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74年12月23日,周總理來到湖南省委大樓向毛主席彙報重要任務。
當提到擬任鄧小平為國務院第一副總理兼解放軍總參謀長時,毛主席很高興,並提議還應由鄧小平兼任中央軍委副主席。
對於毛主席的提議,周總理很是認同,隨後,兩人共同在紙上寫下了對鄧小平的評價,這個評價對日後鄧小平成為我國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麼,為何毛主席周總理對鄧小平的評價如此高度一致,他們在紙上寫下的四字評價,又是什麼內容,日後鄧小平的成績,又是否無愧兩位偉人的高度評價呢?
1974年12月2日的湖南長沙,夜色已經很深了。剛下火車的周總理不顧旅途疲憊,急忙趕到了毛主席居住的省委大樓,他要向主席彙報一件重大任務。
「恩來,你來了。」毛主席艱難的站起來,親切地向周總理打著招呼,聲音雖然還是那麼溫和有力。
但曾經高大偉岸的毛主席,如今卻被疾病折磨得瘦骨嶙峋,見此情景,周總理心裡不禁五味雜陳。
「主席,你要保重身體。」周總理趕緊扶主席坐下,並關切的叮囑他要注意身體。
毛主席笑著擺了擺手,說道:「明年開始,我不見外賓了,身體不行了。」
緊接著,看到同樣疾病纏身,身形消瘦的周總理,毛主席又補充了一句話:「你也一樣,忙完這件事,把國務院的工作交給他,你休息去吧。」
毛主席口中的「他,」正是此時正在江西參加勞動的鄧小平同志,原來,周總理此番前來,就是要彙報關於四屆人大的人事調整安排事宜的。
當聽到周總理彙報準備任命鄧小平為國務院第一副總理兼解放軍總參謀長時,毛主席很是高興,併當即提議,還應由鄧小平兼任中央軍委副主席。
二人就鄧小平的才能進行了深入的談話。談到興起處,毛主席饒有興緻的找來紙筆,不顧病體難支,艱難的在紙上寫下了三個字。
一旁的周總理看到前三個字,已經明白了主席的意思,趕忙接過筆,補上了最後一個字。
那張雪白的紙上,赫然寫著「人才難得」四個大字。
相比於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這些上了年紀的老一代革命家,鄧小平的年紀不算大,但是他參加革命非常早,早在1923年時,年僅19歲的鄧小平就加入了旅歐共青團。
回到祖國後,鄧小平又先後領導了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之後跟隨紅軍長征,任中央秘書長,其卓越的工作能力,也漸漸進入了中央高層領導的視野。
抗日戰爭期間,鄧小平任一二九師政委,和劉伯承一起開闢了晉冀豫邊區抗日根據地,並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中率領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開啟了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
有趣的是,在解放戰爭初期的上黨戰役中,為了破壞我軍指揮系統,國民黨反動派曾將劉伯承以談判為名扣押,妄想使我軍群龍無首,不戰自潰。
但是,知道敵人的企圖後,軍神劉伯承卻哈哈大笑起來,說道:「別以為我不在司令部,部隊就亂了,政委的指揮能力,可不比我差。」
而劉伯承口中的「政委」,正是時任晉冀魯豫野戰軍政治委員的鄧小平。
除了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外,鄧小平的治國才能也非常出色,新中國成立伊始,他就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指揮祖國大西南的土改、剿匪和生產建設工作。
後來,鄧小平調入中央先後擔任政務院副總理、財政部部長,和周總理一起領導我國的國民經濟建設。
可以說,鄧小平無論從軍事、政治、治國哪一方面來講,都是有著出色的才能,都是做出了不俗的成績的。
做為中央領導人,毛主席和周恩來也深知這一點,才會在各種場合對鄧小平不吝讚美之詞。
鄧小平做為最早參加我國革命的一批同志,在土地戰爭革命時期領導過起義,又在抗日戰爭時期領導過百團大戰,還在解放戰爭時期指揮過著名的挺進大別山和渡江戰役。
不僅軍事才能出色,鄧小平的治國才能也十分出色,在建國後先後擔任過西南局書記、政務院副總理、財政部部長等重要領導職位,並做出了不俗的成績。
因此,毛主席和周總理都對他青眼有加,在各種場合對他不吝讚美之詞。
那麼,兩位偉人都在哪些場合表示過對鄧小平的欣賞,其背後又有什麼深刻的用意呢?
1956年9月13日,中共七屆七中全會第三次會議正在討論新設立的總書記職位由誰擔任合適,在聽完各位代表的意見後,毛主席發言了,他力薦鄧小平擔任總書記一職,並連用了七個比較來評價鄧小平。
毛主席評價鄧小平比較公道、比較有才幹、比較能辦事、比較周到、比較顧全大局、比較厚道、處理問題比較公正。
而且,毛主席比較的對象,居然是自己,可見,他對鄧小平的欣賞之高。
1957年,在會見赫魯曉夫時,毛主席又一次提到鄧小平,當時他和赫魯曉夫透露自己不想再擔任國家主席,聽到這話,赫魯曉夫十分驚訝,不禁問道:
「您不當國家主席,中國還有人可以擔任嗎?」
毛主席十分自信的告訴赫魯曉夫:「有的,鄧小平就是其中一個,他會打仗,還會搞政治,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領導人才。」
由此可見,毛主席當時已經有了培養鄧小平的想法。
1959年的八屆七中全會上,毛主席又明確的說道:「要把權力集中在政治局常委和書記處,我掛印正帥,小平同志來當副帥。」
除了毛主席之外,周恩來總理對鄧小平的評價也很高,因為鄧小平不僅是他在國務院的工作搭檔,還是他長期的戰友和朋友。
1921年2月,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推開法國巴黎郊區一棟老舊房子的大門,這裡正是旅歐少年共產黨機關刊物《赤光》的編輯部,一年前來到巴黎的鄧小平正在這裡負責刊刻工作。
同樣的黑頭髮黃皮膚,同樣操著中國話,來人立刻吸引了鄧小平的注意,攀談中鄧小平得知,這人正是新來的《赤光》主編,日後的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同志。
同樣的血統,同樣的革命信仰讓兩人很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周恩來對革命堅定的信仰,對中國問題透徹的分析,文質彬彬和談吐優雅的風度令鄧小平敬佩不已。
而鄧小平對工作的認真細緻,對革命具體問題獨到的見解,也讓周恩來對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工作閑暇之餘,二人經常一起看足球比賽,一起吃飯,海闊天空的聊著中國革命的未來,由於鄧小平的油印工作做得很好,周恩來還戲稱鄧小平是「油印博士。」
而在後來的國務院工作中,鄧小平做為周總理的副手,在多個問題的決策上和周總理共進退,為周總理出謀劃策,二人一起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這段革命友誼對於二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鄧小平更是曾經對女兒鄧榕說過,周總理是他的兄長和戰友,可見二人的革命友誼是多麼的深厚。
除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外,周恩來對於鄧小平工作能力的欣賞不在毛主席之下。
早在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時期,周恩來就指示,除了黨務、軍務或地方重大政務問題由他親自處理外。
一切機關事務性的工作全部交由鄧小平處理,他對鄧小平工作能力的信任可見一斑。
建國之後,周恩來也多次在內部談話中提及到,鄧小平同志是一個工作能力強,政治原則強的人,政府的工作不能沒有他。
鄧小平剛接到恢復工作的命令來到北京後,除了見毛主席,他第一個見的人就是周恩來總理,一見面,周恩來就四下打量鄧小平,不由得心疼的說道:「小平,你吃苦了,瘦了。」
親切地寒暄後,周恩來開門見山的說道:「我身體不行了,國務院的工作,你要接替我。」
雖然鄧小平表示自己剛剛恢復工作,對很多事務還不熟悉,國務院中沒有人能代替您,但可以由此看出,周恩來對鄧小平的殷切希望。
1974年12月,湖南省委大樓毛主席的卧室里,毛主席和周恩來一致同意了鄧小平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的提議,並一起做出了「人才難得」的高度評價。
之後,周總理更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對鄧小平「扶他上馬,送他一程。」
那麼,周總理在彌留之際是是怎麼幫助這位老戰友老兄弟的,鄧小平之後的成績,又是否無愧於兩位偉人的高度評價呢?
1975年10月,偉大的周恩來總理在病魔的無情摔打下,生命已如風中殘燭,即將走完他輝煌的一生。
彼時的周恩來總理剛剛做完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場手術,渾身插滿輸送營養的管子,感覺自己已經不久於人世的他,用微弱的聲音喊著:「叫小平來,叫小平到這裡來。」
不一會兒,主持國務院工作的鄧小平就趕到了周總理的病床前,關切的問道:「總理,你有什麼事情要交代我嗎?」
周總理握著鄧小平的手,拚命用盡身體的力量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聽到他的聲音:「小平同志,你這一年做得很好,比我強!」
說完後,周總理彷彿了卻了最後的心愿一般,長舒一口氣,又昏睡過去了。
此時在周總理的病床旁,鄧小平的眼睛早已濕潤,他明白,周總理這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用崇高的威望替鄧小平樹立威信,扶他上馬,再最後送他一程。
鄧小平深深意識到,毛主席和周總理對他的殷切希望,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期盼,更是全民族對他的期盼。
毛主席和周總理對他的種種高度評價和囑託,那都是希望他將中國和中華民族的未來扛在肩上,負重前行。
1977年,在那個讓全中國人民無比悲痛的1976年過去後,鄧小平全面恢復領導工作,開始領導全中國人民邁向一個波瀾壯闊的新征程。
1978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關於改革開放的講話如一聲春雷,滋潤了已經乾旱了太久的神州大地。
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正式成為了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開始了他對中國未來的全面設計。
在經濟上,大包干在農村遍地開花,經濟特區由南到北如雨後春筍般建立。
一畝畝農田的春苗茁壯成長,一座座工廠恢復了往日的生機,一家家外資企業紛紛落戶,中國人邁出了走向富裕的堅實步伐。
在政治上,鄧小平凝練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創造性的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如同撥開雲霧見月明,為我國的未來徹底指明了方向。
在維護祖國統一上,鄧小平的貢獻更為巨大,他的寸步不讓,使得香港、澳門先後回歸了祖國的懷抱。他還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為祖國的統一大業提供了強大的引擎。
如今,我國用短短四十多年的時間,從落後貧窮的國度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強大,人民富足,祖國統一指日可待,就像一輛列車高速行使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軌道上。
這一切不得不歸功於鄧公的豐功偉績,也不得不歸功於毛主席、周恩來的高瞻遠矚,是他們為中國和中華民族留下了一個出色的領航手。
再一次向老一輩革命家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