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結義並不存在,歷史上的劉關張倒底是什麼關係?


《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劉備、關羽、張飛義結桃園,不離不棄,一同打天下,但:

事實上,劉關張三人沒有桃園三結義。正史沒有記述《三國志》、《資治通鑒》從未提及三人結義一事。

真正歷史上此三人是君臣關係,劉備年齡比關羽小,三人年齡大小,順序排列應是關劉張,而不是劉關張。而且關羽一直稱呼劉備為劉將軍,後來稱呼為劉皇叔。



《三國志·先主傳》中無劉備生年,僅說他死於章武三年(223),時年六十三。先人計算年齡都算虛歲,照此逆推,劉備當生於漢桓帝延熹四年(161)。因此,劉備的生卒年代應是161~223年。據錢靜方著《小說叢考》:康熙年間關羽家鄉出土的關侯祖墓碑記知,關羽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六月。所以,柯汝霖《關公年譜》認為,關羽實長劉備一歲。關羽的生卒年代應是160~219年。張飛的生卒年代,《辭海》介紹:?~221年,根據《關公年譜》「張飛小劉備四歲」之說,應是165~221年。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在劉備鄉里聚合徒眾時,關羽、張飛就已投其門下。劉備後為平原相,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在人多集會的場合)侍立終日。」「恩若兄弟」形容的是三人關係密切,並不一定是真正的兄弟,關羽、張飛對劉備大多時間還是「稠人廣坐,侍立終日」的君臣關係。

《張飛傳》記載:「少與關羽共事先主(劉備),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共事先主」說的自然是共同為劉備的部下,事奉劉備;「飛兄事之」倒可以看作張飛把關羽當做兄長來事奉。把比自己年長的人當做哥哥來看待,稱呼某人為「哥哥」並不是一定得是拜把子兄弟才如此稱呼,一般我們會把某些年長自己的人尊稱為「哥哥」,古今皆是。



《三國志劉曄傳》:「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三人雖不是結義兄弟,但三人關係非常之好,可以說是情同兄弟。

《三國志·關羽傳》說,關羽亡命奔涿郡,劉備正在鄉里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經常於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後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關羽和張飛都以勇略著稱當世。魏國謀臣程顯讚譽關張「萬人之敵」,周瑜稱讚關張為「熊虎之將」。所以,劉備特別寵信關張,視他倆為心腹之臣。以致於後世論史者,如明末清初王夫之就認為:「劉備待關張之信,勝於對諸葛亮之誠。」

以上幾段史料足以說明兩個問題:一則劉關張三人關係親密的「恩若兄弟」;二則是「恩若兄弟」而非結拜兄弟,史料也無結義之說。所以說,歷史上並沒有真實的「桃園三結義」這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