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91年3月,國台辦負責人突然接到北京人民大會堂打來的電話,說是有一個叫王冀的人送了一個重要人物的信過來,要求見國家領導人。
是誰的信? 既然想要見國家領導人,為什麼要把電話打到國台辦來? 國台辦負責人不禁反問。
打電話的人卻說,這人還必須國台辦管,因為送來的是被蔣介石囚禁了五十年的張學良的信。
事情還要從幾個月前說起。
前段時間,王冀接到了一通電話,電話那邊正是張學良,張學良告訴王冀自己有急事找對方,希望兩人能見上一面。
王冀的父親叫王樹常,王樹常曾經跟隨過張學良很長一段時間,兩家有著深厚的交情,故而兩人也一直都有著聯繫。
這一次王冀詢問張學良找自己所為何事,張學良卻不願意在電話上說,王冀隱隱感到對方肯定有十分重要的事情。
打完電話,王冀立即買了第二天飛往台北的機票。讓王冀沒想到的是這位已經90歲的老人告訴王冀,自己想要回家看看。
王冀明白,張學良口中的家,指的是大陸。
王冀理解這位老人的心情,然而這註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作為近代史上飽受爭議的人物,張學良的前半生稱得上是波瀾壯闊,可後半生確是坎坷不平。
張學良的父親是民國時期奉系軍閥的首領張作霖,出身軍閥世家的張學良十六歲便在父親軍中服役,人稱「少帥」。
青年時期,張學良一直跟著父親南征北戰,在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算得上是一名傑出將領。
這時的少帥尚有父親庇護,對於外界的威脅也不曾親身體會。他的心思還多半在風月濃情之上。但沒有人能夠永遠年輕下去。
1928年4月,國民政府第二次北伐行動開始,旨在消滅各地軍閥,統一全國。在國民政府迅速佔領了華北大部分地區後,盤踞在東北的張作霖感到了威脅。
日本關東軍看到奉系軍閥不敵國民政府北伐軍隊,為了撈到好處,提出出兵對抗北伐軍,但要將所謂的滿蒙地區,也就是東三省從中國分裂出去。
狼子野心的日本人不曾想到,即使作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張作霖也深深明白何為國家統一,他堅持東三省為中國領土,絕不肯讓與日本人。
這件事過後不久,張作霖便抵擋不住北伐軍如火如荼的攻勢,打算退回到東北老家。
但他沒有想到,日本關東軍司令因為得不到好處,已經制定下計劃準備在皇姑屯將他除掉。
日本的計劃成功了,1928年6月4日,日本關東軍在張作霖前行路上,埋下了炸藥。
張作霖因身受重傷,在送回瀋陽官邸後不久後便逝世,享年53歲。
張學良接到這個消息愣了很久,他和父親的關係很好,但他卻連悲痛的時間都沒有。父親去世了,外面的豺狼虎豹必須他來面對。
張學良接任父親成為了東三省總司令,強忍悲痛為父親辦理喪事,他知道自己的父親很可能是被日本人暗害的,但沒有證據誰也不敢直言這是日本人搞的事情。
追悼會上,張學良接見各方來弔唁的人。
當時駐守在東北的日本高層也來弔唁,明著擺出一副對張作霖之死感到萬分悲痛的樣子,暗地裡卻威脅張學良儘快將東三省獨立出去。
背負著國讎家恨的張學良怎麼可能答應?
由於張作霖去世,國民政府北伐軍隊專門派出當時的政府高官吳鐵城和宋大章勸說張學良改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張學良心裡很明白自己應該做何選擇,但日本人步步緊逼讓他不得不慎重。
這時的的日本為了威脅張學良將東三省獨立出去,聲稱要干涉到底。日軍特意在瀋陽舉行大了規模的演習,企圖阻止張學良與國民政府達成一致。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張學良開始與蔣介石頻發通電。
最終在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在時機成熟之際毅然決然發表通電,宣告東三省改易旗幟。
張學良的這一行為打擊了日本想要分裂中國的陰謀,同時也標誌著北洋政府時期正式結束。
當然,雖然從名義上張學良已經服從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成了蔣介石手下的人了,但他實際上仍然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有著極大的自主權。
而國民政府內部也是黨派林立,一個不服一個。這樣的形勢下,張學良成為了不同團體之間爭奪的對象。
1930年,國民政府內部的矛盾終於暴發了,由閻錫山,馮玉祥等地方實力派組成軍隊發動內戰,中原大戰由此爆發。
兵強馬壯的張學良儼然成了「香餑餑」,內戰雙方都向張學良許諾了各種好處,甚至拿出千萬巨款收買。
不過雖然被雙方極力拉攏,張學良卻並沒有立即下場,而是穩坐釣魚台看兩方爭鬥。
雖然張學良在大戰初期,一直宣稱自己處於中立地位,呼籲各方停止戰爭。
然而私下裡,東北兵工廠可從來沒有停止過兵器的製造,這些兵器被張學良暗中賣給雙方,賺了一大筆錢。
1930年8月,反蔣聯盟出現明顯頹勢,張學良敏銳察覺到時局變化,張學良決定出兵幫助蔣介石。
理由有四,一是日本窺伺東北已久,維護南京政府統一才能維護全國統一;
二是反蔣聯盟派系眾多,難以成事;
三是蔣介石狼子野心,停止內戰可以防止蔣介石分化東北軍;
四是蔣介石攻下濟南已佔優勢。
於是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果斷出兵華北,同時默默將北伐之時丟掉的平津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成為了這次戰爭的最大贏家。
中原大戰期間,張學良不僅拿到了蔣介石支付的巨額出兵費,還靠著賣軍火發了一筆財。
這麼多的好處被張學良佔了,蔣介石也是明明白白,兩人的關係自此出現難以修復的裂痕,而這個裂痕將會在未來越來越大。
說回張學良,中原大戰時他出兵幫助了蔣介石,但是戰後因為奪去了新地盤,大部分東北軍精銳沒有及時回防東三省,導致東三省兵力空虛。
於是借著中原大戰剛剛平息,大家都在修養的時候,日本關東軍誣陷中國士兵炸毀南滿鐵路,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剛聽到這個消息,張學良第一反應就是打回去,但蔣介石卻阻止了他。
蔣介石這段時間的精力都放在對抗紅軍和牽制叛軍身上,再者東三省是張學良的地盤又不是他的地盤,蔣介石肯定不會願意幫張學良打東北。
事變當晚,張學良接到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他十分矛盾。
東三省,按道理他肯定要打回來,但打仗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後勤補給各種支持。
可因為中原大戰後各地叛軍四起就沒消停過,張學良的部隊一直在牽制各方叛軍,他其實沒有多少兵力回擊東三省。
再者張學良還有著一重考量,他擔心日本人是要發藉此發動大的戰爭,倘若日本國內藉此機會向中國全面進攻,那抗日就不只是東三省的事,而是全中國的事。
為了避免激烈反擊導致事態升級,也因為接到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命令,張學良下了不抵抗的命令。
九一八事變可以說是張學良這位少帥人生的轉折點。
在本應拚命抵抗的時刻,由於各種原因他遵從蔣介石的命令撤出東北,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家園,也導致無數東北民眾受到傷害。
撤回關內的東北軍沒有了自己的地盤,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的水平都大幅下降,卻還不得不聽蔣介石的命令圍剿紅軍。
在這樣的情形下,無論是東北軍還是張學良心裡都已經憋了一股火。
張學良是十分想要抗日的,無論什麼原因東三省是因為他失守的,國讎家恨不能不報。更何況他和東北軍在蔣介石的手下過得並不好,可蔣介石哪裡會如他的願?
隨著日軍侵華的腳步一再逼近,全國民眾統一抗戰的呼聲越來越高,張學良想收回東北不成反倒成為了西北地區剿總副司令,蔣介石命令他手下的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一起剿共。
張學良心裡的火越來越旺,全國人民都在要求抗日,張學良坐不住了。
1936年4月,張學良開始秘密接觸中國共產黨,他希望能夠聯合共產黨一起抗日。
和共產黨商量好後,張學良開始勸說蔣介石從民族大義的角度出發共同抗日,可均遭到蔣介石訓斥。
12月4號,蔣介石甚至還親自飛來西安督戰,下榻驪山華清池,決定看著張學良。
張學良清楚這次蔣介石其實是想要把自己從西北調走才來西安的,他不能再等了。
12月12日凌晨時分,張學良和楊虎城決意實行兵諫。
夜幕尚且濃重,蔣介石被圍了起來,槍聲絡繹不絕,他從窗戶逃跑時還摔傷,被部下背著躲在了驪山半山腰的一個山縫裡,但終究還是被活捉了。
事變當天,震驚全國!
也是在這個時候,共產國際才知道發生了西安事變。
由於事變突然,各方勢力都沒有準備,當時的中共高層包括毛澤東在內的大部分人員認為應當公審殺死蔣介石。
但是南京中央政府得知這一消息後在宋美齡的組織下卻迅速聯合社會各階層向張學良施壓,勸誡張學良繳械投降。
16日,南京方面看到張學良在重重重壓下竟然不讓步,中央政府迅速集結兵力,竟然開始空炸西安鄰近城市以威脅。
17日,中共在商議之後決定派出周總理為代表的處理西安事變,周總理抵達西安後,與張學良徹夜長談。
兩人最終達成協議,只要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便放了他。
20日,宋子文、宋美齡到了西安進行三方談判,在經過數日拉鋸後,蔣介石終於接受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條件。
但張學良沒料到蔣介石在回南京時竟提出讓自己陪他一起,對此楊虎城等人一再勸誡張學良不要輕易答應。
然而張學良低估了蔣介石的自私狹隘,最終還是答應了。
而等他的是近半生的囚禁生涯。
不知道若干年後的張學良在被囚禁之時,是否會後悔當時答應蔣介石,但事情已經發生了,歷史終究按照自己的軌跡滾滾向前,難以阻擋。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於建立全國抗戰統一戰線有著非凡意義,自此十年內戰初現和平,兩黨再度合作。
可以說,發起西安事變的張學良和楊虎城做出來重要的貢獻,他們在極其艱難的時候以此種危險的方式推動全國統一抗戰,卻也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西安事變過後,楊虎城很快失去了對手下軍隊的控制權,被蔣介石強行趕去歐洲。
七七事變後,極力要求回國抗日的楊虎城將軍多次被拒,最終他偷偷回國卻被蔣介石軟禁了12年。
1949年9月,國民黨軍隊離開重慶之前,楊虎城及其家人,楊虎城的秘書宋琦雲及其家人在重慶戴公祠被軍統特務人員殺害。
再說張學良當年一招不慎,陪蔣介石返回南京後很快失去了對東北軍的控制,不久後便與楊虎城一同被囚禁,因為張學良背後的勢力更大,蔣介石沒有殺他。
然而卻囚禁了張學良一輩子,連逃亡台灣都不忘記帶上他。
時間悠悠而逝,當年驪山腳下蔣介石逃命時打破的窗戶被保護了起來,成為眾人參觀的遺迹,蔣介石被活捉的亭台從「捉蔣亭」改名為「兵諫亭」,彷彿無聲訴說那見驚險萬分的事變。
而當年叱吒風雲名震東三省的少帥,已經被囚半個世紀之久,風華正茂的威武將軍成了鶴髮雞皮的耄耋老人。
直到1990年,張學良才全面恢復了人身自由。
五十多年,張學良很想回大陸看看,但時局不定,他不清楚大陸是否願意自己回去看看。
在多重考慮下,張學良先是在前往美國探親被採訪之時漏出口風,說自己希望能回到大陸看看,又秘密聯絡王冀幫助自己送信。
故而張學良拜託王冀帶信給大陸領導人,他想著要是大陸方面能先給自己寫一封邀請函,邀請自己前往大陸,並且這份邀請函最好由鄧小平來寫。
一來鄧小平身份地位高,他寫能夠受到重視;
二來當年在抗戰之時鄧小平有次生病需要營養品,張學良曾經送過鄧小平一箱荷蘭奶粉,兩人是有交情的。
而北京方面得知張學良想要回大陸,眾人都很重視。
鄧小平更是當即便指示,張學良是為民族統一抗戰做了貢獻的民族英雄,倘若對方想要回國,組織上一定要安排好。
會議決定派一名有分量的人親自前往美國向張學良表達歡迎之意,另外全權負責並張學良回大陸。
最後由於種種考量,北京方面選了與張學良的同鄉呂正操,兩人曾經同在講武堂學習,感情很好,而且呂正操在黨內的身份不低,更能體現我黨的重視。
1991年5月29日,呂正操見到了張學良。多年不見的雙方都十分激動,談起往事,張學良感慨自己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在抗日戰場上上陣殺敵。
第二天下午兩人再次見面。這一次是秘密進行的,呂正操將中共高層領導寫的親筆信交給了對方,並轉達了中央的問候。
張學良在看完信後提出以看眼睛的名義前往北京,呂正操等人十分高興,這意味著回大陸的事算是定下了,眾人表示無論什麼時候回來治病談情都很歡迎。
當時張學良還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是不搞歡迎儀式要低調;二是不見記者少宣傳;三是不要恭維自己。
這三個條件都是十分好辦的,呂正操爽快的答應了。
解決回大陸事宜的張學良十分高興,甚至還定下回大陸後的行程。
可就在這時,一直陪在張學良身邊的趙四小姐也生病了,而他自己的身體也越來越不好,回大陸的事情也暫時擱置了起來。
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張學良最終決定前往美國夏威夷頤養天年。
2001年10月14日,張學良在美國逝世,享年101歲。終其一生,張學良再也沒有踏入大陸一步……
張學良1901年出生,2001年逝世,經歷了中國最風雲變幻一百年,有人說他是歷史罪人,也有人說他是民族英雄。
然而到了今天,功過是非依舊難以說得清楚,這些恐怕也只能留給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