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住在中國澳門的老人孫婉在家中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客人是奉蔣介石之命,從台灣遠道而來,接孫婉到到台灣去,安度晚年的。
孫婉想都沒想到就表示了拒絕,她對來客說:「我年過七旬,行動不便,謝過蔣先生的邀請,就留在澳門吧。」
孫婉
不過,蔣介石並沒有因此死心,不久後又寄來信件,請孫婉赴台,「贈金建屋」,照顧孫婉的飲食起居。
這一次,孫婉又選擇了拒絕。但她轉頭就讓女兒寫了兩封信,一封寄給鄧小平,一封寄給廖承志。在寄給鄧小平的信件中,孫婉大致描述了自己的經歷,並說道:生活困難,希望照顧一二。
鄧小平收到來信後,立即指示新華社澳門分社,拿出一筆資金接濟孫婉一家。在國家的關照下,孫婉的生活好了許多,得以安享晚年。
那麼,這位孫婉是誰?為什麼能獲得蔣介石的「邀請」?得到鄧小平的關照呢?
孫中山次女,異國初戀
1896年,孫婉出生於美國檀香山,她的父親是「國父」孫中山,母親是孫中山的原配夫人盧慕貞。她是孫中山的第二個女兒,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孫科和一個姐姐孫娫。
在外人看來,作為孫中山的女兒,孫婉一定能享盡榮華富貴,可事實並非如此。從出生到16歲,孫婉和母親一直寄居在伯父孫眉家裡,生活過得苦不堪言,也只見過父親兩次。她對父親的概念,都是從母親、伯父那裡得知:父親是一位大忙人,每日為革命而奔波。
孫婉出生時,孫中山正在倫敦考察經濟、政治,卻遭到清政府駐倫敦公館的人發現並囚禁,被營救出獄後,他又奔波於世界各地,團結革命力量,很難與家人見面。直到1912年,孫中山推翻封建帝制,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才派人把家人接回國內。
但和父親團聚的時光是短暫的,同一年,袁世凱復辟,就任第二任臨時大總統。為了拉攏民心,他把孫中山的子女都派去美國留學,孫婉也隨哥哥赴美,就讀於加州國立大學。
孫中山不能陪在女兒身邊,於是委託身在美國的好兄弟黃興照顧女兒。黃興由於事務繁忙,便將重任交到了王伯秋手上。
王伯秋身世顯赫,祖上曾在清為官,可他本人是一個有志氣的青年,早年加入同盟會,協助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頗受孫中山賞識。不僅如此,王伯秋玉樹臨風,滿腹經綸,女孩子見了他,都忍不住多看他幾眼。
孫婉正值豆蔻年華,接受了西方自由思想的熏陶,再加上自幼缺少父愛,自然而然地喜歡上了這個優秀的男人。王伯秋也對這個小姑娘一見傾心,每當孫婉放學時,他都會準時出現在校門口,天熱送水,下雨打傘。
王伯秋
可當女兒戀愛的消息傳到孫中山耳朵里,他卻當即表示了反對。原因有兩點:其一,王伯秋足足比孫婉大13歲,年齡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其二,王伯秋在老家有一個名叫李澄湘的妻子,兩人育有7個子女。孫中山的革命精神之一,就是推翻「一夫多妻」,他是絕不允許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有婦之夫的。
因此,在給女兒的電報中,孫中山尊尊教導說:婉兒應好好反省,速速歸國,把事情辦理妥當。
然而,孫婉並沒有聽從父親的意見,1914年,剛滿18歲的她毅然嫁給了31歲的王伯秋。由於父母反對,結婚時他們身邊連一個證婚人都沒有,便草草結了婚。
孫中山和兩個女兒
父女裂痕漸深,孫中山臨終:婉兒快來
1916年,孫婉為王伯秋生下大女兒王纕蕙。之後,孫婉成了家庭主婦,每天在家裡照顧孩子。可是,單憑王伯秋一人之力,根本養不起妻女,生活很快陷入了困境。三年之後,兩人帶著女兒乘船返國,孫婉在郵輪上生下了長子王宏之。
兒女雙全,孫婉湊齊了一個「好」字,可她最憂心的,還是遲遲不能得到破婆家的認可。於是在回國後不久,孫婉就和兒女住進了位於上海的哥哥孫科家裡,讓丈夫會南京老家遊說婆家,解除與李澄湘的婚約。然而讓孫婉沒想到的是,丈夫竟一去不返了。
原來,當王伯秋回到南京後,正趕上他的長子剛患病去世,作為母親的李澄湘每日以淚洗面。因此當王伯秋說明緣由後,立馬錶示反對,怒斥兒子:「你若是離婚,從此咱們母子互不來往。」
一邊是母親和髮妻,一邊是心上人和一對兒女,王伯秋只好做出選擇,斷絕了孫婉的來往。不僅如此,他還讓弟弟遠赴上海,帶走了兩個孩子。他還給孫婉帶話:「兩年為期,不能團聚則請自便。」
兩年,孫婉在上海苦苦等待了兩年,卻沒有丈夫的一點消息。她變得患得患失,更加怨恨父親孫中山,認為是父親對王伯秋的打壓(將王伯秋降為縣長),導致對方徹底拋棄了她,甚至不願在和父親見面。
孫婉離婚後,為了治療情傷,搬去了澳門和母親一起生活。她原本不再對愛情抱有幻想,可人算不如天算,她竟意外地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
這個男人名叫戴恩賽,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是名副其實的高材生,比王伯秋不遑多讓。留美歸國後,戴恩賽在廣州軍政府擔任秘書,併當上了梧州市市長。
在哥哥孫科的引薦之下,孫婉與戴恩賽相識、相知,並於1921年舉行了一場簡樸的婚禮。然而在這大喜的日子裡,孫婉卻明確提出:拒絕父親來參加婚禮。
孫婉和戴恩賽的結婚照
雖然沒有得到女兒的邀請,但孫中山始終牽掛著女兒。婚禮當天,他特意讓宋慶齡送來4000元禮金,作為女兒的嫁妝。不過,孫婉對父親的怨恨沒有消減,她雖然收下了禮金,卻轉手就寄給了母親盧慕貞。
結婚之後,孫婉終於走出了前一段失敗婚姻的陰霾,並先後給戴恩賽生下一女一子。對於兩個外孫的降世,孫中山也顯得非常高興,給外孫女取名「成功」,寓意北伐定能成功,又給外孫取名「永豐」,紀念永豐艦(即中山艦)事件。他希望用自己的舉動,向女兒表示和解,放下心中的芥蒂。
但顯然,孫婉並沒有領情,她很少和父親見面,即便見面態度也不冷不熱。幸好丈夫戴恩賽深得孫中山喜愛,當起了這對倔強父女的傳話筒。
1925年,孫中山患肝癌,住在北京醫院。消息傳出後,戴恩賽立即赴京照顧岳父,但孫婉卻堅決不肯同行。在給丈夫的信件中,她對丈夫滿是關切,卻隻字不提父親的名字。
1925年3月12日,「國父」孫中山在北京病逝。他除了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警語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次女孫婉。他在彌留之際,艱難地伸出手臂,似乎想抓到什麼。等家眷湊近時,他不停地念叨著:「婉兒快來,婉兒快來,我虧欠你了.......」
然而,孫中山還是沒有等來女兒。臨終前,他交給宋慶齡一張自己的照片,代他轉交給女兒孫婉,當作唯一的紀念。
其實,孫婉並不是鐵石心腸,她只是放不下那段過往。父親去世後,她多次前去中山陵祭奠,父親留給她的找照片,她也一直珍藏在身上,想念父親時就會看上一眼,這個習慣直至她去世都沒有改變。
孫婉戴恩賽全家
移居澳門,晚年給鄧小平寫信:請求照顧
1929年,戴恩賽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巴西公使,孫婉隨丈夫一同赴任。臨出國前,她想再見長子長女一面,聯繫到了前夫王伯秋。可當孫婉在上海苦苦等待時,王伯秋卻爽約了,最終未能見到兒女。
1933年,孫婉隨丈夫返國,留在廈門工作。抗戰全面打響後,身為國父之女的孫婉卻連退休金都沒有,只能和丈夫四處打工,勉強維持生存。
新中國成立前,戴恩賽決定舉家遷往澳門,但兒子戴永豐想落在廣州,為新中國出力。於是,孫婉和丈夫戴恩賽、女兒戴成功去了澳門,生活安定了下來。
不幸的是,1955年,戴恩賽突發腦溢血去世,只留下孫婉母女相依為命。那是一段十分艱難的歲月,戴成功為了生活,被迫賣掉了父親留下的戴公館,和母親搬到一個二層小樓居住。到1968年,母女倆幾乎將家產消耗一空,生活愈發艱難。
就在這時,孫婉接到了蔣介石的邀請,請她移居台灣,「贈金建屋」,照顧她的飲食起居。
孫婉雖不過問政治,但也意識到蔣介石別有用心。她一旦前往台灣,蔣介石便會以此大做文章,宣誓自己是孫中山的遺志繼承者。因此,儘管生活困難,孫婉還是回絕了蔣介石的邀請。
孫婉拒絕了蔣介石,卻想到了共產黨人。她叫來女兒戴成功,以自己的名義分別給鄧小平和廖承志寫了一封信,提到自己「孫中山之女」的身份,懇請國家能照顧一二。
晚年孫婉
戴成功的來信得到了鄧小平的關注,立即指示新華社澳門分社,拿出一筆資金接濟孫婉一家。在國家的關照下,孫婉母女的生活終於好了起來。
1969年,孫婉又迎來一樁喜事,分別半世紀後,她終於和長女王纕蕙見面了。母女倆像以前一樣,同睡一個被窩,盡訴相思之苦。期間,孫婉再次提到了父親孫中山,她告訴長女,自己當年的確怨恨父親,可父親去世後,她的這口氣就泄了,父女之間哪有隔夜仇。
十年之後,戴成功聯繫到了同母異父的哥哥王宏之,兩人在上海見面。已是耄耋之年的孫婉十分高興,讓女兒幫她辦理護照,想見兒子一面。
遺憾的是,1979年6月10日,83歲的孫婉在澳門鏡湖醫院去世,終生未能再見長子一面,成為她最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