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小泉純一郎訪華,參觀完抗日紀念館後,提筆寫下兩個漢字

2001年10月8日,萬眾矚目下,中國人民抗戰紀念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那是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整個參觀過程中,他默然無語,靜靜地聽著導遊的講解,仔細地端詳那些掛在牆壁上的黑白照片,和陳列櫃中銹跡斑駁的戰爭遺物。

參觀結束,在展館的出口,老人讓隨行人員取來準備好的寬大白紙。

他閉上眼睛佇立良久,彷彿在回憶先前所見或悲愴或動人或壯烈的一幕幕,然後提起毛筆揮灑下墨意淋漓的兩個漢字——「忠恕」,隨即踏著沉重的腳步離開此間。

老人名為小泉純一郎,是當時的日本首相。

小泉寫下的「忠恕」二字有何深意?他此行訪華的目的又是什麼?

靖國神社

2001年8月13日,東京靖國神社前,首相車隊、電台採訪車如同堅實的城牆,攔在入口處。

身著黑色西裝的首相保鏢與神社安保人員,警惕地嚴防死守,僅將少數獲得許可的記者放入。

饒是如此,那些被攔在門外的記者還是不甘心,他們手中的閃光燈,與圍觀群眾灼熱的視線共同投向那個滿頭白髮的背影,那便是剛上任不久的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

只見他站在鳥居前緩緩鞠躬,而後再到洗手池前洗手、扔錢、搖鈴許願,最後進入神社內部參觀並繳納祭祀費。

彷彿已經演練過千百遍一般,整套流程下來一絲不苟,使得滿座嘩然,各大媒體爭相報道。

靖國神社原名東京招魂社,建於1869年,是明治天皇為了紀念在日本戊辰戰爭中犧牲的愛國軍人所建,和中國八竿子打不著關係。

但到了後來,靖國神社慢慢變味兒了。

二戰結束,日本作為法西斯戰敗國遭到嚴重製裁:經濟崩盤,全國近四分之一的建築被摧毀,國防軍遭到閹割,還面臨巨額戰爭賠款,和被中英美蘇分區佔領的局面。

乍一看,日本此番是自食惡果、再難翻身了。可誰曾想,隨著蔣介石政府敗退中國台灣,美國在遠東扶植親美政權的陰謀破滅。

不得已,美國只好啟動備選方案,將日本培養成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橋頭堡。

美國不僅施加強權,逼迫一眾受害國減免了對日本的戰爭索賠,還大力支援、扶持日本海上自衛隊

尤其是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將日本作為戰爭大本營,上到軍工器械,下至軍糧供應,甚至於戰場上負傷嚴重的士兵,都能用飛機空運的方式第一時間送到東京醫院進行手術。

需求帶動供應,供應帶動生產並製造經濟效益,綠油油的美刀如洪水般湧入日本,使得一片廢墟的日本迅速完成重建,並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心浮動,二戰過去才三十年不到,右翼團體覺得自己又行了,開始試探性地進行軍國主義復辟,其中一個重要標誌便是祭拜那些見不得光的「鬼」。

1978年10月,14個甲級戰犯的牌位被正式請入靖國神社供奉。後續,更是增加了數以千計的乙級、丙級戰犯。

他們中包括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每一個都是手上沾滿東亞人民鮮血的冷酷屠夫,是戰爭的始作俑者。

而日本政府公然將劊子手們當做英靈供國民參拜,無疑是對東亞人民的侮辱,也是對反法西斯戰爭的蔑視。

更離譜的是,1985年8月15日,即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紀念日這天,日本首相曾根康弘竟公開參拜靖國神社,這也是二戰後日本首相第一次以公職身份參拜靖國神社,開「首相拜鬼」先河。

作為他的後輩,小泉純一郎則「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前腳剛走馬上任,立馬便籌備起參拜靖國神社事宜。

任憑東亞各國聯合抗議,他也僅將原定於8月15日的參拜行程,更改到了13號。

要知道,2001年,中日貿易總額達到了創紀錄的880多億美元,是1972年建交前的80倍。

日本連續9年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日本對華出口額也足足佔到其全球出口總額的10%以上,兩國間的經貿合作越發緊密。

而小泉的倒施逆行,直接導致中國掀起抵制日貨的浪潮。這不僅嚴重影響到進出口貿易,還引發了日本股市震動,可謂自食惡果。

政治作秀與大陸情結

一時間,間接危害到本國利益的小泉純一郎,淪為眾矢之的。最終迫於輿論壓力和國際貿易形勢,他不得不設法謀求與中國和解。

2001年10月8日,小泉純一郎匆匆訪華,為期僅一天。

小泉純一郎訪華

故事回到開頭,8日上午十一點左右,剛下飛機的小泉直奔中國人民抗戰紀念館,並在參觀結束後公開寫下「忠恕」二字。

何為「忠恕」?

這個詞出自《論語·里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孔子學說的概括。所謂「忠」,即一個人應盡的基本責任和義務,「恕」則簡單地理解為成人之美和寬容。

小泉借這兩個字傳達心中歉意,並希望中國人民能夠寬恕日軍犯下的罪行。

然而,小泉這一系列看似觸動人心的舉動,和那句「我對因那場侵略戰爭而犧牲的中國人民表示衷心的道歉和哀悼」,真的發自肺腑嗎?

事實上,這只不過是小泉為了緩和中日關係的一場政治表演,全程都在作秀。

訪華結束後回到日本的小泉純一郎,繼續著他恬不知恥的行徑。

在他長達六年的首相任期中,每年都會參拜一次靖國神社,甚至公開聲稱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他在任期間,大力推動自衛隊擴張,相繼出台《反恐怖特別措施法》、《自衛隊法修正案》、《海上保安廳法修正案》等法案,試圖將被閹割的自衛隊擴張到海外。

參照其對美國向來言聽計從,日本此舉無疑威脅著中國安全。

很顯然,當小泉純一郎推行種種危害中日關係的舉措時,訪華期間的所謂懺悔、歉意,都早就被他拋之腦後。

而小泉之所以如此狂熱地在錯誤道路上狂奔不止,與他的成長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小泉純一郎於1942年出生在一個右翼政治世家。他的祖父小泉又次郎和父親小泉純也皆是日本政壇堅定的鷹派。

侵華戰爭時期,小泉純也甚至加入了極右翼政治團體「大政翼贊會」,大力鼓吹軍事法西斯。

自幼受如此家庭氛圍的影響熏陶,小泉純一郎這才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右派政治家。

而且他並非個例,而是常態化局面的縮影。例如前段時間遇刺身亡的安倍晉三,同樣在任期內多次參拜靖國神社,甚至號召國會議員同行。

事實上,「拜鬼」這一行為背後,展現的是日本試圖歪曲歷史、修改憲法、追求政治大國地位的執政理念。

其被稱之為「新保守主義」,是冷戰結束後日本政壇的主流勢力。

那麼,一個企圖復辟軍國主義的政治勢力,為何會備受支持與追捧,儼然已經上升到國民普適價值觀的高度了呢?

這一切,其實與日本的「大陸情結」息息相關。

作為一個島國,日本本土地震、海嘯、火山噴發頻發,可謂是多災多難。所以從古早時期開始,日本便有意識地想要增加在大陸地區的影響力,乃至於「鳩佔鵲巢」。

遍覽歷史,中日之間發生過五次大型戰爭。除開古代史上的三次不談,1894得甲午戰爭,可切切實實讓日本嘗到了甜頭。

日本逼迫清政府簽下《馬關條約》,不僅索要2億兩白銀「賠款」,還強行割佔了包括台灣島澎湖列島在內的廣袤土地。

《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進入二十世紀,日本更是毫不掩飾對中國領土的渴望,直接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妄圖徹底吞併中國。

其在佔領區推行的「大東亞共榮」政策和「皇化」政策,皆是想要將中國領土日本化的體現。

德日態度對比

顯而易見,從古至今,日本實現國家發展壯大的核心,似乎始終離不開「侵略」二字。這也正是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

畢竟軍國主義指的就是: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政治、經濟、文教等方方面面均服務於擴軍備戰和對外戰爭。

只是,時代在進步,「和平與發展」才是當下每個國家都應該遵循的主題。正如曾經的另一大軍國主義代表——德國,所做的一般。

二戰中,納粹德國建立集中營,對猶太人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上至手無寸鐵的老人,下至襁褓中的嬰兒,都未能逃過這次浩劫。

據戰後統計,共有600萬猶太人在大屠殺中死去,佔全世界猶太人人口的三分之一。

面對兩個民族間的血海深仇,德國人並沒有逃避,而是選擇正視這段歷史,盡全部彌補國家所背負的罪孽。

截至2007年,德國傾舉國之力,陸陸續續支付了高達640億歐元的賠償款。

其中,對於侵害最深的猶太人,聯邦德國於1952年與以色列簽訂《盧森堡條約》。

歷時14年,包括利息在內,德國共向以色列政府支付30億馬克賠償金,直接幫助剛建國不久的以色列完成經濟騰飛。

或許有人會說,30億馬克不值一提。但須知,彼時德國同樣受二戰荼毒,遍地荒涼、百廢待興,可以說是全體德國公民勒緊褲腰帶才將這筆賠償金還上。

當然,相較於物質層面,更令人感慨的是德國人精神上的贖罪。

1970年12月7日,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當場下跪,這一環節並不在維利此行的計劃之中,完全出於他自發行動。

經過短時間的錯愕,在場記者連忙舉起照相機拍攝,無數閃光燈下,一個身影跪立在冰冷的石板上,這一幕使無數人為之動容,這便是著名的「華沙之跪」。

雖然德國這一系列舉動背後,或多或少牽涉政治與利益因素,例如為了尋求兩德統一,必須得到東歐各國的諒解;再比方說為了推動歐洲市場的統一,德國作為戰爭的罪魁禍首,必須率先站出來表態等等。

可這並不意味著,德國是虛情假意。恰恰相反,其懺悔、反省行為,的確非常深刻。

據悉,戰後的德國全面禁止納粹標誌出現,對希特勒其人諱莫如深。乃至於希特勒的家族都以他為恥,對自己的血脈感到羞愧,發誓不再繁衍後代。

反觀日本,且不提敷衍了事的物質賠償,思想上甚至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除了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外,日本先後有7位首相同樣如此行事,與德國總理的懺悔簡直是雲泥之別。

不僅如此,日本政界右翼勢力還向教育界施壓,大肆在教科書中美化侵華戰爭。

首先,對於這場為了擴張與利益而發動的全面戰爭,教科書將其美化成一場立場正義的「解放」戰爭,目的是為了將亞洲各國從西方的奴役下解救出來。

其次,對於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教科書上直接輕描淡寫地改為「南京事件」,這可是早已鐵板釘釘的罪行,是導致數十萬中國百姓被無辜屠戮的殘忍歷史。

類似於此的修改還包括慰安婦、七三一細菌部隊等等,日本人試圖以裝聾作啞的方式一筆勾銷,實在是天理難容!

更過分的還有將象徵法西斯主義的旭日旗合法化,甚至認為日本唯一做錯的只是戰敗而已,從「反戰」到「反戰敗」,足見日本人的不知廉恥。

而日本民間對戰爭的反思程度也遠遠不夠,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小說《刺殺騎士團長》中,曾一針見血的指出:

「把多數市民捲入戰爭並殺害了的事實,是無法否定的。有說法是中國人的死亡人數是四十萬,也有說法是十萬人,但是四十萬人和十萬人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

一直以來,日本都在試圖掩蓋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所以當村上將這層自欺欺人的遮羞布揭開時,立刻遭到日本網民以及右翼團體的大範圍抵制,這顯然不是反思歷史應該有的態度。

正視歷史

儘管以小泉純一郎為代表的日本政府,所言「忠恕」是虛情假意的作秀;但中國人民寬大為懷、崇尚和平的態度卻是真情實意,並自古有之。

從公元七世紀到九世紀末,也就是唐朝統治時期,日本由於仰慕中華文化,先後派遣十幾次遣唐使來華學習。

如今,日本所謂的茶道、弓道乃至於建築風格等,都與中華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就連使日本從未開化小國,轉變為封建制國家的大化革新,也是根據唐朝律法制度演變的產物。

第八任遣唐使粟田真人來華時,還曾向主政的武則天請求賜予國名,根據《史記正義》記載,「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日本因此得名。

武則天畫像

那一時期的中日兩國,如同循循善誘的老師以及勤奮好學的學生,關係和睦融洽,可祖先們萬萬沒想到,他們的開放包容,最後居然養虎為患。

一千多年過去,昔日落後貧窮的「學生」飛黃騰達,而「老師」卻陷入落魄困窘的境地。

值此危難之際,「學生」不僅不思回報,甚至聯合遠道而來的強盜上前捅上一刀,要置「恩師」於萬劫不復的境地。萬幸,其陰謀終未得逞。

直到1972年9月,為了謀求展前景遠大的中國市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關係才迎來破冰。

日本首相田中角榮

雖然過去與日本的血海深仇歷歷在目,但秉持著「以和為貴」的思想,我國政府自然樂於在國際上廣結良緣。

此番,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我國還主動放棄了日本的戰爭賠償。

對此,毛主席表示:侵華戰爭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所為,這筆賬應該算到他們頭上,而不應該落在日本普通百姓頭上。

毛主席

源於中國的寬宏大度,中日關係正式走向正常化,不斷推進著各方面的合作。

1973年5月,中日政府簽訂《建設海底電纜的協議》,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兩國的第一份協議。隨後,雙方又在海運、漁業、航空等方面達成合作,商業貿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日間既有摩擦與對抗,也有交流與合作,立足於現代,隨著國際法的完善,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更多在談判桌上完成,中國與日本不再需要用相逢拔劍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兩國普通百姓之幸。

而中日關係是否能正常發展,更多取決於日本能否正視歷史、深入反思。

作為君子之國,只要抱著善意前來,中國必以禮相待;倘若鄰有惡客,中國人民同樣枕戈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