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聶榮臻美穗子會面
前言
1980年7月14日,人民大會堂新疆廳內,一名40多歲的女子,竟然眼含熱淚地緊緊地握著聶榮臻元帥的手,迎面叫了一聲:「爸爸。」
可是,聶榮臻的女兒只有一個聶力,這個日本姑娘又是怎麼回事?
我們不能坐享父輩打下的天下
1930年聶力出生在上海,父親聶榮臻奉命趕赴中央蘇區,5歲的時候,聶榮臻的妻子經過組織安排遠赴陝北,而小小年紀的聶力則被寄往在了上海郊縣嘉定一戶貧苦人家,被生活所困,聶力小小年紀便學會了割麥、插秧和紡織等,之後更是被送到了嘉定的一所紗廠裡面充當童工。
中間很長一段時間裡,她都和父母失去了聯繫,一直到抗戰勝利以後,16歲的聶力才回到分離了十多年的父母身邊,隨後被送到了晉察冀解放區剛剛創辦的「榮臻學校」就讀,雖然是同和自己相差歲數極大的小孩子們處在同一所教室中,可聶力沒有被干擾到,反而刻苦學習,並很快就成為了全校成績最為優異的學生。
圖|聶力(中)
1950年,聶力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五年後,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蘇聯列寧格勒精密機械與光學儀器學院,回國之後,她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從此以後,她也踏上了為國防科技事業奮鬥的道路。
作為聶榮臻元帥的獨生女兒,她常常說:「老一輩在槍林彈雨里浴血奮戰打天下,建立了新中國,我們不能坐享父輩打下的天下,要真正把自己當成新中國的建設者」。這一點她一直在踐行著,並為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奉獻了一輩子。
那麼,這個日本女子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還要從一場戰役說起。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1940年8月20日,百團大戰正式開展,而井陘煤礦成為了八路軍的首要攻佔目標。
井陘煤礦當時乃是我國三大煤礦之一,且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礦區有鐵路直通正太鐵路,往東可以迅速出擊石家莊,往西則據守娘子關天險,最為重要的是,這裡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燃料。
圖|爆破井陘煤礦煙囪
隨著抗日戰爭的戰線拉長,日本便加進了對於淪陷區礦產資源的掠奪,而井陘煤礦則是日本掠奪煤炭資源的最大陣地。
其實,1938年,井陘煤礦發生了暴動之後,礦工們自發地成立了由八路軍領導的地下工人游擊隊,此次作戰的領導人是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成武,楊成武仔細分析過後,將主攻的任務交給了麾下戰鬥力最強的第3團,3團一共有三個營,所以,一營負責攻新礦,三營負責攻老礦,而營則負責攻堅不遠處的賈庄炮樓。
黃昏時,楊成武化作農民的模樣,悄悄的來到了礦區,然後仔細的對礦區的地形進行了偵察,最後終於確認了攻堅的突破口,傍晚時分,三團三個營悄悄匍匐前行,終於來到了指定的攻擊位置,然後等待領導下令。
一直到晚上十點,楊成武才察覺到時機成熟,他直接下令,攻打正式開始,三個營一起發起衝鋒,如同鷹隼一般朝著敵人撲過去,敵人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很快就成了刀下魂。
圖|楊成武青年照
這次的奇襲,不但極大地打擊了日軍的自信,還解放了3000多礦工,更徹底毀滅了井陘煤礦。
朱德總司令之後也說:「這個勝利的戰役(指百團大戰)進攻嚴重地打擊了敵人的『以戰養戰』的陰謀,我們不但打破了敵人對於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封鎖, 而且還切斷了敵人的經濟運輸,破壞了敵人的經濟開發,特別是破壞了井陘煤礦,使敵人不能利用我華北的最大的煤礦出產,這無疑是對敵人的一個極嚴重的打擊。」
雖然八路軍攻佔了日本控制的井陘煤礦,但是,日軍狗急跳牆,竟然不顧礦上還有沒撤走的日僑,反而瘋狂地朝著礦區開炮,當時,晉察冀軍區部隊的兩名戰士在激烈的炮火之中,拼了命救下了兩個孩子。
將軍與孤兒
看著這兩個日本小娃娃,楊成武慌了手腳,他不知道該拿這兩個小孩怎麼樣,也沒有辦法直接放任不管,拋開其他的不講,這是兩條活生生的生命啊!他不能隨意地決定他們的生死。他一個人沉默了許久,終於作出了決定。
圖|合照
「聶司令,中央縱隊的楊成武首長,從井陘車站打來了電話,指名道姓的讓您接電話。」
聶榮臻聽到之後,立刻接起了電話,甫一接通就傳來楊成武迫切的聲音:「司令員嗎?三團一營的戰士們從井陘火車站副站長炸塌的房子裡面救出了兩個日本小孩,那個大的只有五六歲,小的還處於吃奶的階段,可是,孩子們的父母已經被炸死了,部隊里也沒辦法看顧孩子,司令員這兩個孩子該怎麼辦啊?」
這兩個孩子不但難倒了楊成武,還順帶難倒了聶榮臻,可以說,行兵打仗這麼多年,這樣的事簡直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戰場上發現小孩倒是發生過,可是,這兩個小孩是日本人就有點不妙了,換做是誰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置。
電話那邊遲遲沉默不語,楊成武在那邊已經等不及了,又連聲催促:「司令員,究竟該怎麼處理?麻煩您做個決斷。」
聶榮臻腦袋裡也是頭腦風暴,好一會兒,他才開口:「這樣,你先派人將這兩個孩子送到我這裡,雖然她們的父母是侵略者,可是,孩子們是無罪的,不能無辜被牽連。」
圖|聶榮臻青年照
戰爭是殘酷的,不知道有多少老人孩子遭了殃,但是,在聶榮臻身上,他並沒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而是表現出了人道主義精神。
其實,當時跟在他身邊的人也曾提醒過:「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必須要剿滅,可是,這些孩子們是無辜的......」
楊成武的動作比較快,沒等多久,他就將這兩個小孩送到聶榮臻跟前。
初次見面,這兩個小孩子還被八路軍放在筐里,聶榮臻看著頭髮亂蓬蓬的小孩,她大約有五六歲的年紀,身上穿著長條紋的花衣裳,眼睛裡滿是戒備,卻又巴巴地望著比她大出好多個頭的大人,盯著人眼睛一眨一眨的。
另外一個小孩還不過是一個只有幾個月的小嬰兒,只是,她的腳跟上裹了一層厚厚的紗布,她的腳跟被炸傷了,小孩不識愁滋味,又比較嗜睡,所以,她在襁褓中睡得很熟,臉上無憂無慮,似乎周圍的一切都和她無關。
聶榮臻接過那個小嬰兒,手下也輕輕地,然後小心翼翼地查看著被爆炸的傷口,又將手覆到了她的額頭上,沒有發燒。
圖|聶榮臻和美穗子
看著這兩個小女孩,他不免想起如今生死不知的女兒聶力,這麼多年了,他真的很想她。
不一會兒,聶榮臻招手示意警衛員過來,「安排下醫生,給這個小孩治一下腳傷。再找一個處於哺乳期的女同志,讓她給小孩喂餵奶。」
小嬰兒在聶榮臻接過時就醒了,也不會咿咿呀呀地說話,就是咬著嘴裡的手指頭,不久,嬰兒就被醫生抱走了,聶榮臻又將注意力放到剩下的五六歲的小女孩身上。
她的眼睛裡滿是不安,剛剛視線隨著他轉到了襁褓里的娃娃身上,小娃娃被帶走了,她這才又重新望了過來。
聶榮臻低下身子,詢問:「你叫什麼名字?」小孩子不懂中國話,只是面帶驚恐,嘴裡一個勁地說:「興子、興子。」
圖|《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插圖
聶榮臻知道,這個小孩子應該是受了驚嚇,聶榮臻便沒有多問,而是讓人找來當地的特產雪花梨,然後親手遞給了她,小孩子最開始還是防備著,聶榮臻看著她不吃,心下也是暗道奇怪,不一會兒,他終於反應過來:「哦,日本孩子愛乾淨」,於是,他親自用水將梨洗了洗,隨後交給小孩子,小孩果然接過小口小口的吃了起來,這個小女孩就是美穗子。
在指揮所的這段日子,美穗子也慢慢地放下了戒心,幾乎是每天都和聶榮臻待在一塊,聶榮臻走到哪裡她跟到哪裡。一天下午,美穗子跟著聶榮臻來到指揮所東邊的操場上,山巒起伏,往近了一瞧,一個年輕的軍人手中端著盤子,正在給小女孩喂飯,坐在旁邊的年長的軍人手中還拿著吃了一半的梨,正彎下腰慈愛的看著小孩,這一幕最後被戰地記者定格,這張在中外戰場上不可多見的「將軍與孤兒」的鏡頭就此留了下來。
如今的小學語文課本中,還能看到一篇名為《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的課文,主人公正是聶榮臻將軍和美穗子。
圖|聶榮臻將軍在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門前
戰爭還在持續不斷地進行,而指揮所也沒有辦法長時期的領養這對日本孤兒,最後,為了真正體現八路軍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聶榮臻還是決定將美穗子姐妹送到石家莊的日本軍營,讓她們回歸自己的祖國。
1940年8月22日,聶榮臻親筆寫了一封信,然後寄給了石家莊日本駐軍,短短的八百字,裡面曆數了日本暴行,號召日本軍官與中國人民一起反對這場侵華戰爭,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封信並沒有封口,為什麼不封口呢?聶榮臻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解答了:
這封信沒有封口,是讓每一名接手這封信的日本人都有機會看到。我們進行抗日戰爭,不只是打仗的問題。如果你拿著槍同我們打,那我們絕不客氣;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裝,我們就堅決執行「寬待俘虜」的政策。
在信中他寫了:「八路軍,至仁至義,有始有終」。
而親筆信的內容之後也傳了出來:
圖|聶榮臻將軍寫給日本官兵的信
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僅五六齡,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無依,情殊可憫,經我收容撫育後,茲特著人送還……我八路軍本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鬥到底……
臨行之前,聶榮臻還擔心小孩子在半路上因為飢餓而哭泣,還專門給他們準備了糖果和零食,還專門祝福護送她們的老鄉:籮筐要挑平衡,千萬注意安全。
美穗子姐妹來到石家莊後,妹妹因病住進了醫院,不久之後便失死去了,而美穗子則被送回了日本。
美穗子的傳奇經歷,還是在日軍中引起了震撼,以至於戰爭末期,大批的日本俘虜投入了反戰的戰旗下。
可是,在這之前,拍攝了《將軍與孤兒》的戰地記者卻看到了令人難以接受的一幕,在潘家峪戰鬥前,他所在的部隊正燒了一鍋開水,準備著做飯,卻忽然聽到了日軍進村的消息,他們這時兵力不足,只得趕緊撤到村外,可是,等日軍離開他們回到村子以後,卻看到了慘絕人寰的一幕:兩個中國幼兒被日軍煮在了那口開水鍋裡面,而他們年輕的母親卻全身赤裸的被挑死在門口。
圖|聶榮臻送別美穗子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聶榮臻心裡都在惦念著這兩個在戰爭中死裡逃生的日本孤兒,1980年初夏,聶榮臻在接受記者姚遠方的採訪時,還特意拿出了當年美穗子銷售拽著他馬褲腿在指揮所操場散步的照片,不禁感慨道:「戰爭是殘酷的,孩子是無辜的,不知這兩個孩子到底怎麼樣,她們現在在哪裡?」
之後,《解放軍報》發表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的報道,通過日本《讀賣新聞》的跟蹤報道,才算是找到了住在日本宮崎縣的美穗子。這個時候的小姑娘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媽。
與此同時,《讀賣新聞》也轉給了美穗子寫給聶榮臻希望能夠訪華的信,其實,這麼多年,她也一直想要感謝當年的叔叔。
得到這個消息之後,你認真地心裡也十分的高興,趕緊給自己的女兒聶力打電話,讓她安排和美穗子見面。
圖|八路軍戰士給美穗子喂飯
7月10日,美穗子一家一起來到了北京,7月14日,人民大會堂新疆廳內,一名40多歲的女子,竟然眼含熱淚的緊緊地握著聶榮臻元帥的手,迎面叫了一聲:「爸爸。」對於美穗子來說,聶榮臻是她的親人,她這次出現也是為了「探親」,如果當年聶榮臻任由她自生自滅,其實也無可指摘,畢竟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他們應該是敵對的,可是,聶榮臻用他廣闊的胸懷接納了她,還細心的照顧她,最後更是讓她重返故鄉,多少次午夜夢回間,她的腦海里都會浮現出她拉著聶爸爸馬褲的畫面。
對於這次會面,聶力還清晰地記得當時重逢的場面:「我到機場接的她,見到我父親,美穗子的眼淚就下來了,她把額頭就貼在老人家的手背上,那個動作是自然的。她在表達深深的感激。」
之後她前往日本時,大阪市長接見了她:他說美穗子的故事,說簡直不可思議,兩國戰爭打得這樣,你們還這麼(有)人道主義精神,他們永遠不忘記這個。日本那些舊軍人,對對華戰爭的罪惡表示道歉,讚揚八路軍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
圖|聶榮臻會見美穗子
美穗子這次出現,專程給聶榮臻帶了一個禮物,是一個穿著和服的日本小姑娘,在日本,叫做「人形」,據說,這是日本人送給貴客的最高禮品,看到這一幕,一直站在美穗子身邊的她的15歲的女兒留美子突然「噔噔噔」的跑到了聶榮臻的面前,將自己手裡的小白兔玩具送給了他,聶榮臻最開始時不解,隨後哈哈大笑起來。
這應該也是一種另類的傳承,聶榮臻救過美穗子,留美子也從聶帥的身上感受到了善意。
美穗子離開之前,聶榮臻回贈了她著名國畫家程十發專門給他畫的松竹梅「歲寒三友圖」,光是畫軸就有2米高,美穗子對於這幅畫極為珍視,回國之後專門將它掛在了客廳裡面,可是,日本的房子一般都比較低矮,這幅畫掛在客廳裡面並不相稱,為此,美穗子特地將房子拆了改建加高。
之後,美穗子回憶時還說:「這次見到聶帥,覺得他就像自己的慈父,聶力就像是自己的親姐姐,見面時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熱淚盈眶。」
美穗子不知道,她再次和聶帥相見時已經是天人永隔。1992年5月14日,聶榮臻與世長辭,當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美穗子專程發來唁電:「我一向視聶將軍為我心靈的依託,忽接慈父去世的噩耗,而因相隔甚遠,不能前往憑弔,深感遺憾!」
圖|左為美穗子,右2為聶力
之後,美穗子還專門給聶力打了一通電話,「我非常想到中國來憑弔聶帥,以盡女兒的孝道,但因為丈夫突發腦血栓,卧病在床,實在難以脫身,請求原諒。」
聶力表示了理解,美穗子也沒有辜負聶帥的救命之恩,長期以來,美穗子都是中日友好的特殊使者,她多次來到中國,致力於增進兩國國民之間的友好感情。
聶帥在戰場中伸出了手,改變了美穗子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