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30歲的李訥還沒有對象,毛主席著急:你姐姐都有二胎了

前言

在毛澤東的一生中,子女眾多,在身邊長大的卻很少,有的甚至剛出生就給了尋常人家做子女。

毛主席曾動情的說:「我們幹革命是為了造福下一代,而為了革命,又不得不丟下自己的下一代。」聽到毛主席這樣的話,再結合他的經歷,誰能不為之感動呢?

但在這幾個孩子中,只有最小的女兒李訥自幼跟著毛澤東長大。

在毛主席的教導下,李訥茁壯成長,高考時更是考上了北京大學歷史系。但就是這麼一位優秀的姑娘,硬生生把自己的婚事耽誤到了30歲,雖然中間遇人不淑,但最終還是遇到了良人,幸福的走過了幾十年。

期間李訥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她又是怎麼遇到現在的丈夫的呢?

生於亂世,茁壯成長

1936年底,紅軍長征取得勝利,毛澤東駐紮在了延安,令人喜悅的是,妻子賀子珍這時也順利誕下一女,毛澤東高興之餘,給她取名為了李敏。

後來,賀子珍去了蘇聯學習,李敏跟在自己的爸爸身邊,也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

直到1941年,毛澤東小女兒的出生,使得李敏也越發地想念母親,她不知道母親在蘇聯過的好不好,有沒有想念自己。毛澤東看著李敏想念母親的樣子,也是於心不忍,在考慮過後,將她送到了蘇聯,和她母親賀子珍一起生活。

自此以後,便只有小女兒李訥陪在父親身邊長大。對於這個小女兒,毛澤東是非常疼愛的,經常將她帶在身邊。

那麼,為什麼毛澤東的兩個女兒都姓李,而沒有隨他姓毛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當時為了毛澤東不暴露身份,方便行事,所以便起了化名。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了李德勝。這個名字看似普通,背後卻蘊含深意。「李德勝」的意思就是「我們一定取得勝利。」

此時的國家依然戰火紛飛,外寇還沒有被趕走,毛澤東整日為國家大事忙的不可開交,不捨得離開辦公室半步。

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見此,紛紛勸阻他不要沒日沒夜的工作,給自己留下些休息的時間,只有身體休息好了,才能有更多精力來處理事情。

但毛澤東卻不聽勸阻,還是不停地工作。見到是這樣的結果,工作人員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經常把小李訥抱過來。

此時的李訥稍微長大了點,甚是可愛。毛澤東看到可愛的女兒,頓時心都化了,也停下了手中的工作,陪女兒玩耍。

等到李訥更大一點的時候,她便開始教她讀書寫字,陪她玩耍做遊戲,比如有時候會玩捉迷藏,父女倆偶爾會嚇嚇對方,平添了不少樂趣。

就這樣,李訥在父親毛澤東的陪伴下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而這時新中國也迎來了勝利。

1949年以後,李訥便跟隨毛主席到北京生活,自己也進入到北京市育才小學讀書。那時李敏也早已跟隨母親回來了。

起初李敏李訥姐妹倆因為分開太久,就算是有血緣關係也不太親近。而李敏更是沒有在毛主席身邊長大,所以或多或少的覺得妹妹李訥佔據了父親大部分的愛。

後來李敏還在自己的書《我的父親毛澤東》中這樣說:「有時候我心裡想,她是我們兄妹中最幸福的一個,得到的父愛比我們幾個都多,我真的有些羨慕她。」

毛主席也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父親,他看出二人的矛盾,於是兩邊當好人,說好話,彌補兩姐妹心中的間隙。他讓妹妹多聽姐姐的話,讓姐姐多讓著妹妹,同時強調自己是兩個人共同的父親,對他們的愛是一樣的。

不得不說這種方法還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二人雖然在後來的日子裡仍有矛盾,但不論什麼事都會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絕不會拖太久,之後二人的感情也越來越好了。

毛主席擔憂小女兒婚事

1965年,李訥剛從北大畢業,被分配到了《解放軍報》當編輯,而此時李敏已經結婚多年,孩子都有了,毛主席看著一點也不著急的小女兒,心中五味雜陳。

毛主席的年紀也已經很大了,唯一的希望就是子女都能夠成家立業,現在就剩下李訥還未找到好人家。

但李訥一點也不著急,她覺得自己還有大把青春,希望將更多的時間放在事業上,毛主席聽聞,也不再說什麼了。

時間又過了三年,李訥依舊沒有男朋友。1971年,姐姐李敏向毛主席報告了自己生二胎的好消息,毛主席心中非常高興。

這時他又想到自己的小女兒還沒有成家,心中又十分著急,因為李訥已經是30出頭的人了,早就到了婚嫁的年齡。那時李訥去到了鄉下鍛煉,毛主席顧不得那麼多,將她召回家中,詢問婚姻大事。

李訥這才害羞地說自己已經有喜歡的人了。毛主席大喜,連忙問喜歡的是誰。李訥不好意思道,對方是個農民,他很勤快,經常幫自己做農活,所以一來二去便都有了感覺。

毛主席看到自己的女兒喜歡,自然是沒意見,就算對方是個農民,那也沒什麼關係。不久後,二人便登記結婚,辦了婚禮。

二人剛開始生活非常幸福,並且生下來一個兒子,但文化的差距和生活經歷的不同註定二人走不長遠。

1976年,毛主席的身體每況愈下,聽聞李訥婚姻破裂的事情,更覺得當初太過草率,沒有認真的幫她挑選夫婿,於是就帶著這樣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1976年至1983間,李訥獨自帶著孩子在北京生活,沒日沒夜的工作,生活十分困苦,她本來就體弱多病,這下身體也吃不消了。

但她依然沒有忘記父親對自己說過的話——不搞特殊化,意志可以戰勝一切。這兩句話一直貫穿於她生命的始終。

在她上小學的時候,班級里的同學穿的衣服都非常鮮艷好看,只有李訥還穿著舊衣服,同學們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她。

她問自己的父親:「如果別的同學說你做什麼工作的,我該怎麼回答?」,毛主席回道:「你可以說我是工人、農民。」

在語文課上,老師讓她讀課文,當讀到「毛澤東」三個字的時候,她卻怎麼也讀不下去,甚至有些哽咽,班主任老師便說她課文都讀不好,叫家長來。

毛主席當然不能出現在學校,於是就讓自己的下屬替自己去見老師。回到家後,李訥委屈極了,她問父親為什麼不能承認彼此的關係,毛主席只是笑了笑,安慰起她,說只要認真讀書,樂於助人,就一定可以受到大家喜歡。

1958年1月下旬,李訥突然得了急性闌尾炎,毛主席為了不搞特殊,一切走正常流程,不讓她說出自己的名字。

小時候,李訥打針的針頭斷在了肉里,一直沒有取出,這次住院就打算一起處理了。面對兩個手術,毛澤東第一次無比擔憂,因為國家之事繁忙,他不能去醫院看望李訥,只能寫了一封家書,鼓勵她戰勝病魔。

在信中,毛澤東寫到:「念你。害病嚴重時,心旌搖搖,悲觀襲來,信心動蕩。這是意志不堅決,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轉,心情也好轉,世界觀又改觀了,豁然開朗。

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鍛煉意志。你以為如何?媽媽很著急,我也有些……李訥,再熬幾天,就可完全痊癒,怕什麼?我的話是有根據的。

為你的事,我此刻尚未睡,現在我想睡了,心情舒暢了。詩一首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破) 樓蘭誓不還。

這裡有意志。知道嗎?你大概十天後準備去廣東,過春節。願意吧。到那裡休養十幾天,又陪伴媽媽。親你,祝賀你勝利,我的娃!」

言語間飽含了對李訥的思念和擔憂,這時的毛主席只是一個再尋常不過的父親而已。

20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全國都進入到比較艱難的時期,吃飽飯已經是一種奢侈,李訥在學校生活的也非常拮据。

但是毛主席卻告訴她要堅持住,困難總會過去的,還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別人,千萬不能搞特殊。李訥後來謹遵父親的教誨,就算經常挨餓,也沒有訴過一句苦。

家中的炊事員知道李訥經常吃不飽飯,於是每次等她回家的時候,都會多做幾樣菜,李訥心中也十分感動。看著女兒大口吃飯的樣子,毛主席也格外的心疼。

衛士長李銀橋看到這樣的情況,不免感到心酸,於是問毛主席是不是接濟一下她。毛主席搖了搖頭,嚴肅的說不能這樣做。這一切的一切都被李訥記在心裡,今後的生活中哪怕再艱難,她也無所畏懼。

再遇良人,攜手半生

興許是不想讓她再那麼辛苦,毛主席的衛士長李銀橋一直想幫她再尋一門親事。

1983年,劉輝山去世,時任雲南省軍區怒江軍分區參謀長的王景清回到北京弔唁,路上偶遇李銀橋夫婦。見面後他們一起回憶往事,聊的甚歡,聊著聊著李銀橋便提到了自己看著長大的李訥,並且想介紹二人認識。

王景清13歲便在部隊中負責救護重傷員,之後在陝甘寧邊區參加革命,走在戰鬥的第一線,他同大部分戰士一樣,保家衛國。

新中國成立後,他成為了劉少奇的隨身警衛,而後被調到雲南工作。

王景清對李銀橋給自己介紹對象自然是沒有意見的,畢竟自己現在還是單身。

之後,王景清便經常到李訥家中幫忙,做一些修門窗、換燈泡這種力所能及的活兒。

李訥也慢慢被王景清感動了,二人最終走在了一起。

他們對這件事沒有聲張,只是簡簡單單擺了一桌酒席,邀請三兩好友聚在一起做了一個見證。

婚後二人過著簡單的生活,非常幸福。

王景清之後正式辦理退休,從雲南回到北京,和李訥住在了一起。每天清晨,王景清都會準時到菜市場里買菜,然後回來幫李訥做飯,李訥的生活條件也好了許多。

以前的李訥不捨得吃肉,每次只買一兩毛錢的,肉店老闆都不知道該怎麼下手割。王景清知道了這一點後,一次便買兩斤,一部分這次吃,一部分存著下次吃。

那時候的王景清正在寫《神府紅軍游擊隊》這本書,想把自己從軍路上的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他和李訥在歷史方面很有共同話題,他們為了查閱資料,一起走訪了陝西的很多地方。二人還喜歡一起寫書法字,一起逛公園,晚年生活好不快樂。

雖然李訥比王景清小13歲,但她從小體弱多病,再加上來回隨軍輾轉各地,身體早就埋下了諸多隱患。她的身體越來越差了,經常失眠多夢,四肢乏力,腎臟也有了問題。

於是,王景清就買了一輛三輪車,專門載著她看病,甚至有時候在公交車站也能見到他們相互攙扶著上下車的場景。

2013年5月21日,「毛澤東和中國兩彈一星事業暨《百名將軍·名家書贊毛澤東》」展覽在海南開展。那天86歲的王景清推著輪椅上的李訥一起出席,王景清便是李訥的第二條腿,自己走到哪兒,就帶著李訥走到哪。

他們走在博物館的展廳中,共同回憶著共和國成立的點點滴滴。二人衣著樸素,穿著灰色的棉布衣物和老北京布鞋,周圍的人靜靜的看著他們,也不敢出聲打擾。很多人都特別驚訝二人的簡樸,心中不免生出敬佩之情。

這這樣的一對夫妻,就這麼走過了30年的風風雨雨。跟大多數平凡的家庭一樣平淡幸福,成為了讓人羨慕的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