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地圖,了解湖北省宜昌市從古到今的歷史變遷

宜昌市,歷史悠久,位於湖北省西南部,與湖南省接壤。

原始社會時期,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活。

原始社會時期的地圖

西周時期,境內的丹陽城為楚國初始時的都城所在地,就有夔分封國出現。

西周時期的地圖

春秋時期,屬於楚國的勢力範圍。

春秋時期的地圖

戰國時期,仍為楚國管轄的勢力範圍。

戰國時期的地圖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兩級制,境內大部分歸屬南郡,少部分區域歸屬黔中郡管轄。

秦朝時期的地圖

西漢時期,分別隸屬於荊州刺史部的南郡、武陵郡,境內的夷陵、夷道、枝江、臨沮、秭歸等縣歸屬南郡;佷山縣歸屬武陵郡轄領。

西漢時期的地圖

東漢時期,隸屬於荊州刺史部的南郡管轄,境域內的秭歸、佷山、臨沮、夷陵、夷道、枝江等縣歸屬南郡轄領。

東漢時期的地圖

三國時期,分別屬於孫吳曹魏的勢力範圍,為兩國交界之地。

南部各縣歸屬吳國荊州建平郡、宜都郡、南郡。境內的秭歸、信陵、興山三縣歸屬建平郡;夷道、佷山、西陵等縣歸屬宜都郡,郡治設在夷道縣;旍陽、枝江歸屬南郡轄領。

境內的臨沮縣歸屬魏國荊州的襄陽郡轄領。

三國時期的地圖1

三國時期的地圖2

西晉時期,分別隸屬於荊州的建平郡、宜都郡、南郡、襄陽郡管轄,境內的秭歸、信陵、興山等縣歸屬建平郡;宜都郡設有夷陵、佷山、夷道等縣,郡治設在夷陵縣;枝江、旍陽歸屬南郡;臨沮縣歸屬襄陽郡轄領。

西晉時期的地圖

隋朝時期,分別隸屬於南郡、夷陵郡、巴東郡管轄,境內的宜昌、長楊、枝江、當陽等縣歸屬南郡;夷陵郡下設有夷陵、夷道、遠安等縣,郡治設在夷陵縣;秭歸縣歸屬巴東郡轄領。

隋朝時期的地圖1

隋朝時期的地圖2

唐朝時期,隸屬於山南東道歸州峽州、荊州,黔中道的施州管轄,歸州下設有秭歸、興山、巴東等縣,州治設在秭歸縣;峽州下設有夷陵、遠安、長陽宜都等縣,州治設在夷陵縣;當陽、枝江兩縣歸屬荊州轄領。部分區域歸屬黔中道的施州轄領。

唐朝時期的地圖1

唐朝時期的地圖2

北宋時期,隸屬於荊湖北路的歸州、峽州、荊門軍、江陵府,夔州路的施州管轄,歸州下設有秭歸、興山、巴東等縣,州治設在秭歸縣;峽州設有夷陵、遠安、長陽、宜都等縣,州治設在夷陵;當陽縣歸屬荊門軍;枝江縣歸屬江陵府;有一部分歸屬夔州路的施州轄領。

北宋時期的地圖1

北宋時期的地圖2

南宋時期,隸屬於荊湖北路的歸州、峽州、荊門軍、江陵府,以及夔州路的施州管轄,歸州下設有秭歸、興山、巴東等縣,州治設在秭歸縣;峽州設有夷陵、遠安、長陽、宜都等縣,州治設在夷陵;枝江縣歸屬江陵郡;當陽縣歸屬荊門軍;一部分歸屬施州轄領。

南宋時期的地圖1

南宋時期的地圖2

元朝時期,隸屬於河南江北行省的峽州路荊門州中興路湖廣行省的歸州,四川行省的沿邊溪洞招討司的容美峒宣撫司管轄,峽州路下設有夷陵、遠安、長陽、宜都等縣,治所設在夷陵縣;境內的枝江縣歸屬中興路;當陽縣歸屬荊門路;少部分歸屬容美峒宣撫司;歸州設有秭歸、興山、巴東等縣,州治設在秭歸縣。

元朝時期的地圖1

元朝時期的地圖2

元朝時期的地圖3

明朝時期,分別隸屬於湖廣布政司的荊州府、承天府、施州衛管轄,境內的興山、歸州、遠安、長陽、夷陵州、宜都、枝江等州縣歸屬荊州府;當陽縣歸屬承天府;五峰石寶司、石樑下峒司、水盡源通塔平司等地歸屬施州衛。

明朝時期的地圖

清朝時期,隸屬於湖北省的宜昌府、荊門州、荊州府分別管轄,宜昌府下設有東湖、歸州、興山、巴東、長樂、鶴峰州、長陽等縣,府治設在東湖縣;宜都、枝江兩縣歸屬荊州府;當陽、遠安兩縣歸屬荊門轄領。

清朝時期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