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意識形態化的本質是西化和資本主義化

——起底西方意識形態霸權謊言(3)

捍衛傳統,守正創新。大家好,我是重慶獨立評論人桀驁孤魂,歡迎閱讀《孤魂雜談》。

「去意識形態化」又叫「非意識形態化」,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意識形態文化思潮,並隨著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著向發展中國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工具,其本質是否定意識形態的多樣性,以「去意識形態化」為手段,實現意識形態西化和資本主義化。

「去意識形態化」思潮產生的背景

20世紀初,隨著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世界進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意識形態陣營相互鬥爭的時代。這兩種意識形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二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雖有著短暫合作,但並不影響二者的鬥爭本質,並隨著戰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高漲而愈演愈烈。

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把蘇聯社會主義陣營作為下一個對手,開始運用除戰爭之外的一切手段遏制蘇聯及其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從丘吉爾鐵幕演說」,到「杜魯門主義」出台,再到「北約」組織成立,無不體現出其對蘇聯社會主義陣營從軍事、政治、科技、外交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敵視和封鎖。為對抗「北約」軍事同盟,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於1955年3成立華沙條約組織,標誌著美蘇爭霸「兩級格局」形成。

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

面對幾百萬蘇聯武裝,加之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破壞力,讓美國意識到與蘇聯進行戰爭對抗,其代價可能是不可承受之重。通過文化滲透和侵略,實施和平演變,以達到蘇聯社會主義陣營從內部瓦解的目的,便成為了遏制、阻礙社會主義發展的主要手段。

美國中情局在1950年牽頭成立「文化自由大會」組織,披著「在全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爭取文化自由」的外衣,以報刊、雜誌、圖書等出版物,文化、教育、學術交流研討項目,文學、藝術、音樂展會,以及一系列高規格榮譽獎項等手段,以達到意識形態滲透和和平演變的目的。「去意識形態化」思潮便是在這一大背景下產生。

「去意識形態化」思潮嬗變過程

2.1 發端:「非意識形態化」理論的產生及破產

在1955年9月,西方「爭取文化自由大會」舉辦的一次例會中,法國社會學家阿隆聲稱,本世紀(20世紀)上半葉所固有的深刻的意識形態衝突的根源在相當大程度上業已消失,「不妥協的社會主義和不妥協的自由主義」已沒有地位,即「意識形態爭吵」時代已經結束。該組織領導人之一的希爾斯更是以《意識形態的終結?》作為論文題目,在西方文化圈掀起「意識形態終結」思想潮流。

在隨後的十多年裡,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社會學家們通過出版相關論文、書籍,舉辦研討會等,大力鼓吹意識形態沒落或終結,較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貝爾《意識形態終結——論五十年代政治思想的枯竭》、普賽特《政治的人:政治的社會基礎》等,其主要目的便是論證「意識形態的沒落」,認為「非意識形態化」是「後工業社會」的必要因素,讓「打倒意識形態」的口號在西方經濟、哲學、歷史、社會等各領域得到廣泛響應和傳播。

西方「去意識形態化」觀點認為,「永恆的」、科學技術的價值觀念佔據了「陳腐的」、有局限性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地位,科學技術是解決一切經濟、社會矛盾問題的源泉。這一觀念隨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發生蔓延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的不斷激化的國內外矛盾和世界形勢而被瞬間打臉,宣告西方資本主義陣營「非意識形態化」理論和技術決定論的破產。

2.2 重構:從「非意識形態化」理論到「重新意識形態化」觀念

隨著「非意識形態化」理論的破產和日益尖銳的國際國內社會矛盾,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繼續尋求一種新的思想理論來支撐其階級立場的「合法性」,「重新意識形態化」觀念逐漸進入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們的視野並進行重構解讀,使其對待社會主義的抨擊更具攻擊性。

為了自圓其說,西方「非意識形態化」理論的炮製者們宣稱,他們從來不反對意識形態本身,只是被「錯誤理解」。利普塞在《意識形態沒有終結》(1972)一文中指出,貝爾的「意識形態中終結」特指「一系列完整的革命學說對無產階級反對現存制度的階級鬥爭理論的狂熱眷戀正趨於『衰落』」,即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過時」和「沒落」。貝爾在《後工業社會的到來》《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等著作中亦對上述觀點進行了解釋和回應。

在尋求新的意識形態理論支撐過程中,資產階級思想家們通過為意識形態「恢複名譽」,讓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改頭換面後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聯邦德國社會學家倫貝格《意識形態與社會》一書力求尋找意識形態鬥爭的有效手段,公開承認意識形態的價值,指出認為意識形態是「使人們在周圍世界中確定方向和控制行為的工具」。而美國學者K.多比爾和P.多比爾撰寫的《美國的意識形態》一書,則是全方位宣傳美國意識形態,使其為壟斷資產階級統治服務。

2.3 異化:披著華麗辭藻外衣下的文化侵蝕

「二戰」結束後,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對抗鬥爭的過程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藉其在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的相對優勢,不擇手段對社會主義國家開展全方位意識形態滲透,以達到其和平演變的目的。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陣營大力鼓吹超越階級的所謂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等觀念,並讓這些華麗的辭藻通過報刊、雜誌、學術交流、文藝表演、電視電台、商品等載體向社會主義國家滲透,極力宣揚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潛移默化影響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思想。

與此同時,他們在傳播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同時,通過歪曲社會主義國家歷史,放大社會主義國家問題,把社會主義國家的問題統統歸結於國家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方面的問題,讓崇尚西方文化的思想和歷史虛無主義在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蔓延,加上社會主義國家自身的內部矛盾,使得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鬥爭中敗下陣來,讓成為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重要誘因。

「顏色革命」之禍

「去意識形態化」虛偽本質

通過對西方「去意識形態化」思潮發展歷程、主要觀點的梳理可以看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宣揚的「去意識形態化」,並不是國內部分「公知」們所認為的拋開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或差異,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問題。他們的「去意識形態化」是為鞏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遏制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顏色革命」與和平演變服務的,其本質就是實現意識形態的西化和資本主義化。

縱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意識形態鬥爭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施的「去意識形態化」戰略,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目前更是把我國當成了頭號威脅和「假想敵」,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亦從未停止過。近年來屢屢發生的歪曲歷史、污衊革命英雄,乃至最近曝光的「毒教材」事件,無不是西方意識形態在披著「去意識形態化」外衣下,對我國實施意識形態滲透的具體體現,值得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