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太子四友之一,功勞大過司馬懿,死後被封為丑侯

三國時的吳質,曾是曹植的文友,更是曹丕的死黨,輔助曹丕獲得太子之位,位高至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死後,卻被謚為「丑侯」。為何封號如此令人難堪?

公元204年,大約是曹操任袞州牧時,曹操向天下招聘能人志士。出身寒門的吳質,怎麼可能放過這個升官發財的機會?他收拾包袱,就投奔了曹營。

一開始,吳質的官職並不高,但寫得一手好文章,相傳他傳下來的作品,在文學史上具有很高的評價,這就證明吳質確實有兩把刷子,而這就成了他接近貴族大門的敲磚石。

期間,「建安七子」之首曹植和曹丕都向他伸出橄欖枝,希望他能為己所用。

那吳質就想曹植雖才華橫溢,但並不熱衷於帝位,不是一個好領導,而曹丕雖才華不如自己弟弟,卻很有野心,這麼一比較下,他覺得還是追隨曹丕更加有奔頭。。

不得不說,吳質政治眼光還是很毒辣的,這倆兄弟也確實如他所想的一般,曹植恃才傲物,根本不屑於參與這種政治鬥爭,而曹丕可不一樣。

就這樣,吳質跟隨曹丕,為他奪嫡立下大功,但沒想到,自己最終獲得個令後世子孫都難堪的「丑侯」謚號。

這就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不妨先往下看。

善於謀劃,助曹丕上位

在奪嫡之爭中,曹丕雖有才,但跟曹子建一比,那就不是差一條街的距離了。

比才華他比不了,那他要想贏過曹植,就得有一個智囊團,為他出謀劃策。

吳質就是智囊團「太子四友」的一員,他原在五官中郎將府任職,是曹丕的左臂右膀,曹丕大事小事都喜歡找他商量。

在奪嫡戰爭最為激烈時刻,吳質突然被曹操調往朝歌做地方官。

對於曹丕而言,他圈子裡的「四友」,司馬懿和陳友的智慧只適合在明面上爭鬥,而一些陰謀詭計等上不了檯面的,就得吳質這種做事沒有底線的人才有用。

可按照當時的規定,地方官員沒有命令是不能離開當地,現在吳質被派往地方任職,這就使曹丕有點慌了!

一次,曹丕因急事需要與吳質商量,可吳質又不能離開工作的崗位,不能來啊!

怎麼辦?吳質想了個瞞天過海的辦法,把自己藏在廢舊的竹簍里,讓人用馬車拉進了曹丕府中。

結果這件事就被死對頭楊修知道了,就報給了曹操,說是每晚上曹大公子偷偷帶人進府。

曹操一聽這還得了,這不是公然違抗命令,但畢竟是自己兒子,總不可能就你一句話就相信,凡是總得講個證據,那就查吧!

這消息傳到曹丕耳朵,急忙問吳質怎麼辦。吳質思索片刻回答道:「公子不要慌,我們不妨將計就計,明天晚上繼續用馬車裝上竹簍,再塞上一東西,讓楊修查,只要查驗結果跟他報告的不符合,那他就慘了!」

曹丕讓人第二天按這法子做,果然真的有人檢查了,但啥了沒查出來,反而讓曹丕有借口喊冤,就說父親就這麼厭惡我了嗎?難道我府里想買點棉花布帛都不可以了嗎?

生性本就多疑的曹操,這麼一想就對楊修生了疑心,也順帶地懷疑到曹植身上,無形中曹丕扳回了一局。

還有一次,曹操要出征,征前大家都要去送行,搞個儀式什麼的。

那作為兒子的當然得表示表示了。這對於曹植就不是啥難事,大筆一揮轉眼就寫下了一篇文章,大意父親出征要保重,預祝凱旋歸來等等。

眾人都在誇寫文章是寫得好啊!

那曹丕都有點哭笑不得,寫文章是弟弟強項,他再寫一篇那也就是班門弄斧,討不了好,估計還弄得一身騷。

但他又不能啥也不做啊!他旁邊的吳質悄悄地叮囑到:「公子,你只管哭就是,啥也不用做。」

曹丕想那就哭吧,反正也無計可施了!結果他這一哭,哭得那是真情實感啊!估計原本只是假裝哭一哭,哭著哭著想到自己奪嫡的心酸了。

曹操一開始還有些發愣,慢慢也被他感動了,其他官員都誇大公子可真是有心。此時,曹植的文章寫得再好也沒啥用了,這一比較孝心無價啊!

這兩件事使曹丕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發生了天翻地覆地轉變,此一消彼一長,吳質確實在曹丕奪嫡上立下汗馬功勞啊!

功成名就,卻怙威肆行

歷史對吳質的評價是:出身單門,少游遨貴戚間,蓋不與鄉里相浮沉」,

大意就是吳質出身寒門,一心想要擠進上層社會的他,日常愛攀炎附勢,也不願與同鄉的人來往。

這樣小人行徑本就很容易受人詬病,再加上他為人放誕不羈,脾氣暴躁,仗著曹丕對他的偏寵,怙威肆行,更是不得人心。

史書記載,224年,鎮守河北的吳質回朝見魏文帝(曹丕)。散朝後,魏文帝賞賜酒宴讓眾將到吳質府中聚餐,結果他一子就得罪了兩個位高權重的人。

當時,眾人均酒足飯飽,吳質為了讓宴席更熱鬧,喊來藝人表演節目,而且特意吩咐藝人表演『肥瘦』有關的故事。

可在宴席上坐著的曹真和朱鑠剛好是一胖一瘦,特別是曹真還胖得離譜,坐那就一妥妥的肉山,要多滑稽就多滑稽。

因此,當這一純屬娛樂的節目一出現,台上忸怩的胖人,難堪的形象,粗俗的語言......瞬間就捅了馬蜂窩。

曹真就先坐不住了,認為吳質是故意嘲笑他,破口就大罵吳質:「豎子,小人行徑,竟敢嘲弄本官。」

莫名其妙被罵的吳質,哪裡肯服氣,也跟著對罵起來,公然譏笑曹真就是案板上的肉,他就是一口吃了他咽喉都不用動,要嚼爛他牙都不用咬的,曹子丹,你小子狂個啥?

這把曹真氣得拔刀就要動手殺人,一旁的朱鑠(「太子四友」之一),一看事態不對,急忙出來拉架:「我們在一起喝酒就是圖個快樂,你怎麼這樣呢?」

吳質一看同是曹丕幕僚的朱鑠雖說是勸架,但偏的卻是對方,更不幹了 ,對著朱鑠就吼:「朱鑠,你也敢讓我掃興?」

雖說朱鑠在曹丕跟前好像沒有吳質的大,但當時能成為「太子四友」之一,那就說明他也不簡單,一看吳質不講理,連他也罵了,臉也跟著黑了起來,反問道:「怎地?你還敢砍爛座席?」

依當時法度,破壞皇上賞賜的酒宴那可是重罪,氣得朱鑠用劍砍在地上發泄。

場面越鬧越大,雖說最終在眾人的勸說和阻攔下停了下來。但吳質那種仗勢凌人,毫不懂得收斂的脾性也讓眾人更不喜了。

要知道,曹真是曹操的族侄子,從小放在曹丕身邊一起養大,對他也是非常寵愛的,而且他的地位是真正從戰場上打出來的,曾經代替陣亡的夏侯淵坐鎮西北,封征蜀將軍。因此,曹真在權貴圈裡可不是什麼好相處的人。

而吳質也就是耍耍嘴皮子,動點陰謀詭計,這些功勞都不能擺到檯面上來說的,這樣子狂妄,連曹真這樣的人都敢得罪,那還有什麼人是他不敢得罪的呢?

性格決定命運

吳質齜牙必報,放蕩不羈的性格,也就決定了的命運。

可以說,吳質對曹丕有功,也深得曹丕的喜愛,但在眾多的功臣眼裡這都不大算什麼。

鎮守河北的他雖掌管幽、並二州,但因少有戰事,他也沒有多大的機會建功立業,最關鍵的是他那與眾不同的性格,日常從不屑與鄉里人來往,他人自然更不可能主動上門自討沒趣。導致他在二州任職10年,在社會上竟然毫無存在感。

公元226年,魏明帝繼位。吳質沉寂一段時間後,向疏朝廷,稱病請求去職回京養病。魏明帝很快就答應了他的請求,改任吳質為侍中,回京養病。

而吳質剛一到洛陽,魏明帝就召見了他。原來,負責西線戰線的曹真病故,而西線面對的強敵是諸葛亮,那就得派一個能幹有靠譜的人接替曹真。

魏明帝將各大臣合計了一遍,唯有陳群和司馬懿兩個最有資格了,那究竟選誰呢?

魏明帝之所以想到要詢問吳質,是因為他們曾經是「太子四友」,知根知底,而吳質原離朝廷年,跟他們沒有多大的厲害關係了,再加上以吳質這種性子,說話做事直言快語,也絕對不會為誰說好話的。

事實也正如魏明帝所料,吳質是沒有一點遲疑就說道:「大將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陳群是一個從容之士,但非國相之才,處重任而不親事。」

大意也就是司馬懿忠誠有才,乃是國家忠臣;陳群有才,卻不喜親力親為,不是相國的料子。一捧一踩,最後魏明帝還接受了他的建議,重用了高司馬懿,這就狠狠地把陳群給得罪了。

「太子四友」吳質就得罪了兩人,其中他還得罪了清河崔氏崔林,清河崔氏可是東漢末年的名門望族,結果當年吳質鎮守河北時,崔林正是幽州刺史,被吳質所管轄,而崔林對新到任的吳質並不時尊重,引起了吳質的不滿,後來找機會把崔林貶為太守。

也不知道怎地,吳質與同鄉的董昭關係也不是很好,這麼一算下來,吳質基本上將朝廷重臣得罪了一遍。

這就為他日後埋下了禍根。

230年,回京不久的吳質就因病,按朝廷慣例,作為三代元老的她,應該可以獲得一個「謚號」,可是沒想到,當封號的詔書下達,吳家子孫反而羞愧難當,吳質的兒子吳應不服。

原來,他得到的「丑侯」這麼一個「惡謚」,這按照謚法的解釋就是:「怙威肆行曰丑」。這不僅是打了死者的臉,還生生把吳家代代罵了個遍啊!

為此,吳質的兒子吳應表示不服,上書給魏明帝喊冤,要求為父親改了謚號,但是魏明帝就是不理,直到公元254年,吳質去世24年後,才將他的「謚號」改為「威侯」。

由此可知,吳質的放蕩不羈,恃才傲物、怙威肆行、肆意妄為無形中為自己樹立無數個敵人,才會遭至此等屈辱也無人為他說話,甚至不排除就是特意所為。

@曼珠藤蘿 說我們現在來反觀吳質的仕途命運,說白了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情商不在線。縱使你有才,一旦那個願意給予你支持的人不在,那麼,你日常所不屑的人情世故就會成為你職場的絆腳石,整不死你,也會噁心死你。

結論:人生在世,情商和智商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