樣才能確保大清江山未來安全無虞。當時咸豐皇帝曾經猶豫了一下,但最後終於沒有下定決心,使得慈禧這個太子親生母親最後掌握了清朝政權,導致清朝走向了一條不歸路,試想歷史之中咸豐皇帝當年要是聽從了這個建議,那中國歷史的未來走向又會不會不一樣呢?

肅順在看到這個建議行不通的時候就知道咸豐皇帝和他兒子未來的日子肯定的不好過了,要想確保大清萬年江山,那未來的事情就只有自己動手了,所以肅順在得到了咸豐皇帝的遺留詔書之後馬上就將八位顧命大臣直接團結到了一切,然後按照遺命冊封咸豐嫡長子載淳為皇帝,年號就定位「旗祥」。從年號之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這八位顧命大臣對清朝的未來是作了一個美好的打算,希望一切都能朝著祥和發展,但後來事情爆發的太快和離譜簡直超出了大家的想像。

辛酉政變的真相

咸豐皇帝死後沒有到多久,屍體按照以前的老習慣,皇帝是不能死在熱河的,必須要按照交叉錯開的順序依次埋葬在清西陵和清東陵之中,所以這個時候恭親王已經代表朝廷和英法聯軍簽訂了和約,是時候將先帝的屍體和棺槨運回京城安葬了,但就是這個運送先帝靈柩回京的過程之中,爆發了一慈禧和恭親王兩個人陰謀計算的政變,這次政變直接就除掉了咸豐皇帝安排的八位顧命大臣,慈禧和恭親王將實權控制在了手中,中國走向了一條不歸之路。

辛酉政變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根據清朝史料之中的記載說當時的肅順和慈禧之間那簡直就是不共戴天之仇,肅順在咸豐做皇帝的時候就一直想要殺死慈禧了,但苦於咸豐皇帝對慈禧的保護所以一直都沒有機會,咸豐皇帝去世任命肅順為八大臣之一,而且以肅順本人的能力和本事也順利的成為了八大臣之首,所以這個時候按道理來說應該是肅順除掉慈禧最好的機會,那為何肅順沒有成功,反而讓慈禧得逞造成了中國近代史的悲劇呢?

事實上在咸豐皇帝將死的時候,肅順也是想殺慈禧,但咸豐皇帝沒有同意,所以肅順就和八大臣之間開始商量如何除掉慈禧這個威脅,作為正牌太后之中的慈安不是他們考慮的對象,因為那個太后對於朝廷政治是一點都不干涉的,對於他們是沒有威脅的,唯有慈禧這個女人不僅對朝廷政治感興趣,而且對於肅順也是想除之而後快,當時各種證據都像是肅順是準備等新皇帝回到京城之後,然後使用手段處死慈禧的,但為何計劃失敗泄露的那麼快呢?

之前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原因,只是猜測這個過程之中是因為慈禧手段高明,率先聯絡上了恭親王奕訢,據說肅順本人在被押送到菜市場斬首的時候都還在破口大罵慈禧和恭親王二人叔嫂通姦,並且詛咒兩個人以後一定會不得好死。恭親王奕訢的確是一個比較大的突破點,但卻不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突破點,因為恭親王當時在北京和英法外國人簽訂條約,根本不知道八大臣之間的計劃,知道這個計劃的人只有醇親王這個看起來老實巴交的人,他是滿洲皇室之後,肅順他們曾經將他看成是心腹,但沒有想到背叛的卻是他。之前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這個歷史,是後來溥儀回顧歷史的時候說出來了這個真相。

結語

肅順本人是咸豐死後顧命八大臣之中的首領,他本人十分擅長提拔人才,曾經以一己之力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強行為清朝續命的曾國藩就是被肅順提拔出來的。後來替清朝收復新疆西北半壁江山,有著潑天功勞的湖南名將左宗棠也是被肅順發現的,肅順和八大臣被殺死之後,連帶著他們擬定的年號也直接被廢除了,曾國藩和左宗棠二人在前線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都不禁扼腕嘆息,這嘆息既是對自己恩主的嘆息,也是對中國未來前途迷茫,走向一條不知之路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