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古代中國 為什麼沒有產生科學?愛因斯坦與楊振寧雖然研究領域不一樣,但對古代中國 為什麼沒有科學的看法卻產生了一致性,那就是,愛因斯坦和楊振寧都認為古代中國 缺乏 演繹推理邏輯。
所以我們中國人經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行你上,不懂就別裝,等等不符合邏輯的句子。
不過博主重點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雖然在邏輯上存在黃金法則的邏輯悖論,但並不影響價值判斷。比如,張三是一個悲觀厭世,非常想放棄自我,時刻想著自己結束生命的人,但它又缺乏有勇氣,突然有一天,他見到了正在自殺的李四,那麼 他應該如何去做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不是就形成悖論了呢?
回到演繹推理邏輯,演繹推理指的是 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比如,所有的金屬都能導電,銅是金屬,所以銅能夠導電。這就是典型的演繹推理邏輯。
演繹推理的形式有三段論、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等。主張進行有組織的研究演繹推理的第一人是亞里士多德,其中三段論是最簡單的演繹推理形式。
亞里士多德
我們平時遇到的幾乎所有的詭辯,我們都可以拿三段論駁倒它,比如:
第一句,我大晚上不睡覺刷抖音的話,這個世界就屬於我。
第二局,我熬夜刷抖音就相當於我大晚上不睡覺。
結論:所以我熬夜刷抖音的話這個世界就屬於我。
再比如:空虛是需要喝酒的,我的生活很空虛,所以我的生活需要喝酒。
這種結構就是亞里士多德著名的三段論表達,古希臘的數學家歐幾里德,是 第一個將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形式的演繹法用於構建實際知識體系的人,接著斯賓諾莎,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等等,他們在創建自己的科學體系時,無不都是 用這種方法。
那我們該如何理解三段論呢?
三段論的結構 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部分構成。
大前提就是 常識性原理,是規律、法則或者定理;比如,金屬都能導電;
小前提指的是 需要我們研究的特殊情況,而且必須附屬於大前提,比如,銅屬於金屬;
結論就是 前兩個前提形成的判斷。比如,銅能導電。
那我們該如何利用三段論來識破詭辯呢?
比如:人活了幾百萬年,而我沒有活幾百萬年,所以我不是人。
這裡面的詭辯在於,第一個「人」和最後一個「人」不是一個概念,第一個人是人類整體,是集合體,而最後一個人,是指人類的單一個體,也就是多出了一個概念。三段論里只能有三個概念,如果多出一個概念就是詭辯。
除了這一條規則,邏輯學中還規定了一共四條規則幫助我們判斷詭辯。
第二條,在兩個前提中沒有公共詞。比如:一切信佛的人是吃素的,一切中國和尚是吃素的,所以一切中國和尚是信佛者。
第三條,小前提錯誤。比如:他是個男人,男人都愛女人,所以他愛女人
這個例子就是小前提錯誤導致了結論錯誤,小前提是「男人都愛女人」,現代社會我們都知道,男人不但可以愛女人,而且還可以愛男人。
第四條,大前提錯誤,比如,人活著是好事,我愛的人是人,所以,我愛的人活著是好事。大前提是,人活著就是好事,我們知道,如果活著的這個人是需要負刑事責任的殺人犯呢。
所以,運用演繹的三段論來還原推論的過程,不僅可以識破別人的詭辯,也可以用來檢驗自己得出的結論是否經得起推敲。
最後強調, 「符合符邏輯的事情不一定都是真理,但是真理一定符合邏輯」。這是因為,客觀規律不會有錯誤,但是我們對客觀規律的認知可能會出現誤差。
比如 有人說,男人都花心,因為你是男人,所以你肯定花心。但是事實上,比如我,還是有很多好男人是不會花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