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中央軍委副主席,首次提出「毛澤東思想」,1979年獲得平反

涇縣秦朝建置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有「漢家舊縣,江左名邦」的美譽,歷史上,涇縣以文風昌盛、商宦眾多著稱,尤其是涇縣的王氏家族,更是人才輩出。涇縣的桃花潭,因唐代詩人李白一首《贈汪倫》聞名於世,成為歷史名勝,桃花潭所在的桃花潭鎮,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王稼祥的故鄉。

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出生於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厚岸村,身為涇縣王氏後人的他受家族文化的熏陶,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小學畢業後讀了一段時間的私塾,又先後在安徽南陵縣樂育學校、安徽蕪湖聖雅閣中學就讀。

在讀書的過程中,王稼祥接觸到進步思想,積極組織領導同學參加反帝愛國運動,1925年,王稼祥進入上海大學附中部學習,並擔任學生會主席,在這裡,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加入共青團,隨後就被送到蘇聯學習,在蘇聯學習期間,王稼祥正式加入我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1930年,留學五年的王稼祥返回國內,被分到宣傳部擔任幹事,王稼祥外表看起來非常消瘦,總戴著一副金絲眼鏡,有一種儒雅氣質,屬於學者類型的人才,被稱為「紅色教授」型的人物。

王稼祥能夠獲得這個稱呼當之無愧,他的理論功底深厚,在蘇聯留學期間,對馬克思主義有很深的研究。

其實,這樣的人也有一定的缺點,那就是缺少工作經驗,沒有深入下層進行實際工作,王稼祥後來就曾承認自己在這段時期成為王明教條主義」的擁護者之一,犯了許多錯誤。

這段時期,因與王明是老鄉兼同學關係,王稼祥頗受器重,1931年,年僅25歲的王稼祥成為紅軍總政治部主任,隨後出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當時的毛主席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朱德為中央軍委主席,王稼祥和彭德懷為軍委副主席)

雖然王稼祥與王明、博古等人是同學,也曾是教條主義的擁護者,但與王明等人不同,王稼祥重視調查研究,能夠及時發現工作中的錯誤,避免造成嚴重的損失,也提出過不少正確的意見和主張。

此外,雖然王稼祥外表看起來具有「學者」氣質,但實際上內心卻充滿堅強意志。

1933年4月,在一次空襲中,王稼祥被炸穿了腸子,令人沒想到的是,王稼祥竟然在沒有麻醉藥的情況下,忍著劇痛經歷了八個小時的手術,當時人們稱讚他勝過關公刮骨療毒,這次手術後,王稼祥身體遭到嚴重損傷,甚至腹部需要通著管子。

當時正值長征開始前夕,有人建議王稼祥留在贛南,但有一個人堅決不同意,他就是毛主席。

雖然王稼祥曾對毛主席的正確主張進行過指責,但兩人其實在1931年第一次見面開始,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我們都知道,毛主席身上就有很強的文人氣息,王稼祥也對毛主席身上特有的氣質十分敬佩,兩個互生好感的人自然是惺惺相惜。

事實證明,毛主席的這次「不同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黨,怎麼回事呢?

1935年1月,紅軍攻克貴州北部重鎮遵義,在這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上,身為中央軍委副主席的王稼祥首先提出要毛主席擔任黨和紅軍的領導,對此,後來毛主席多次提到:「王稼祥是最早就支持我的,遵義會議上沒有他不行,他投了關鍵的一票。」

由此,在王稼祥的提議下,毛主席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並與周恩來全面負責軍事,實際上是確立了毛主席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

隨後,在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成功甩掉了國民黨主力的圍追堵截,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令人沒想到的是,在隨後召開的中共七大上,卻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上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竟然沒有選上中央委員,為此,毛主席親自出馬做補救工作,最終在毛主席的「補救」下,王稼祥被補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對於自己在黨內地位的突然下降,王稼祥寵辱不驚,沒有任何怨言,顯示出一名共產黨員的胸懷與氣質,實在是令人敬佩。

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7月,為了紀念我黨成立22周年,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王稼祥發表了一篇名為《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主解放的道路》的文章,正是在這篇文章中,王稼祥率先提出了那個後來被億萬人民所熟悉的辭彙:毛澤東思想。

王稼祥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布爾什維克主義,中國的共產主義。

這段時期,王稼祥多次傷情複發,不得已再次前往蘇聯治病,1947年回到國內,擔任東北局委員和城市工作部部長。兩年後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王稼祥遞補為中央委員,新中國成立後,出任首任駐蘇聯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長。

從1951年開始,王稼祥長期擔任對外聯絡部部長,參與了外交領域的許多重大決策,為新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

1956年,王稼祥再次受到重用,在這一年召開的中共八大上,他當選為中央委員和中央書記處書記。

令人沒想到的是,1962年,王稼祥提出「改變援外數量過大的狀況,在國際鬥爭中不要四面樹敵」的建議,被康生污衊為「三和一少」,並導致他在隨後的十年特殊時期受到嚴重迫害。

不過,毛主席一再肯定王稼祥的歷史功績,1973年,在黨的「十大」上,王稼祥當選為中央委員。面對國家的「動蕩」局面,王稼祥也是心急如焚,1974年1月25日,王稼祥因心臟病病逝於北京,享年68歲。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黨中央恢復了王稼祥的所有名譽,為其平反。

王稼祥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理論功底深厚的他,沒有陷入「教條主義」的泥潭,在革命過程中,與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成為毛主席的追隨者,以「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為原則,為中國革命以及新中國的外交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這裡,向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