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充滿了異域情調,洋氣征服了中國

上世紀初,沙俄帝國試圖修建一條橫穿中國東北的鐵路,以便真正啟用它在太平洋的港口。



作為這條「中東鐵路」與松花江唯一的交匯之處,哈爾濱這塊荒涼而平闊的河灘地,被俄國的考察隊選中,成了這項浩大築路工程中,施工者與管理者的中轉、集散、定居之地。



儘管女真人建造的「金上京」確在如今哈爾濱的轄區之內,但作為一座真正的城市,哈爾濱的歷史其實非常年輕。

1903年7月14日,中東鐵路全線通車營業,在江水與列車的交馳聲中,在東北的黑土地上,中東鐵路一聲汽笛,夾雜著異域風情,伴隨著大工業化,一座新城拔地而起,這就是哈爾濱。



哈爾濱很快成了這條漫長鐵路線上最大的城市。中東鐵路工程局改為中東鐵路管理局,第二年遷往秦家崗(現哈爾濱市南崗區)辦公,在現在的南崗區建立了、俱樂部、居住區、等等附屬設施,哈爾濱最早的大學也建立在南崗區;在現在的道里區建設了商服娛樂等等功能區。



1898年中東鐵路的修築和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大批俄國僑民陸續來到哈爾濱定居。來哈爾濱的人員中,一大批是俄國築路工程師、勘查專家、氣象專家以及大量的技術工人,並在沙俄政府鼓勵移民的政策下,俄國的商人、農民、工匠、革命者、流亡貴族和冒險家也接踵而至。


到1903年末中東鐵路開始運營時,鐵路沿線附屬地內的俄國僑民人數達到了3萬人。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他們的到來使哈爾濱迅速完成了由小漁村到現代大城市的過渡,無論經濟、文化,還是城市的建設都得以迅猛發展,哈爾濱「東方莫斯科」的美譽也由此而來,堪稱中國最洋氣的大都市。

哈爾濱市這個名字是誰起的?

哈爾濱市這個名字來自俄語,或者說這個名字是俄國人起的名字。

哈爾濱地區在中東鐵路修築以前,按照舊志中所記載的那樣,只是「松花江畔三五漁人,舟子萃居一處,不過為蕭瑟寒村而已」,漁村且多散佈於現今哈爾濱市區的近遠郊,至於城市規劃更無從談起。

最初,中東鐵路工程局擬將哈爾濱改稱「松花江市」。

哈爾濱是源於傅家店嗎?

答案是否定的。
哈爾濱從1897年東清鐵路開始建設起,開始了同步建設,而傅家店是依附於俄國建立的哈爾濱區域。



也就是說,當年傅家店的形成是因為修建東中鐵路,需要大批勞工,並且在哈爾濱建立時,也需要大批勞工,在傅家店自發形成了聚居區域。



清政府派出管理機構稱為濱江道,所以,哈爾濱這個名稱跟傅家店無關。

哈爾濱這個詞語來自俄語Харбин的漢語音譯。也就是說哈爾濱是先有俄語讀法名稱,後有漢語讀法名稱

儘管哈爾濱是東三省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但它的風俗,卻與其他東北城市有著顯著的區別。趙本山等的二人轉代表東北的文化,純粹是一種齷齪的褻瀆。

事實上,無論是城市的觀感,還是市民的作派,哈爾濱的「洋氣」,都足以溶解和顛覆大部分人對東北文化刻板印象

當你流連於哈爾濱的大街小巷,時常會令人產生恍如隔世的錯覺,城市上空那道由圓穹頂、帳篷頂、尖塔樓和金瓦重檐組成的天際線,彷彿還在重溫著那場歷史盛宴。



那些拜占庭式的、哥特式的、韃靼式的和黃瓦朱垣的建築們,還裹著巴洛克風格、日式風格、土耳其風格和中華巴洛克風格的外衣,都似乎在娓娓訴說著那段輝煌的過去。



作為一塊由俄國人一手規劃和營建的「鐵路新城」,在哈爾濱建設的萌芽階段,歐洲最活躍、最大膽的美術家與建築師,相繼來到在這座嶄新的冒險樂園大顯身手。來自遙遠歐洲的城市審美,被完美移栽到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



將視角以紅軍街為圓心向外擴散,你會發現,建設於哈爾濱各個歷史時期的歐式建築,星星點點地佇立在如今哈爾濱城中,共同顯化出這座城市生長的年輪。



它們形態各異、風格不定;功能多元、流光溢彩。一些已經在歷史的演進中損滅,另一些卻仍然承擔著相應的功能。譬如直到今天,哈爾濱市民仍將當年俄國人修建的隨軍教堂聖索菲亞教堂,視作這座城市的不容置疑的頭號地標。




有趣的是,熱衷於在哈爾濱營建歐式建築的,不僅是外國人。在當年華人聚居的「老道外」,有一片被稱為「中華巴洛克」的建築群,即是上世紀初哈爾濱的中國商人,聘請外國建築師,模仿城市中其他的歐式建築物、並結合自身的審美,營建起的一片商業區。





由此可見,俄式建築的審美基因,貫穿了整個哈爾濱城市生命的成長。甚至直到今天,它仍然深刻影響著這座城市的觀感,與城中市民的眼光與品味。



哈爾濱的官方城市色調是米黃色。這種來自傳統俄羅斯建築物的顏色,從最初的洋房與教堂,延伸到工業時代的工廠、宿舍,再延伸到如今的種種現代設施,讓這座擁有漫長落日的高緯度江城,無論在哪個季節都顯得溫暖深沉。





可以說,僅就城市的觀感而言,再沒有哪座中國城市,像哈爾濱這樣,熔煉了如此純正的歐洲風情。這正是哈爾濱最為顯著的「洋氣」之處。然而,它的「洋氣」,可並沒有止步於外表。




「洋氣」到骨子裡的哈爾濱市民生活
松花江的水量極其充沛,是北方罕見的寬闊大江。對於哈爾濱市民而言,它既是天然的優越航道,又是休閒遊樂的絕佳背景。當然,鑒於這座城市的鐵路運輸極其發達,後者的意義自然更加重要。



緊鄰松花江北岸的濕地島嶼太陽島,可能是哈爾濱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之一。但當外地遊客哼著《太陽島上》滿懷期待地登島後,往往很快失望而歸。坦率的說,僅就風景而言,這座島嶼實在乏善可陳。



實在不是哈爾濱人的眼皮子淺、敝帚自珍。事實上,太陽島真正的生命力從來不在於景緻,而在於它與哈爾濱市民生活的緊密結合。




太陽島,哈爾濱市民的「後花園」。
如今,「精緻露營」絕非專屬於北上廣深中產的時尚。受到俄國人生活觀念的深刻影響,一百年來,野餐與郊遊的文化,一直在哈爾濱的廣大市民階層中極為流行。



太陽島就是哈爾濱市民郊遊野餐的絕佳地點。每逢周末,一家人劃著小舢板,慢慢悠悠地渡過江來,找一片草叢,一塊樹蔭,鋪開餐布席地而坐,看對岸高樓林立,沐浴陣陣涼爽江風,這是哈爾濱生活的精髓所在。

陽光明媚,白雲悠悠,如果說,還有什麼能讓這場愉快的太陽島野餐更加愉快,那就只有音樂了。



在一場老派的「哈式」野餐聚會中,一定會有人攜帶吉他或手風琴。而作為一種廣泛流行於東歐的獨特樂器,後者對於哈爾濱來說,意義十分深遠。

上世紀初,旅居哈爾濱的東歐僑民,用手風琴,給這座年輕城市帶來了純正的歐洲音樂啟蒙。無論是太陽島上的野餐、學校廠礦中的聯歡、還是中央大街上的即興表演,手風琴無處不在。滿面春風的年輕人圍坐在江畔的草地上,合著手風琴聲唱著蘇聯歌曲,更是無數哈爾濱人的童年回憶。



哈爾濱的氣質很別緻,旖旎浪漫,洋味十足,被稱為東方莫斯科、遠東小巴黎。事實是從誕生那一刻,他的血液里就流淌著異域的血液。

這是一座充滿歐陸風情的城市,又有許多中華巴洛克的建築。走在中央大街兩側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築,耳邊傳來的喀秋莎樂曲。索菲亞教堂,宛如飄雪的童話世界,正是東方小巴黎。




江水時而碧波蕩漾,時而風起浪涌,留下大量淺灘和江心島,是哈爾濱人心中的海洋。

哈爾濱的未來有無數的可能性,但是,那份優雅、浪漫的市民精神,卻永遠是這座城市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