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廣和趙食其隨著大將軍衛青出征,李廣和趙食其因為中途迷路耽誤了和衛青主力會合的時期,導致了衛青不得不只用5000騎兵抵擋匈奴單于主力萬騎。
雖然衛青當時的軍事形勢相當不樂觀,但是依靠其神乎其神的指揮藝術和三軍用命的堅毅決心。最終還是打贏了這場艱難的戰爭,只是由於兵力單薄,口袋扎得不夠緊,導致屬兔子的匈奴單于偷偷跑掉了。
打了大勝仗是不是就是皆大歡喜的事情了呢?並不見得!因為戰爭本身就是容錯率極低的事情,雖然打了勝仗,但是對於最高意願者來說,他一定是需要一個十全十美的結果的。所以,因為李廣和趙食其沒有及時趕到導致匈奴單于逃脫,這是需要解釋和處理的。
結果,一直心氣挺高的李廣同志心裡想不通了,我本來是前鋒,你們把我弄成後衛;我本來參戰就可以封侯的,結果反而成了失職的罪人了。我都一把年紀了,我圖個啥呢?難道真的還要像個怨婦一樣,和那些啥也不是的小年青去爭長論短?
於是,李廣在對幕府下屬留下一句「不願復對刀筆之吏」,便舉劍自刎了。
若是一個普通人,自殺也就是這麼大事。但是李廣不是一個普通人,這位老同志是軍中大俠,戎馬一生,參戰無數,勇猛無雙,是漢軍少有的精神偶像。結果他這麼一嘎嘣,給當時的社會和朝堂砸下了一塊大大的石頭,濺起了一連串的浪花。
霍去病為什麼要殺李敢?
李廣出身於將門世家,其先祖便是當年敢於和名將王翦唱對台戲的李信。而且李廣這個人單挑能力相當出色,連匈奴人都得敬他三分;再加上李廣從軍幾十年,資歷上在當時也是無人可及的。
也就是說,李廣在當時,家庭背景很深,個人武力值很高,江湖資格很老。這在那個尚武的時代,簡直就是武林盟主和精神偶像的存在。這種人實際上是不能非正常死亡的。
因為一個影響力極大的人突然非正常死亡了,容易引發社會輿論的種種猜想。清楚內情的人可能討論討論就完事了,但那些不明就裡的人如果藉此擴散什麼陰謀論,那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消除它帶來的負面影響。
果然,元狩五年,征戰歸來的李敢得知父親李廣的死訊後,覺得難以接受。咱爹是個老革命,勇冠三軍,沒有封侯也就算了。但結果沒有以軍人最體面的方式死在戰場上,卻滿懷悲憤地在自己人面前自殺了,這叫什麼事?其背後一定有不可告人的隱情。
李敢在了解事情大致經過之後,意難平地把憤怒的情緒發泄到了大將軍衛青身上。咱爹戎馬一生,他和匈奴人火拚的時候,你衛青還在平陽公主府中為奴養馬呢!咱爹生了三個兒子,咱兩個哥哥都已經為國捐軀了,咱老李家算得上滿門忠烈了!咋就到了你衛青手下,連原先定好的前將軍一職你都要給咱爹換了?這不是故意坑咱爹嗎?所以你必須對咱爹的死負責!
於是,怒氣沖沖的李敢便私自闖進了大將軍府,把衛青狠狠地揍了一頓。
李敢這樣明目張胆地以下犯上,其實跟自尋死路沒有什麼區別,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他們老李家的基因里其實是自帶衝動和暴躁的。
但是李敢運氣還不錯,因為衛青是一個難得的厚道人,他覺得如果受點委屈就能把這事翻篇了,也算是行善積德的好事。沒必要伸張,因為此事一聲張,老革命李廣僅剩的一個兒子大抵是保不住了。
但是,當時已經嫁給衛青的平陽公主卻表示自己的丈夫不能受這樣的窩囊氣。我堂堂一個公主,怎麼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丈夫挨了揍而不吭聲呢?於是不顧衛青的制止,便跑到宮中找皇后衛子夫訴苦去了。
一直把姨媽當親媽的霍去病剛好在陪衛子夫,也就得知了此事。當場怒不可遏,李敢這小子要翻天了嗎?你小子不清楚你是我的兵嗎?我舅舅是大漢軍神,是皇上的小舅子,也是皇上的親姐夫,還是我霍少爺的親舅舅。你打他不就是打我們的臉嗎?你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小爺我不收拾你就不姓霍。
不久,漢武帝帶著一隊人馬到甘泉宮狩獵,青年才俊霍去病和李敢都在隨行隊伍之中。
於是,在狩獵的過程中,霍去病找個機會單獨找到李敢,便要和李敢單挑。
干架這事,歷來都是比較講究情緒的。情緒上頭的李敢敢於毆打大將軍衛青,但是冷靜過後的他卻沒有勇氣面對劍拔弩張的自己的頂頭上司驃騎將軍霍去病。
而早已被憤怒控制了心神的霍去病可沒有因為李敢認慫而放過李敢,直接一箭射過去,就要了李敢的小命。
從這一點來看,其實霍去病和李敢是一類人,都是情緒一上頭就不管不顧的衝動型男人。
霍去病私自殺了李敢之後,才意識到了自己闖了大禍。因為李敢並不是一個普通人,人家也是世代忠烈,剛剛因功封侯,還承襲了父親郎中令一職,貴為九卿之一,按照現在的標準,也算是部級高官了。霍去病沒有走任何司法程序,就這麼一箭射殺了一個部級高官,簡直就是目無王法。
可是,在霍去病主動向漢武帝請罪時,漢武帝卻不動聲色地說李敢狩獵時被鹿撞死,安排厚葬李敢,便強行將此事翻篇了。
霍去病聖眷之濃,可見一斑!
霍去病為什麼敢殺李敢?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對衛青、霍去病的評價不高是有原因的。首先不排除司馬遷本身就對外戚勢力很反感;其次從霍去病射殺李敢這件事來看,霍去病確實擺脫不了恃寵而驕和任性妄為的嫌疑。
殺人償命,天經地義,殺個老百姓都應該判處死刑。而霍去病仗著漢武帝的寵信射死了對匈作戰的英雄、位列九卿之一的關內侯李敢居然最終能逍遙法外,並得到漢武帝的掩飾背書。這種事其實已經超出一個有正常良知的人的心理接受範圍了。
一言不合就激情殺人,殺了人之後,漢武帝還故意包庇,徇私枉法。試想一下,一身正氣的史聖司馬遷怎麼可能對他們筆下留情呢?太史公在記載李敢死後,意味深長地寫了六個字「居歲余,去病死」,說實在的,這種春秋筆法般的批評或者說隱晦地指出這就是報應,其實已經相當給霍去病面子了。不然,直接斥責霍去病恃寵驕、草菅人命也是毫不為過的。
回到霍去病射殺李敢這件事情上來,霍去病從小就混跡在大漢朝廷,難道他不知道私自射殺李敢會是什麼後果嗎?顯然不太可能!那麼,他為什麼還敢如此膽大包天地殺了李敢呢?
如果一個人明明知道某件事情是不能做的,但是依然不管不顧地先幹了再說。基本上分以下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便是這個人沒有選擇的餘地了,比如很多被逼入絕境的人的違法亂紀;第二種情況便是經受不了巨大的利益誘惑,比如很多貪官污吏鋌而走險地收受賄賂;第三種情況便是鬼迷心竅被情緒所左右,比如很多情緒崩潰之人歇斯底里地瘋狂報復;第四種情況便是有恃無恐地囂張跋扈,比如很多惡霸地痞明目張胆地欺男霸女。
那麼對照上述四種情況,前兩種情況一眼就可以看出與霍去病的行為邏輯不挨邊。剩下兩種情況中,其實第三種情況也不大可能,因為霍去病射殺李敢距離他得知李敢毆打衛青的消息其實有一段時間,這原本也不是什麼深仇大恨,如果霍去病聽說消息之時怒火攻心,恨不得殺了李敢泄憤,這還有可能,但過了好多天,還因為這點小事非殺了李敢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還是那句話,情緒一般都是有一定的時效性的。
所以,霍去病明知殺李敢不對卻依然要下手,只會是第四種情況,他有恃無恐,殺不殺李敢全憑他的心情來決定。
這就說明什麼?說明霍去病其實是一個相當不成熟、不理智的孩子。舉個例子,就和我們今天口裡常說的熊孩子一樣,熊孩子在外面闖禍一般都是無所畏懼的,反正有家裡人幫他擦屁股,他只管顧著自個高興就行了。
歷史和生活其實都是一樣,有時候對於成功人士的包容性要比對普通人大得多。一俊遮百丑,人們總是會因為成功人士的成就和光環而選擇性地去忽視他們身上的一些道德污點和人格缺陷。很多人對霍去病這樣的大人物就是這樣的,美其名曰「瑕不掩瑜」,但同樣的行為發生在一個普通人身上,卻往往會備受譴責。
霍去病為什麼敢明知故犯地射殺李敢?不正是充分體現了他一直活在一個被包容、被縱容的環境之中嗎?
從小就被一幫權貴親戚寵著,養成了驕橫的性格,他從來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這完全是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假設霍去病不是天賦異稟的軍事天才,那麼他必將成為一個橫行霸道的紈絝子弟。
反觀霍去病的親舅舅衛青,也是崛起於微末,但是衛青是經歷過底層生活的拷打和磨礪過的,所以在性情上要內斂和穩重得多。也正是因為衛青品嘗過生活的各種辛酸,所以也更容易體諒和包容他人,換句話說,也就是更有同情心一些,更通情達理一些。
像霍去病這種從小就被寵著長大的孩子,哪會在意別人的感受咯,又怎麼可能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呢?一個從小就呼風喚雨的熊孩子,長大後只會因為性格的慣性,碰到誰冒犯了他的優越感和幸福感便要狠狠地教訓誰,敏感而又霸道是這一類的共性。
霍去病雖然是一個私生子,但是他的姨丈是皇帝、他的姨媽是皇后、他的舅舅是地位崇高的大將軍,自己又深受漢武帝喜愛,還年少封侯、戰無不勝,你說他能不優越感滿滿嗎?一個人身上的光芒太盛,既容易灼傷別人,也容易迷幻自我。太過順利的人生之路導致霍去病性格之中有一個最大的缺陷——驕橫自滿。
驕橫自滿的人對於別人的冒犯往往是無法釋懷的!因為這會嚴重衝擊他們內心脆弱的虛榮心和優越感。李敢毆打衛青一事,對於霍去病來說就等於赤裸裸地在打他的臉,咱們老衛家這麼牛逼,你居然敢毆打大將軍?看不起誰呢?不教訓你一下,別人還以為咱們老衛家的人怕了你!再說,你一個小小的關內侯居然敢毆打大將軍大司馬,這就是以下犯上,罪該致死,我怎麼教訓你都不過分!
霍去病之所以敢明目張胆地射殺李敢,歸根到底是因為他這個人傲氣和戾氣都太重了。在他的心目中,李敢這樣的人是不值得和他們家的人相提並論的,李敢的性命沒有他們家的面子金貴。
軍功自傲、恃寵而驕、倚強凌弱,這是霍去病射殺李敢的性格底色。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敢本身犯的也是死罪,這會極大地稀釋霍去病的道德心理負擔,甚至還會讓他有一種是在伸張正義的感覺。
關於這件事的現實反思
先說一個事情,那就是群眾的眼睛永遠是雪亮的,對於霍去病這樣仗勢欺人的行為,司馬遷在《史記》之中還是比較隱晦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功是功,過是過,咱不混為一談,一條一條地捋清楚,擺給後世人看。這其實就是太史公最為偉大的地方,我的文字難免會帶有一定的情緒,但是會力求實事求是,不抹殺你的功勞,也不包庇你的過失,這才是真正的「實錄」。
所以,有很多淺薄的人一談起「太史公在感情上更偏向李廣而不是衛霍」就腦洞大開地說什麼太史公是因為身體殘缺而心理扭曲,是因為太史公就是一個窮酸文人借著衛霍泄憤等等。這種論調只會徹底暴露他們的膚淺。
我們讀歷史,允許大膽懷疑,但一定要小心求證;提倡客觀辯證,但不歡迎打倒一切!既然太史公作為一個同時代的史官,既然能如此公開地表達對霍去病的抵觸,那一定是有原因的。
大家想過一個問題沒有,像李敢這樣的將門虎子、名門之後、功勛戰將、朝廷重臣,被以這樣一種近乎屈辱的方式而悲慘結局,那麼,當時又有多少百姓在權力面前訴冤無門最終含恨而死呢?
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到太史公為那個時代鳴不平的勇氣和情懷!
回到霍去病身上來,其實像他這樣的人物在我們身邊也是屢見不鮮的。比如一些出身優越且天資聰穎的公子哥,不都是霍去病這一類型的人物嗎?
關於霍去病這樣出身顯貴且天資聰穎的人,今天想換一個角度來聊,看看我們身為父母、長輩或者是領導,究竟應該怎麼樣去培養和教育他們。
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是以家族文化為基礎的,所以中國人特別講究孝順和傳承,特別在意「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和「自家人關起門來什麼都好說」等等。
這其實從人性上來說,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有些時候我們也要打開思路和放大格局,畢竟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不可能一輩子呆在家裡不出去呀,我們要想進入社會生活,就必須去學會尊重潛在的社會規矩和秩序。所以,我們很多家長和領導喜歡護犢子,但護來護去,這個犢子最後卻變成了社會一個不安定的因素。
特別是作為家長和領導,對於那些聰明可愛的自家人幾乎是沒有任何抵抗力的,往往會毫不掩飾地表現出自己的偏愛。
但是,這種培養和教育方式是後患無窮的,教育和培養孩子並不是一味地成全和給予就能萬事大吉了。你的孩子一輩子就生活在你的羽翼之下嗎?他們一輩子就只在你為他們打造的這麼一個小小的溫室里生活嗎?如果他哪一天掙脫束縛了,想要到外面的世界放飛自我了,怎麼辦?
真正的教育和愛,在於正確的引導和適當的約束。
我們看看現實生活之中,那些在家裡欲求欲取的孩子,最後如果不狠狠地栽幾次跟斗,一般是很難有所作為的。
誰都喜歡聰明的孩子,但是不同的人喜歡的邏輯是不一樣的,像漢武帝看霍去病越看越喜歡,這是因為在情感上先入為主。外人喜歡霍去病那股聰明勁,是建立在霍去病不會傷害他們的前提下,他們追求更美好的東西的情懷轉嫁。
我們經常聽到外人會誇自己的孩子,這孩子真可愛,這孩子真聰明,這孩子真活潑……但是你讓你家可愛、聰明、活潑的孩子把他們家的玻璃砸了看看,看他們還使勁誇這孩子不?
霍去病後來之所以那麼驕橫,不就是因為他從小都是被呵護著長大的?他的心裡根本沒有對事理、對人情的敬畏感,他覺得別人遷就他是理所應當的,而別人冒犯他則是不可原諒的。這其實就是在認知上走向了極端的自我。
所以說,我們如果真的喜歡一個孩子,一定要引導他去接地氣,要創造各種條件去幫助他融入到屬於他們的真實生活環境之中去。別啥都大包大攬地幫他們解決了,要記住一點,你教育不好的孩子,遲早有一天,社會會幫你再次教育的。
天才天生就會受寵,但是一直受寵的天才通常都不會有太好的結局。因為一個人福分和能量其實就只有那麼多,過早、過度地消耗了,只能用遲到的譴責和懲罰來彌補。
我們一定要學會讓孩子吃虧吃在前面,別去溺愛孩子,只要能幫助孩子認清現實,有時候進行一點反面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在年幼的時候,他懂個啥?還不是從家長、老師和領導的意見之中慢慢去摸索和總結。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受到最起碼的約束,放心,這孩子如果不捅破一兩次天,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總結一下,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即便情緒上有所偏愛,但絕對因為情緒偏愛而賦予孩子過於絕對的東西,孩子他們是缺乏合格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糾正能力的,他只要沒有了約束感,就會想一出是一出,就會管他三七二十一,閉著眼睛搞事就行了。
霍去病身上的毛病,實事求是地講,漢武帝是要負主要責任的。恰如我們今天很多飛揚跋扈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是要負主要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