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距離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還不到一年的時間。
這時的蔣介石早已經率領國民黨殘部退守到了台灣島上,憑藉著海峽天塹在島上固守,妄想著有一天能夠反攻大陸,重奪政權,但這不過是一個敗軍之將所做的美夢罷了。
蔣介石儘管走了,但在廣袤的中國大陸上仍然盤踞著為數不少的國民黨殘餘勢力,他們已經無力與我黨的軍隊相抗衡。
但這些人有的為禍一方,給當地的老百姓帶去了深深的痛苦;有的則潛伏在我國的各個城市,伺機破壞——肅清這些國民黨的殘餘勢力,成為了一項重要的任務。
這一天,四川通江的一個派出所里來了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這個女人其貌不揚,自稱就生活在附近的一個村子裡,才剛剛結婚不久,但她之後的一番話讓所里的警察提起了警惕。
這位婦女對警察認真地說道:「我覺得我的丈夫和其他人不一樣,不像是咱們當地的農民,他一定不是個普通人!」
經過一番調查,這位婦女的丈夫張克明果然另有來頭,他的真實身份竟然是曾經的國民黨中將,擔任過第二軍軍長的王凌雲。
這位曾經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是如何搖身一變,隱姓埋名成為了一個農民呢?
少年從軍
1899年,王凌雲出生在河南伊陽縣的一個村子裡,他的家庭在當地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大戶人家,有著大片的農田,家境十分殷實。
正因為如此,王凌雲的父母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王凌雲小的時候,大清朝在內憂外患之下轟然倒塌,外國列強忙著瓜分中國的財富,而國內的軍閥則四處搶佔地盤,正是一個風起雲湧,局勢混亂的年代。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出生在這樣一個年代裡,王凌雲從小就對帶兵打仗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他不喜歡在私塾里跟著先生背誦那些傳統的經書,而是進入了在中國剛剛興起的新式學堂,結識了一大批和他有著相同志向的朋友。
然而好景不長,正當王凌雲與他的朋友們夢想著有一天領兵殺敵,建功立業的時候,河南省連續幾年遭遇了大旱,地里的糧食歉收,就連王凌雲家這樣的大戶也到了極為窘迫的境地。
為了能夠有口飯吃,王凌雲無奈之下進入了當地軍閥吳佩孚手下的部隊,成為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大頭兵。
雖然在軍隊里能夠吃上一口飯,但王凌雲卻也因此第一次感受到了部隊的殘酷,作為一個新兵,他每天不僅要面對各項艱苦的訓練,還要給班裡的老兵端水遞茶洗衣服,動不動就會受到老兵的打罵,曾經大戶人家的少爺第一次見識到了社會的殘酷。
但也正因為如此,王凌雲在部隊里迅速地成長了起來,之前他身上的那股柔弱的氣質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名軍人的殺伐之氣,這也為他後來在軍隊中青雲直上打下了基礎。
被國民黨收編
當時的河南省內可謂是一片混亂,吳佩孚作為當地最大軍閥,卻並沒有能力控制這個自古以來的農業大省。
在河南境內的無數山區里,盤踞著大量的強盜土匪,這些人佔山為王,欺軟怕硬為禍一方,當地的老百姓們苦不堪言。
而吳佩孚的軍隊中也沒有好到哪裡去,這些士兵大部分都是為了一口飯吃而穿上了軍裝,大部分人都沒有什麼文化知識,甚至有不少人的所作所為與土匪沒什麼兩樣。
王凌雲在吳佩孚的軍中待了幾年過後,再也無法忍受這樣暗無天日的生活,於是一怒之下返回了自己的家鄉。
好在沒過多久,王凌雲就在一片黑暗之中看到了曙光:一個叫做鄭國翰的人將王凌雲從泥潭中拉了出來。
鄭國翰之前曾經在河南政府內做官,但他疾惡如仇,在任上嚴查當地販賣鴉片的行動,觸動了當地一大批人的利益。
在官匪勾結之下,鄭國翰一度被捕下獄,在當地百姓們的聲援之下才得以被釋放。
在這之後,對官場心灰意冷的鄭國翰辭掉了職位,而是在當地發展起了一支數千人的武裝力量剿滅土匪,保衛一方平安,番號混成旅。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王凌雲進到了鄭國翰的隊伍。
鄭國翰對這個精神十足的年輕人十分欣賞,一老一小兩人常常聚在一塊討論兵法,而鄭國翰也將自己的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教授給了王凌雲,在一個大吉之日,王凌雲正式拜鄭國翰為師,從此師徒二人一同上陣殺敵,感情越來越深。
隨著剿匪作戰的進行,當地的治安一天天好了起來,但就在這個時候,鄭國翰卻在一次作戰行動中不幸犧牲,王凌雲繼承了鄭國翰的遺志,但採取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方法。
每次剿匪勝利之後,王凌雲都會從那些投降的土匪當中,選取一些有良知的人編入自己的隊伍。
就這樣,王凌雲手下的力量一天天壯大,甚至引起了國民黨的注意。
一天,王凌雲的旅部里來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客人,他就是著名的辛亥革命的元老之一,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搭檔張鈁。
張鈁對王凌雲留意已久,認為這個年輕人才能出眾,將來必定大有可為,因此親自上門希望王凌雲能夠加入國民黨。
而王凌雲也對張鈁的知遇之恩十分感激,便率領隊伍投到了國民黨的麾下。
抗戰功臣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王凌雲的部隊在轉投國民黨之後,也被派往了戰場與日本軍隊作戰。
當時的日本在上海一帶集結了重兵,淞滬會戰即將打響。
就在戰爭爆發的前夕,王凌雲臨危受命,被任命為第七十六師師長,軍銜也升為了中將,奉命率部前往上海抵禦日軍進攻。
這場極為慘烈的戰役一共持續了三個多月,中日兩國一共投入了一百多萬的兵力,無數的軍人在這場戰鬥中壯烈犧牲,沉重打擊了日本人的囂張氣焰,使得日本「三個月佔領全中國」的美夢化為了一灘泡影。
而王凌雲所率領的第七十六師也受到了日軍的猛烈進攻。
由於雙方的火力相差太遠,王凌雲的部隊一開始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戰線節節後退,情況萬分危急。
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身為師長的王凌雲衝出了自己的指揮所,抄起一把步槍就衝上了作戰陣地。
而王凌雲的部下一看自己的首長都沖了上去,紛紛大喊著沖向了日軍,兩軍就在陣地上展開了極為慘烈地搏殺戰。
作為王凌雲的老部下,他從河南帶過來的部隊大多是土匪和泥腿子出身,一向悍不畏死,在這些人的頑強作戰下,日軍的進攻一次次被打退了。
戰役結束之後,王凌雲的一個師傷亡慘重,僅僅剩下了一千多人,無數的戰士們將自己的鮮血灑在了上海這片土地上。
而經過這次戰鬥,蔣介石也為王凌雲部隊頑強的作戰能力所打動,親自書寫了一塊大匾「福山鐵軍」送到了王凌雲的師部,以示褒獎。
為了保住這支戰鬥力強悍的部隊,國民政府又抽調了大量的兵力補充到了王凌雲的部隊,從這之後,王凌雲所率領的七十六師輾轉全國各大戰場,與日軍前後作戰多達一百多次,立下了赫赫戰功。
而王凌雲也因為作戰勇猛再一次受到提拔,升任國民黨第二軍軍長,成為了國民黨中屈指可數的高級將領。
成為棄子
王凌雲升任軍長之後,因為能打仗而成為了國民黨中名副其實的「救火隊員」,率領部隊四處作戰,甚至踏出國門,作為中國遠征軍的一份子前往緬甸抗擊日軍,在八年的抗日戰爭中,王凌雲所參加的戰鬥不計其數,被蔣介石稱讚為「常勝將軍」。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軍事能力過人的優秀將領,在國民黨內部的處境卻並不如人意。
王凌雲作為一個半路投靠過來的將軍,在派系林立的國民黨內一度十分艱難,那些蔣介石所謂的「嫡系將領」們打仗不行,但政治鬥爭卻個個堪稱好手。
王凌雲儘管能打勝仗,卻缺乏政治天賦,一直受到蔣介石嫡系的百般排擠,再也沒能上升一步。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王凌雲也成為了國共戰場上的一員悍將,就連我軍的開國大將粟裕將軍都對王凌雲的作戰能力十分認可。
但在孟良崮戰役期間,蔣介石的嫡系張靈甫所率領的七十四師被我軍團團圍住,而王凌雲因為沒能及時趕到救援而使得張靈甫全軍覆沒。
這件事使得蔣介石大發雷霆,當場將王凌雲撤職查辦,從這之後,王凌雲一蹶不振,再加上國民黨內有許多人趁機落井下石,這位曾經立下了無數戰功的將軍從此淡出了國民黨內的政治舞台,手上的兵權也被奪走,成為了一個閑散之人。
作為一個政治腐敗嚴重,人人忙著爭權奪利的政黨,國民黨的失敗是必然的,短短四年里,國民黨的百萬大軍就在我軍的攻勢下灰飛煙滅,而曾經權勢滔天的蔣介石也灰溜溜地逃到了台灣島上苟延殘喘。
而此時的王凌雲因為早已被蔣介石所遺忘,被留在了大陸,沒能得到跟隨蔣介石去台灣的機會。
改名換姓,卻被妻子舉報
被留在了大陸的王凌云為了躲過我軍的抓捕,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張克明,來到了四川省的一個小村子裡過上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作為曾經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王凌雲也積攢下了一筆驚人的財富,在這裡當了幾年農民之後,王凌雲拿出了四十八兩黃金,委託當地人給他找了一個妻子。
在那個落後的年代,花錢找老婆是一件十分常見的事情,但當地的老百姓還是被王凌雲拿出的這筆巨款震驚了。
人們議論紛紛,都在猜測這樣一個其貌不揚的「農民」怎麼會有這樣一筆巨款。
而在結婚之後,王凌雲的妻子也逐漸發現了不對勁,自己的丈夫作為一個農民,卻很少見他下地幹活,每當空閑的時候,丈夫不像其他人那樣喝酒賭錢,而是捧著書籍和報紙整天讀個不停。
更為可疑的是,自己的丈夫每年的花銷極大,但卻從來不告訴自己這些錢究竟是哪裡來的。
王凌雲的妻子儘管文化水平不高,但時間一長也對丈夫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正值新中國剛剛成立,我黨正在四處搜查國民黨的殘餘勢力,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王凌雲的妻子來到了當地的公安機關,向警察報告了自己丈夫的異常。
當地民警聽到這樣的情況後,也認為王凌雲十分可疑,於是暗中部署武裝人員出其不意將王凌雲抓捕了起來。
在審問之下,人們這才發現這個自稱農民的人竟然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之後,王凌雲被送往了北京的功德林接受改造。
神秘失蹤
在功德林,王凌雲接受改造的態度十分積極,因為表現良好甚至受到過多次表揚,還在裡面擔任了學習委員。
數年後,王凌雲終於在一次特赦中被釋放,他選擇留在北京,並且進入了全國政協成為了一名資料員,過上了平淡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不久之後我國就來到了長達十年的動蕩時期,而王凌雲也因為自己曾經的國民黨將軍的身份惹上了麻煩。
為了安全考慮,王凌雲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選擇了離家出逃,離開了北京這個風起雲湧的城市,從此不知所蹤……
王凌雲毫無疑問是一個能力出眾的軍人,也曾經在抗日戰場上奮勇殺敵保家衛國,為抗擊日軍的侵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王凌雲也是十分不幸的,他選擇了站在國民黨的一邊,卻又受到了自己人的排擠和打壓,最終一度淪為階下囚。
儘管他才華橫溢,能力過人,卻也無力抵擋時代的洪流,最終成為了歷史上一朵不起眼的浪花。
參考文獻:
《招安出身的抗日將軍王凌云:淞滬戰場嶄露頭角 率領第2軍反攻邊境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