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德國為何偏偏盯上青島?真相:4人策划了德國"全球政策"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890年俾斯麥首相辭職後,德國政府開始重視安治泰主教在華的活動。安治泰不僅被德皇譽為「基督教第一信使」,而且被認為是能夠對付中國政府的奇才。

更重要的是,安治泰的教區恰恰在山東境內。早在德國統一之初的19世紀70年代,德國政府就開始有興趣在山東尋求一個海軍基地,或者至少是海軍加煤站。


但當時俾斯麥首相對海外擴張沒有興趣,他致力於在歐洲建立一種德國能夠佔主導地位的外交體系,所以將山東問題擱置起來,不想在海外殖民問題上與其他的列強發生不必要的衝突。尚且,德國當時在華的經濟勢力太小,搞殖民活動得不償失。但是德國政府,特別是海軍部,對這個主意一直沒有完全放棄。


1、德國「全球政策」的起點為何要放在中國?


對德國政府起關鍵影響的是著名的傳教士、地質學家費爾南德·李希霍芬(1833——1905)。

此人先後赴華七次,寫下了《中國地質》的巨著。

李希霍芬本人,在1873年就曾向德國政府建議在華東的舟山群島尋求一個海軍加煤站,以此作為對華滲透的跳板,但此建議沒有受到政府的重視。

甲午戰後,列強在華爭奪日益劇烈,加煤站問題被重新提到議事日程上,申克公使此時屬意山東的膠州灣。同時,德國軍方的「海軍派」勢力大增。在提爾皮茨上將的領導下,「海軍派」獲得德皇威廉的大力支持,試圖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海軍。

提爾皮茨是獨具戰略眼光的軍人,他確信大英帝國已下定決心,防止德國勢力的崛起。要成為全球性的大國,德國目前擁有的弱小的海軍力量遠遠不足以同英國皇家海軍抗衡。

俾斯麥去職後,他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外交體系也開始解體,代之而起的是野心膨脹的所謂「全球政策」。因此,在華獲取海軍基地的問題不經意地成為這種「全球政策」的起點。

德國在1896年加入「三國干涉還遼」外交行動的目的,就是為日後與中國談判海軍基地埋下伏筆。

提爾皮茨海軍上將的雄心已遠遠超過尋求加煤站,他考慮在中國創建一個「模範殖民地」,以向德國民眾和帝國議會證明建立強大海軍的必要性。

德國政府與清廷做了幾次非正式的會談後發現,清政府對這種想法表示堅決反對。

於是,在北洋大臣李鴻章1896年6月訪問德國時,由外交大臣馬夏爾向他正式提出在華獲取海軍基地的要求,李鴻章對此進行了激烈的爭辯。

李指出在條約體系下的「機會均等」原則意味著其他列強不會容忍德國單方面得益,必然要進行仿效。幾天後,中國駐俄公使許景澄與德國駐俄大使馮·拉多林親王舉行會談。

許景澄明告拉多林,德國政府如用強硬手段,中國方面將不得不予以軍事回應。

奇怪的是,拉多林將此談話報告柏林,說是許景澄暗示非武力不能達到德國之目的。


許景澄早就開始關注膠州灣問題,數年前就曾寫過請求在膠州灣設防的奏摺。但當時清廷在大肆興修頤和園,已動用了海軍軍費,膠州灣設防和建設中國自己海軍基地的建議不可能得到實行。

此次與拉多林談話後,許景澄感到德方已露出動武的玄機,立即再次上書,請求考慮在山東半島設防的建議。


2、德國為何選擇青島


在柏林,各方政要和軍方也在積極討論在華設立海軍基地問題。

在舟山群島和膠州灣之間,安治泰一直主張選擇後者,他的動機與傳教事業是聯繫在一起的。真正促使德國政府下決心選擇膠州灣的是中國海關的德籍天津總監德璀林。1895年11月3日,德璀林在柏林與帝國海軍總參謀長威廉·克諾海軍上將進行了極為秘密的會談,德璀林以七大理由說明獲取膠州灣的好處:

(1)進出華北自如;

(2)作為軍港,自然地理條件極佳;

(3)附近地區經濟發達,資源豐富;

(4)有可能獲取修建到北京的鐵路租借權;(5)此地區的人民身體強健,頭腦聰明;

(6)氣候條件適合歐洲人居住;

(7)疏浚條件好,便於建立現代港口。

至於用何種手段獲取膠州灣,朝野上下都認為必要時應該動武。

德璀林本人就傾向以突然的動作,非常的手段達此目的。德璀林做事一貫急躁,他的上司、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爵士曾對他的為人有如下評價:

「德璀林一向過於樂觀,做事不願靈活通融,就像一塊沒有草芯的土磚。有時他做事的目的不明,動機令人堪憂,有時他的目的明確,但手段則未加深思熟慮。此人有些奇才,很有性格,但絕不會轉彎抹角,如同一隻穴鳥,戴上華麗的尾巴,冒充孔雀。」

然而,德璀林的性格與德皇頗對相似,所以大受威廉二世的欣賞。在與德皇的一次單獨談話中,德璀林告訴威廉二世,中國人實際上只懂得用武力來表示的語言,頗得德皇的歡心。更有甚者,中國駐俄使館任用的德籍參事克萊耶也在私下裡秘密給德國大使拉多林出謀劃策。

克萊耶在1896年11月告訴拉多林,德國如不迅速採取行動,中方就會認為德國人軟弱,今後更難讓步。


克萊耶還說,只有俄國人懂得怎樣和中國人打交道,《中俄密約》便是明證。德皇收到這份秘密談話的記錄後,欣喜若狂,並在一旁批註道:「說得對極了!德璀林跟我也這麼說過!」

老牌「中國通」、前駐華公使巴蘭德一開始對武力奪地有不同意見,他認為德國如果這麼做,「早晚會引起中國民族情緒的激憤,其後果是難以預料的」。

儘管如此,巴蘭德也認為,如果決心已下,「膠州灣當然是最佳選擇」,而且動作要迅速,軍事準備要充分,不能退卻。


3、提爾皮茨的使命


提爾皮茨海軍上將於1986年從海軍參謀長的位置上主動退下,要求到遠東任職和考察。他在華達一年之久,任德國東亞艦隊司令。

這一年對他來說收穫頗豐,正如他在回憶錄中說道:

「在我出掌帝國海軍部長之前的一年裡,我有幸考察了德國在海外的利益,獲益匪淺。」

在遠東任上,提爾皮茨有足夠的時間思考重大戰路問題。他更加堅信德國如果沒有國外的海軍基地,就不可能保障對外商貿的正常進行。

他幾乎同時與美國海軍戰略思想家馬漢一起得出了「海軍至上論」的結論——即未來的戰爭勝負取決於制海權。

他相信只有刺激德國民眾和議會對海外擴張的胃口,才能獲得大量的經費,實現他的建立強大海軍的夢想。

此行另一個重要的收穫是讓他在中國沿海實地考察了眾多的島嶼和港灣,他的結論與柏林不謀而合,膠州灣為最佳選釋。

1897年回到柏林時,提爾皮茨海軍上將已草擬好佔領膠州灣的協定書。

此時德國政府的人事有重大的變動,提爾皮茨很高興地看到「全球政策」的支持者都身居要職。

布洛夫候爵成為外交大臣,此人以鼓吹「自主外交」出名。


史利芬將軍長期宜傳備戰,被任命為帝國陸軍總參謀長,而提爾皮茨本人就任海軍部長。

前任海軍部長霍爾曼海軍上將因在帝國議會辯解不力,海軍軍費遭削減1200萬馬克而被德皇解職。


4、最後的一錘定音


新任命的三個人配合默契,成為推行「全球政策」的三駕馬車。他們的戰略思想以英、俄為假想敵人,英國的海軍和俄國的陸軍是主要競爭對象。在這樣一種政治氛圍下,奪取膠州灣成了刻不容緩的任務,「全球政策」也就在中國開鑼登場。

據德國內閣的一份絕密文件,奪取膠州灣有六大目的:

(1)有助於德國商貿活動的擴張;

(2)保持遠東國際關係的均勢;

(3)保護基督教在華的傳教事業;

(4)為海軍擴軍計劃開道;

(5)為德國在「三國干涉還遼」中作出的努力獲取報酬:

(6)在青島建立一個模範殖民地。

佔領膠州灣計劃是在絕密的情況下制定的。德皇威廉二世從小就對航海有強烈的偏好,他積極支持了「海軍派」的活動。甲午戰後,日本從《馬關條約》得到的種種好處令他羨慕不已,便也想在中國有個立足之地。

在德皇的縱容下,德國外交部決定自行採取行動,不管中外輿論。1897年1月,在一封給霍爾斯坦的私人信中,海靖(1896年任德國駐華公使)抱怨道:

「我國在中國非常孤立,並無支持我方立場的三國同盟。義大利使館只剩下一個24歲的翻譯,在北京無所事事;奧地利的公使尚未到達,而且奧國對華既無利益,又無特別的興趣。」

海靖接著指出:

俄國人在華可以坐觀其變…我們沒有這樣的條件,因為我們的戰艦不能像無家可歸一樣在中國海域游來游去,等待行動的機會。我們動手越晚,我們的信譽就越低,因為我們已明確提出過要求,又不敢加以實行。

然而德國對華的野心通過德皇之口早已傳遍全球。1896年夏天,有一位「神秘的駝背」來華考察。列強在華的外交官很快就知道他是德皇的私人特使,德國基爾軍港的首席工程師法蘭齊歐斯。


他的使命是對幾個中國港口再作一次技術性的勘察,他也得出膠州灣是最佳港口的結論。德國政府此時焦慮萬分,外交部和提爾皮茨對海靖的工作越來越不滿意。

1897年夏季,德皇與他的表弟、沙皇尼古拉二世通信,詢問沙皇對德佔膠州灣的看法,尼古拉二世原則上沒有提出異議。於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柏林準備不遺餘力地尋找借口。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