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五台山寺廟中抽得上上籤,事後向老僧搖頭:謝謝您的好意

|探古論今人

編輯|探古論今人

在解放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前夕的1948年春,毛主席、周總理等一行人從陝北東渡黃河,翻越呂梁山前往西柏坡。

然則就在行軍途中讓人始料未及的是,1948年4月9日的傍晚春寒忽倒,他們一行人所在的地區竟天降大雪。大雪阻路,毛主席一行人遂臨時登上就在附近不遠的五台山,當晚亦留宿于山上廟宇之中。

次日一早,山上僧眾邀請毛主席遊覽古剎,主席自然欣然願往。遊覽途中,一老僧熱情邀請毛主席抽上一簽,盛情難卻之下,簽筒中的「上上籤」竟是被毛主席一抽即中。

結果接下來,就在眾僧人連連稱讚毛主席鴻運當頭之時,毛主席卻只是搖了搖頭說道:「我謝謝你們的好意。」

話說到這兒,試問毛主席為何如此言語?作為一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毛主席又會如何面對廟宇僧眾這般方外之人?


毛主席也是普通人

說起毛主席,儘管在不少人印象中,他似乎是一位揮斥方尊、指點江山的偉人,但把話說回來,歸根結底,毛主席他也只是一位人格高尚的普通人罷了。

那麼既然是人,自然也就有屬於自己的興趣,以及喜怒哀樂。

熟悉毛主席的人都知道,主席幼時便愛好讀書,其外祖母家中的兄長文運昌也時常將文家一些藏書,借予幼時的他。而那時,主席讀得最多的自然是一些諸如《水滸傳》、《楊家將演義》之類的演義、話本

文運昌(中),與毛主席

正因如此,在登山途中,已然四十幾歲的毛主席想著這裡便是昔年花和尚大鬧的那個五台山,是少見的顯得雀躍起來。只聽毛主席對身旁的任弼時說道:

「寺廟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我們應當引以自豪。我們去年轉戰陝北時,還到過佳縣的白雲山寺,這次來五台山,大可一飽眼福咯。」

到了山上,住進廟裡,毛主席與周總理等人圍坐在一口火盆之側,不多時,山上得到消息的方丈便帶著一個小沙彌,為一行人送來廟裡的素齋

毛主席,與任弼時

送完素齋又一番寒暄之後,方丈便口稱得罪,打算告辭離去。不料,正在這時,毛主席卻忽然來了興緻:「方丈,《水滸傳》里魯智深住的菩薩頂是不是就在五台山上。」

方丈聞言一怔,屬實未能料到毛主席會有此言。不過,雖然多少被主席的突然發問驚到,但多年來養成的「公關」能力倒也讓他在稍一愣神之後,便對答如流:

「貴人說得對,剛開始是在菩薩頂安分當了7個月和尚……後來因為偷吃狗肉、醉打寺里的小師父們,就被放逐到開封的相國寺了。」

毛主席聽得對方口稱貴人,自然連連擺手,不過忽地,毛主席卻又想到了楊五郎這個削髮為僧的傳奇人物,隨即繼續問道:「我記得演義里楊五郎出家也是在五台山上,是在哪個廟來著?」

主席閑聊,方丈自然樂得湊趣兒,便回答道:「楊五郎是在顯通寺出家的,出家之後還在山上練出了一批護院武僧,聽說還首創了『五郎八卦棍』呢。」

毛主席笑著連連點頭,竟是順著話頭直接講起了話本演義里的故事,惹得連同方丈在內的眾人聽得津津有味。直至深夜,方丈打著哈欠離去的時候,心裡還想著,原來這位共產黨主席也是如此平易近人。

毛主席山上歸龍袍


次日一早,在昨日那位老方丈,以及聞訊趕來的地方幹部的陪同下,毛主席忙裡偷閒,得以遍覽五台山上的名勝古迹。

而這般「神清氣爽」之餘,主席他老人家卻又想起另一件事情來,遂向身側的老方丈問道:「你們五台山上是不是有一件康熙賜予的龍袍?現在在哪兒?」

五台山上為什麼會有康熙賜下的龍袍?毛主席又為什麼會知曉此事?

事情說來其實倒也簡單。1948年,適逢「山西王」閻錫山在解放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共產黨普遍解放了山西除太原地區之外的眾多農村。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在山西各處穩固推進。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自古以來便是中華名山,花和尚宰了鎮關西之後便是在此地出家,其山上之名剎倒也是源遠流長。

於是乎,當源遠流長的古剎遇到土地改革,古剎內和尚多、佔地廣,對土改異常敏感,自然難免迸發出極為複雜的情況。

為了妥善處理五台山下土改運動中遇到的問題,毛主席專門召集幹部,召開了一場座談。孰料,也正是在這次座談中,一件事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原來,一位地方幹部竟然在五台山附近的一座寺廟中,發現了一件龍袍。

按照那位地方幹部的說法,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曾幾次來到北京左近的五台山上參拜,不知道是哪一次,這位皇帝來到顯通寺正殿,恰好碰到了寺中和尚在為幾個小和尚舉辦受戒儀式。

當時的方丈自然是個伶俐人,唯恐小沙彌受戒時那副呲牙咧嘴的模樣壞了康熙的心情,他便聲稱「陛下不宜觀看受戒儀式。」

結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興緻勃勃的康熙被人拂了面子,自然內心不悅,遂問方丈為何。方丈心頭大急,不過在腦筋急轉之下,倒還真給他編出個理由來。方丈說:

「陛下天庭發亮、地閣有光,這是要交桃花運的面相,而桃花運最忌參加受戒儀式,否則就會被衝掉。」

一言既出,康熙竟然龍顏大悅,原來就在不久之前,皇帝陛下新納了梅枝姑娘為妃,此時聽得方丈此言,還以為對方真有辨相的能耐。殊不知,方丈哪裡會相面,只不過是消息靈通罷了。

當然了,方丈自然也樂得康熙這般誤解。

都說「高手在民間,鄉野有遺賢」,無意間在五台山發現了這樣一位大賢,康熙欣喜之餘,竟是將自己身上穿著的龍袍贈予這座寺廟,以示虔誠。

康熙畫像

此後,康熙又立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與七月十五為皇帝拜佛日,由方丈穿此龍袍代皇帝進香拜佛。而那身龍袍,也就成了五台山上最貴重的一件珍藏。

待到那位地方幹部將此番話語講完,不少人都說,應該把和尚當做地主一樣進行清算,至於龍袍當然也該被收繳。反倒是周總理唱了反調:

「中央有政策嘛,我們對待封建地主與僧侶是有原則區別的,將清算封建地主的辦法運用到清算僧侶身上是有錯誤的!更何況人家五台山上的和尚,在抗日時期也是有功的。」

龍袍不必收繳,毛主席本人卻難免對此物生出些許好奇,所以才會在遊覽五台山時無意間回想起這件事,並向身側的老方丈詢問龍袍下落。

主席想看龍袍,方丈自然應允,也很快便帶著一行人來到顯通寺一個藏寶間。待其打開一口箱子,眾人定睛一看,只見五台山藏著的這件龍袍依舊金光燦燦,實是一件鎮寺之寶,不少人都為之心頭一動。

只不過,就在諸多幹部想要向前撫摸一下上面栩栩如生的金龍時,毛主席卻轉過身對身後陪同的同志們說道:

「佛教事業是我們黨的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尚是我們的朋友。對朋友一要尊重,二要保護。你們要好好地接近僧侶,幫助他們認識共產黨的政策,要關心他們的生活,還要保護好寺廟文物。」


毛主席大辯佛經


又一日,寓居五台山的毛主席來到十方堂寺散步。遊覽途中,毛主席無意間看到許多和尚在整理經書,便過去隨手拿起一本。

經書握在手中,毛主席定睛一看,發覺手上這本經書多有破損,有些心痛。於是,他便向整理經書的和尚問道:「經書保存得不好,壞了可惜不可惜?」

這個整理經書的和尚是從青海過來的黃教和尚,名叫羅真呢嘛,聽得主席發問,此人講雙手合十躬身打了個機鋒,言曰:「有生萬物,有生就有死。」

其言外之意也就是說:經書這般「有形之物」,自然是有成就有壞,毛主席稍加思索便明白了他的意思。只不過,聽聞這和尚打了個機鋒,毛主席一時心頭湧起千頭萬緒,竟向對方問道:

「老人家,你看打蔣介石可惜不可惜?」

事關政治,羅真呢嘛不得不謹慎,只能小心翼翼地回答:「小僧只知普渡慈航,不敢妄言國事。」

毛主席聞言撇了撇眉,心頭儼然對對方的回答不甚滿意。在他看來,眼前這個和尚能解釋事物存在的相對性,卻不說正義戰勝邪惡,新社會取代舊社會的道理。

當然,儘管心頭不喜,毛主席卻並未因此事而為難這個和尚,只是拉起此人談起了家常。一問一答之下,毛主席獲知了對方是青海人,而回憶起長征途中路過青海的見聞,主席遂熱絡道:

「啊!青海有兩座大寺,一座叫西寧東廣大寺,一座叫塔爾寺,你怎麼不在那兒出家?」

羅真呢嘛只好回答:「出家人以善為本,四海一家。」

毛主席又皺了皺眉:「這句話有一點不對,只有等到我們打倒了反動派,打倒了蔣介石,統一了全中國,到時候才能真正的四海一家……你是從青海過來的,應該知道你們那裡那個『青馬馬步芳,青海有他在中國能夠四海一家嘛?」

聞言,羅真呢嘛「招架不住」連連稱是,然而,這時的主席已經被鉤起了心氣,難免開始了長篇大論。接下來,只聽主席他老人家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主張普度眾生,為了拯救印度那些受壓迫的人,他拋棄了王子的身份,在菩提樹下創立佛教,因此,我們共產黨人從獻身精神上來講,和你們佛教倒是有部分相似之處。」

「但是我們的本質不同,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講的是現實主義,是要通過自己的奮鬥打破舊社會對人的枷鎖。」

「你們要普度眾生,卻總是說來世如何?空懷一種美好的信念,偏偏不去鬥爭,一切當然都是『夢幻泡沫』,子虛烏有。」

「你們信佛,我們共產黨的信仰就是『馬列主義』,我們是要高舉無產階級革命的旗幟,真正拯救天下窮人脫離苦海,所謂革命成功之日,便是消滅剝削,消滅壓迫,天下老百姓耕者有其田,萬民樂業安居時!」


「庇佑」中國革命的上上籤

一番話將僧眾們教育得啞口無言,毛主席一行人又來到了五龍王殿

殿內,一位老和尚正抱著一個簽筒,與人抽籤解簽。這時的山上多有香客造訪,老和尚身前圍攏了一圈簽客,很自然地便將毛主席的視線吸引過去。

毛主席一生都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昔年在湘潭老家,主席之母文七妹都曾被他勸說過不要求神拜佛。正因如此,主席也只是瞥了眼那位簽筒前的老和尚,便收回了自己的目光。

怎奈,這老和尚屬實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眼看方丈領著一批人上來,雖不認識為首的毛主席,卻也知曉這是貴客。只見他起身相迎,而後詢問:「施主可要求籤?」

見狀,毛主席不好駁老和尚的面子,遂隨手從簽筒中抖出一根簽子,也正是這一抖,老和尚接過抖出的簽子細觀簽文,登時失笑:「恭喜施主了,是上上籤,日後定可萬事如意。」

聽得此言,雖知簽文只是一時運氣,但能抽到上上籤,毛主席也還是很高興:「看來我運氣還是不錯的。」

一句話說完,毛主席似是聯想到了什麼事情,竟然又搖頭向那位老僧人客氣道:「謝謝您的好意。」

一時間,老僧人與那陪同的方丈倒是有了些莫名驚慌,但是毛主席把話說完,卻也未曾解釋便轉身離去,倒不知日後那位方丈與老和尚將會如何因這句話而「想入非非」了……

話說回來,和尚如何發散思維自不關旁人何事,而毛主席之所以口出此言,其實也只是因為在抽籤時聯想到了全中國的革命局勢。

那時,儘管解放軍在西北與東北地區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但面對軍力依舊更為強大的蔣介石,逐鹿中原之時,鹿死誰手尤未可知,再加上中央此時正從陝北趕赴西柏坡,前路未知。

因此,即便主席是一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但這一簽卻也終究寬慰了他的內心。而他之所誠心感謝對方,其實是有感於此簽略有「庇佑」中國革命之意。


尾聲

在遍覽了五台山上風光之後,毛主席重鼓精神,踏上了前往西柏坡的道路。而到了西柏坡,毛主席回想起自己在五台山上的經歷,自是感慨萬千。

也就在毛主席離開後,五台山僧眾念及主席在山上「辯經」時所說的言語,亦是心神激蕩。隨後,在方丈的指示下,五台山上立起了一座塊影壁,上書毛主席1938年在陝北公學學院畢業大會上說出的一番話:

「從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中國的五台山,爭取最後的勝利。」

五台山上的毛主席路居

在抗日戰爭時期,五台山僧眾被聶榮臻勸服,組建了由480多名僧人組成的衛隊,活躍在抗日一線,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和尚連」。上述毛主席之言,也正是由此而來。

言盡於此,作為一座精神豐碑,這座「五台山」,既是抗日精神的展現,亦是愛國主義思想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