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經歷朱元璋、朱棣神一般的人物和朱高熾、朱瞻基有名的皇帝,國勢已達強盛。
但由盛轉弱卻是非常容易的事,彷彿一夜之間的事,一場戰鬥的事。
這離不開一個人物——朱祁鎮,9歲就是天下至尊了。
在位7年,幸好有祖母張太后和重臣「三楊」扶持,國家相安無事。
到了16歲,朝中老人走了,朱祁鎮開始掌權,就與信任的太監王振商量北征,想要徹底消滅北蒙。
想法很好,可惜太天真。
但,大明20萬軍隊精英就跟著兩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出發了,也有史書說是50萬大軍,似乎有點誇張。
朱祁鎮一般不管事,只管別人把他伺候得舒舒服服的,其他大小事都交給王振去辦。
王振也是一個愣頭青,只知道打仗,有將軍,有士兵,人多勢眾,不怕,但忽略了一件非常關鍵的事,就是糧草。
如果士兵吃不飽,甚至沒吃飯,連續幾天沒吃飯,還有力氣打仗嗎?
問題就出在兩個小孩一頓瞎指揮。
大軍走到一半,王振提議返回吧,畢竟行軍是件很累的事,這邊朱祁鎮同意了。
後來,王振提議在土木堡紮營休息,但附近有城池,進到城裡不會更安全嗎?
令人咋舌的是,朱祁鎮同意了。
反正王振說什麼,朱祁鎮都同意。導致我嚴重懷疑,朱祁鎮對王振是否有種割捨不了的情感?
狡猾的蒙古人早早盯上了這塊肥肉,就在明軍一路撤退的同時,巧巧帶著精兵來到了土木堡,正當精疲力盡的明軍在熟睡之時,一晚上的激烈廝殺,送走了20萬明軍,朱祁鎮也被俘虜了。
就這樣,一晚上的功夫,大明20萬精兵強將,曾經是世上戰鬥力最強的軍隊,毀於一旦。
從此,大明的軍隊再也培養不出精英,因為在這一夜,軍隊斷了代,斷了根,斷了魂。
後來,讓一個叫于謙的人名聲大噪。
當時消息傳來,滿朝上下驚慌失措,考慮最多的就是個人家庭安危和財產如何轉移的事情,幾乎大家的想法出奇的一致,不是遷都,就是求和。
唯獨一個叫于謙的人堅決反對,非常硬氣地說要對抗到底。
如果當時明朝真的遷都了,說不定歷史就出現了「北明」和「南明」兩段歷史了。
幸運的是,朝廷最終由於謙主持大局,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首都保衛戰。
他抱著與敵人一決死戰的信念,但不是主動出擊,而是堅決打防禦戰。
通過短短几天的緊急調度,南北兩京、河南、山東等地的軍隊源源不斷開來,還調動幾乎所有能力把通州的糧草運輸到首都,現在,于謙底氣滿滿地等著蒙古人到來。
結果,于謙真的讓蒙古人後怕了,原以為大明不堪一擊,不料硬攻了十來日,非但得不到便宜,反而收拾慘重,不如撤退唄。
這戰過後,于謙成了大明的英雄,一時風光無兩。
但英雄的結局往往是以悲劇收尾。
于謙不知不覺中得罪了兩個人,一個叫徐有貞,另一個叫石亨。
徐有貞為人懦弱膽小,表現有點無能,或許是有點猥瑣、邋遢,被氣場十足的于謙大聲呵斥過,從此心裡有了打不開的死結,這輩子就跟于謙幹上了。
石亨本來是非常尊重於謙、巴結于謙,曾經向接替朱祁鎮當皇帝的朱祁鈺推薦于謙的兒子當官,不料于謙絲毫不領情,反倒惡狠狠地責罵了他幾句,給石亨的心靈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
于謙為人正直,但罵人倒是得罪了不少人,最終招致了禍害。
幾年過後,徐有貞、石亨等人聯合王振的同黨,扶持朱祁鎮復辟,奪回了皇位,當然殺了英雄于謙。
就這樣,一個誤國的皇帝殺了一個救國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