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司馬昭一開始想立司馬攸,而不是嫡長子司馬炎呢?

具體來說,司馬攸是晉文帝司馬昭次子,晉武帝司馬炎同母弟,母為文明皇后王元姬。司馬攸年幼時就十分聰明,成年後性格溫和,親近賢才亦樂於施予他人;而且愛讀經籍,能寫文章,尤其擅長寫作書信,因而成了當時的模範,才能和威望都超越哥哥司馬炎,祖父司馬懿很器重他。

不過,後來因伯父司馬師無子,司馬攸就過繼給司馬師入作繼嗣。嘉平二年(251年),太尉王凌圖謀叛變被告發,司馬懿領兵討伐,司馬攸也隨同出征,戰後獲封長樂亭侯。相對於司馬炎,司馬攸不僅威望較高,也更早獲得了戰功。換而言之,司馬炎一開始只能說是表現平平。

正元二年(255年),司馬師病逝,當時司馬攸年僅十歲,在葬禮上非常悲傷,感動左右的人,受到稱讚。之後襲封舞陽侯。司馬師逝世後,司馬攸在另外的宅第侍奉羊徽瑜,以孝順聞名。

《晉書·帝紀第三》中記載: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無後,以帝弟攸為嗣,特加愛異,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將議立世子,屬意於攸。

司馬昭對司馬攸寵愛有加,還經常對外表示自己百年之後,大業應該歸還司馬攸。面對部下的時候,司馬昭還常說:「這是景王(司馬師)的天下,我怎麼能占著呢?」因此,司馬昭曾經多次和別人議論立世子的事情,每次都透露出要傳位給司馬攸的意思。

但是,朝廷之中也不乏司馬炎的支持者。為了在立嗣之爭中勝出,司馬炎更是廣泛結交朝廷大臣。比如司馬炎詢問裴秀「人有相否」,裴秀見到司馬炎的異相,就歸心於他。羊琇也幫司馬炎出謀劃策,觀察時政得失,都讓司馬炎預先記住,以備司馬昭詢問。後來司馬昭正式提出立儲問題時,山濤、賈充、何曾、裴秀都反對立司馬攸,主張立司馬炎。

其中,何曾當時擔任三公之一的司徒,而且他還跟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所以,何曾的意見是司馬昭必須考慮的。在公元264年,何曾在司馬昭面前多次誇獎司馬炎,而且強調立嫡以長不以賢。因為司馬炎是嫡長子,又獲得了這些大臣的支持,司馬昭最終改變注意,做出了冊立司馬炎為晉國世子的決定。

最後,司馬攸雖然敗給了司馬炎,不過,司馬炎並沒有像曹丕對待曹植那樣去打壓司馬攸。西晉建立後,司馬攸封齊王,歷任驃騎將軍、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等重要官職,所任頗有建樹。也即西晉初期的司馬攸,堪稱司馬炎這位兄長的重要幫手。

但是,晉武帝司馬炎在位後期,因為司馬衷不太聰明,朝廷內外要求司馬攸繼位的呼聲高漲,這顯然觸碰了司馬炎的底線。於是,大臣荀勖馮紞趁機在司馬炎面前說司馬攸的壞話,從而將他排擠出朝,致使司馬攸氣恨發病,嘔血而死,年僅三十六歲,謚號為獻,其葬禮規格與安平獻王司馬孚同等,「廟設軒懸之樂,配饗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