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宮:萬宮之宮,故宮的6倍,比大明宮多100萬平方米

盛世隋唐,至今仍為人所追念。據說,隋朝的許多數據是整個唐朝都沒能超越的。

萬宮之宮-紫微城

公元605年,隋煬帝下詔遷都洛陽,稱「東京」(609年改稱東都),並修建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於此同時,洛陽皇宮的建設也正在進行。由宇文愷負責規劃設計。

《後漢書·卷四十八》:「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為了達到天人合一,洛陽皇宮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而得名為——紫微城。

《河南志·卷三·隋城闕古迹》:「宮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宮,因以名。」

該命名理念被明清故宮紫禁城所繼承。由於紫微城的象徵意義,時人又常常直接稱其為紫微宮。

唐·韋述《兩京新記》:「東京紫微宮,城南面六門:正南應天門,門外觀相夾肺石、登聞鼓。」

工程狀況

紫微城的城牆由兵夫70萬人用60天築成,工速之快乃歷代皇宮之最

紫微城用工數量共計170萬人(內諸殿基、牆院,又役10餘萬人,僅土工監便常役80萬人,而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卻再役10餘萬人),比秦阿房宮所役人數(70萬左右)整整多出兩倍多,乃世界歷史之最

在營建東京時,宇文愷「揣帝心在宏侈,於是東京制度窮極壯麗」,宇文愷巧思絕倫,將紫微城建造得「窮極壯麗,自古都邑莫與之比」紫微城便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輝煌壯麗的宮殿建築群

後世沿用

武周紫微城復原圖

紫微城作為隋唐洛陽城·宮城,是隋、唐、武周三大帝國的大朝正宮、世界性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 位於神都洛陽西北隅至高之處,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前後沿用530餘年,成為九朝理政之所(隋、鄭、唐、武周、燕、後梁、後唐、後晉、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沿用時間最長、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宮

建築奇觀

紫微城「其宮室台殿,皆宇文愷所創也,愷巧思絕倫,因此製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被唐人讚美道:「宮庭皆應紫微垣,壯麗宸居顯至尊。」

紫微城應天門

紫微城正門(應天門)首創雙向三出闕,正殿(乾陽殿)首創三重檐制度,武則天改造為明堂。紫微城西部還有一座「五殿」,由前後五座宮殿聚合而成,比大明宮麟德殿(由前後三座宮殿聚合而成),皆古代皇宮最高規格,「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佔地面積

紫微城東西2100米,南北1840—2160米,總面積約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6倍,比唐大明宮(3.2平方公里)多出100萬平方米,乃中世紀全世界最大的宮城

紫微城布局圖

據《舊唐書》記載:「宮城有隔城四重」,從北到南依次是圓璧城、曜儀城、玄武城、洛城。洛城為紫微城主殿區,由大內、東西隔城、左右夾城組成,「左右環列,翊衛之象也」,面積為2.5平方公里。大內在洛城中央,呈方形,邊長1030米,面積約1平方公里,南接皇城,東西各兩重小城,北三重小城,「以象北辰籓衛」。諸小城東、西、北三面拱衛大內,承擔著宮城的部分功能,歸屬宮城。如東隔城為太子居住的東宮,西隔城為皇子公主居住的九洲池宮苑區,北面為御林軍駐守之地。

大明宮與紫微宮城對比

保護展示

紫微城遺址夜景

  • 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08年在原址建設遺址公園,實施了明堂、天堂、應天門和九洲池遺址的保護展示工程。
  • 2019年成功申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紫微城遺址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