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從1989年至2002年,國際形勢波詭雲譎,兩極格局解體,世界進入新舊格局交替時期。
面對複雜環境,江同志通過對國際形勢走勢的規律性、長期性判斷,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高瞻遠矚的部署。
都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現在回頭看,當年的不被理解和退讓背後,其實暗藏著韜光養晦的智慧和決心。
回看歷史上這3件大事,我們或許欠江同志一句道歉。
一、
眾多外交關係中,中美關係尤其牽動人心。
因為當時正在全力建設現代化的中國,既需要一個安定、平和的國內國際環境,也急需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增強實力。美國的理解與合作,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1997年10月26日,江同志對美國展開為期8天的國事訪問。
就在訪美前一天,他宣布中國同意簽署《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這是聯合國最重要的兩個人權公約之一。
10月29日,美國白宮,21響禮炮齊聲鳴響,江同志與柯林頓舉行會談。柯林頓說:「您的改革使數百萬人脫離了貧困……中國人民現在生活得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好。」
對於江同志在珍珠港敬獻花圈的舉動,柯林頓稱讚說:「我們兩個偉大的國家必須再次攜手。」
江同志則總結說:「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加;合作潛力,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
鮮為人知的是,正式談話前,兩人其實有過一次「私人交談」。那天晚上,柯林頓向江同志展示了由林肯親筆書寫的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講稿,其中有一段這樣寫道:「87年前,我們的先輩們在這個大陸上創立了一個新國家,它孕育於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來平等的原則……」
對於這些耳熟能詳的內容,江同志非常高興,於是他用英文大聲朗讀起來。
後來有人評價說,他對這一珍貴文件的熱情,使兩國領導人找到了共鳴,並促成了他們最深入坦誠的一次討論。
多年之後,柯林頓在自傳中這樣回憶那個印象深刻的夜晚:「我們沒有解決我們之間的差異,但我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增強了。在江同志返回布萊爾賓館後,我上床睡覺,思考著中國將在現代社會勢在必行的推動下被迫變得更加開放,在新的世紀,我們兩個國家更有可能成為夥伴,而不是對手。」
值得一提的是,訪美8天,江同志通過演講、接受採訪及舉行記者招待會等多種形式,同美國各界人士進行交流,加深了他們對中國的了解。
他在華盛頓、紐約、哈佛大學和洛杉磯向美國公眾發表演講,闡述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方針政策和前景,促成了兩國後續的合作共贏。
最終,雙方簽訂的《中美聯合聲明》中指出: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中美兩國應該加強合作,努力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雙方同意建立兩國元首定期會晤制度,同時還簽訂了一些經貿合作協議。
顯而易見的是,此次訪問推動了中美關係的改善和發展,有利於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從深層次的角度看,中美交往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帶來了直接的好處,包括市場、投資和企業管理經驗。
鮮為人知的是,在很多國人看來,中國獲得的外來投資多是華人資本,殊不知美國才是在中國的第一大投資國。美國人帶來的技術、人才、信息和管理經驗,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經濟增長,美國企業的入場也從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進步。
就從我們身邊的例子來說,雖然國外智能手機在前些年一度領跑中國市場,可是隨著國產手機的崛起,國人對民族名牌的信賴程度與日俱增,很多人更傾向於支持國產手機。
沒有坐井觀天,面對差距我們選擇迎難而上,這才練就了真本領。
二、
真正的考驗發生在1999年5月7日。
1999年5月7日午夜(筆者按:北京時間8日晨5時45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朝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丟下5枚導彈,造成新華社記者邵雲環和《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朱穎3人遇難,20餘人受傷。
消息傳回國內,舉國震驚,群情激奮。
5月8日下午,美國駐華使館門前,中國大學生振臂高呼,抗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暴行。
悲劇發生後,我國迅速作出回應,向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提出四點要求:
(一)公開正式向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和中國受害者家屬道歉;
(二)對北約導彈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事件進行全面徹底的調查;
(三)迅速公布調查的詳細結果;
(四)嚴懲肇事者。
在國際輿論的壓力和我國政府的交涉下,美國政府最終作出公開正式道歉並賠償。可是至於悲劇發生的原因,他們卻始終堅持「誤炸」的說法,始終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點燃了國人的憤怒情緒,江同志針對此事的講話更是震耳發聵,筆者總結了其中關鍵的幾句話:
從國際大背景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絕不是偶然的,切不可天真。
第一,全國各地學生和群眾的抗議行為和對犧牲的烈士表示哀悼,義憤填膺,群情激昂。廣大學生和群眾這種愛國主義的行動,要充分肯定,予以支持。
第二,在這樣的時刻,要十分注意保持社會穩定,各項改革和建設工作要繼續有條不紊地進行。
第三,鄧小平同志告誡我們,要冷靜觀察、沉著應付。這個思想非常重要。鄧小平同志全面審視了現階段國際力量的對比,全面考慮了我們抓緊時間完成現代化建設這個中心任務的要求,也是全面估量了通過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和增強綜合國力最終在國際鬥爭中獲得更大主動權的需要。
所以,全黨全國上下都要埋頭苦幹、卧薪嘗膽,一定要把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搞上去,這是我們的根本任務。我們國家發展了、昌盛了、強大了,就能在國際鬥爭中贏得更大主動權,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面對這樣的屈辱,當時很多人對江同志選擇的「退讓」不太理解,可現如今筆者借用中國著名外交家顧維鈞說過的一句話來解釋這一問題:「一個人可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而國家不一樣,國家一玉碎就完了。」
江同志說過的一句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最後還是要拼實力的。我們要卧薪嘗膽,一定要爭這口氣!」
一味地憑藉一腔熱血做事,不考慮後果,如果站在國家和民族的角度,造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作為一個出生於戰火年代的知識分子,江同志明白國富民強的含義,更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和使命。
鮮為人知的是,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後,江同志在第一時間並未接聽柯林頓的電話。
柯林頓後來在回憶錄《我的生活》說:「我為這次錯誤感到驚訝和十分苦惱,遂立刻致電江同志致歉。他當時不肯接聽電話,所以我多次公開道歉。」
值得一提的是,柯林頓是在事發後一周才成功與江同志通電話。
柯林頓說:「江同志回應稱,他知道我不會故意襲擊大使館,但他認為在國防部和中情局內可能有一些人不支持我親華的立場,這些人可能蓄意在那些地圖上動手腳,令我們產生磨擦。他很難相信像美國這樣先進的國家竟會犯下這樣的錯誤。這件事也同樣令我難以相信,但這是實情。」
現如今看來,我們當時實行這個戰略方針,決不是表明我們軟弱、退讓,更不是放棄原則,而是考慮到我們面臨的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不要四面出擊,到處樹敵,同時又堅持我們的原則立場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
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缺的是時間。
三、
挑戰接二連三。
2001年4月1日,美國海軍一架EP-3偵察機在非法對中國海南島東南110公里的中國專屬經濟區上空偵察時,中國海軍航空兵飛行員王偉駕駛編號81192的殲-8Ⅱ戰鬥機執行正常監視任務。誰料美機突然沖向王偉的戰機,螺旋槳擊中了王偉戰機的尾部,致其墜毀在南海。
撞擊中國戰機後,美國偵察機未經中方允許,擅自進入中國領空,降落在位於海南的軍用機場上。
13天後,中方宣布王偉犧牲,年僅33歲。
江同志說,我們無法理解,美國為什麼要在離中國這麼近的地方經常進行偵察飛行,這次又在碰撞我飛機後,違反國際法和國際慣例,侵犯我領空,降落在我機場。美國應停止在中國沿海空域的此類飛行,這樣才能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才有利於中美關係的發展。
中美撞機事件後,如何處理此事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
因為如果長期僵持,中美關係勢必會陷入緊張,這對中美關係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當時,中方面前有「人機都不放」、「人機同時放」、「先放人後放機」三種方案。
4月2日,我國做出了「先放人後放機」的決定。做出這樣的決定主要是因為:第一,如果此時把美國24個人扣在中國時間太長,會引起美國民眾的強烈反感;第二,美國的復活節(4月20日)即將來臨,這在美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如果到那時美機組人員還不能與其家人團聚,也會造成美國民眾對我國的反感。
就這樣,經過一系列的外交行動,4月11日,美國駐華大使普理赫向當時的中國外交部長唐家璇遞交了「關於美國軍用偵察機撞毀中國軍用飛機」的致歉信。4月12日清晨,美飛機載著24名美國飛行員回國。
7月3日晚,美國軍用偵察機經拆卸後運離中國,撞機事件至此完美解決。
從某種程度講,南海撞機事件再次折射出了國防現代化的重要性。可是在2001年,國產航母仍然是很多人的夢想。
就拿王偉烈士駕駛的殲-8Ⅱ戰鬥機來說,這已經是國產現役戰鬥機中最為先進的型號,可是它與美製F-14/15/16等一系列三代戰鬥機相比,尤其在先進機載火控雷達和先進中距空空導彈方面,性能差距明顯。
南海撞機事件後,一大批被擱置被拖延的大型國防項目紛紛上馬。從那時起,中國海軍逐步進入「下餃子」的時代。
2003年4月29日,我國首艘052C型導彈驅逐艦下水;
2012年8月28日,首艘052D型驅逐艦下水,這是我們盾艦的中堅力量;
同年9月25日,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入列。中國海軍從此邁入航母時代。
緊接著,2017年4月26日,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國產航母山東艦下水。
2019年9月25日,中國海軍首艘兩棲攻擊艦075下水,彌補了我們兩棲作戰的短板。
這一張張漂亮的成績單背後,是國防力量的巨大進步。現如今,我們的 「東風快遞」讓對手忌憚不已,我們進入了「雙航母時代」和航空裝備的「20時代」,一系列先進武器裝備的列裝,讓我們更有底氣。
回顧上述這3件大事,充分證明我們在處理對美關係上所堅持的原則是理智的,那就是在堅持自身原則的前提下,韜光養晦。
可以說,江同志的一生幾乎貫穿了中國歷史上疾風驟雨的80年,他經歷了戰爭、貧困、革命、經濟改革、國家轉型以及中國的重新崛起。
他憑藉堅強的毅力,幫助中國過渡到了一個穩定、自信而繁榮的社會,並在新的世界秩序中迅速崛起。他用超人的智慧和遠大的格局為中國爭得了發展的機會和時間,實乃時代的偉人。
江公,永垂不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