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地苗蠻借刀殺人差點幹掉了初生的夏王朝

由於夏啟破壞了禪讓制,領土控制區域有所縮小的,將其父親大禹好不容易打下江山的湖北北部荊襄一帶、陝西關中平原,西南到四川盆地等地區全部丟失,畢竟中央集權的王權國家還不成熟,統治範圍的收縮是一種由部落聯盟向家天下轉變的一次陣痛。

雖然,夏啟憑藉著自己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影響力懾服住了那些存在著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老部族。但是,日防夜防家賊難防,接下來的一個人差點把夏啟好不容易打下的家天下搞破產了。


夏啟十五年,武觀叛亂。

據《山海經》記載,夏啟有五個兒子,分別是太康、元康、伯康、中康、武觀。其中,武觀容貌雋秀,聰明機敏,氣質非凡,深得帝啟的喜愛,啟從武觀那裡看到了年輕的自己,他希望武觀長大後能好好的輔助他的兄長,讓夏後氏繁榮昌盛延續下去。

然鵝,一向自命不凡的武觀持才自傲,他覺得自己比哥哥太康更有能力,可父親啟卻將國家將來如果傳給這麼個白痴哥哥,簡直是上天的不公平,而自己英明神武。

於是他想加害於太康,奪得儲君之位。剛開始,武觀採用比較柔和的權謀之術,先是收買了宮中的祭祀陷害太康。祭祀對大王和大臣們說,上天即將降罪於夏王朝,除非廢掉太康的繼承者之位,改立武觀為繼承者。

但是,夏啟又不是三歲小孩,不可能僅憑祭祀的一句片面之詞就改立儲君,更何況儲君之位朝令夕改,是要動搖軍心和江山社稷的事情。

武觀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既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夏啟十一年,意圖想學其爺爺禹採取武力政變奪權。隨後,他便想以重金去收買手握重兵的彭伯壽,以期發動兵變。


彭伯壽,是彭祖的後人,繼承了先祖爵位,成為夏朝方國彭國的首領,世稱彭伯。彭伯武功蓋世,英雄善戰,不僅是三朝元老,還跟隨夏啟和其父親禹參加過多場平叛戰爭,是夏朝的忠實粉絲,他看到武觀有不軌之心,馬上稟報夏啟。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畢竟是自己的骨肉至親,對於這次意圖政變的事件,夏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是避重就輕的把武觀做了一個流放到了西河處罰。

民間野史稱武觀一向自詡是個能人,能人怎能甘於平庸呢?於是,到了西河後的武觀並沒有因此受到教訓而收手,反而在西河花了一年時間很快又組織起一支強盛的隊伍,準備再次發動了叛亂。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關於這次叛亂,很有可能是武觀到了西河後(現江蘇江陰),被一些遭到夏族打壓的,對啟不滿的,卻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徹底剿殺的部族裹挾住了,或者慫恿洗了腦,比如被夏禹追殺舜帝後裔,比如被夏啟打散的鄂地三苗殘餘勢力,因為從地緣上看,西河也就是現在的江蘇江陰在夏朝初時正好是三苗族的勢力範圍,且被迫出走的舜帝勢力也在這個區域內相當活躍。


前面說過,夏啟用了十年的時間才解決內部權利鬥爭問題,此時的夏朝西河地區儘管還在其版圖內,但是可能已經被死灰復燃三苗殘餘勢力滲透得成了篩子,不然一個被貶謫的落魄王子,要錢沒錢,要兵沒兵,靠什麼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再次組織起一支有戰鬥力軍隊?且還一度打到當時夏朝都城安邑,也就是現在山西運城一帶。

很顯然,此時的鄂地的苗蠻和荊蠻勢力已經形成了聯合,並打著武觀的名義出兵攻打夏的城邦了,僅僅只用了三年的時間,武觀就率領軍隊渡過黃河,從江蘇打到了山西,並一路浩浩蕩蕩向都城進發。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家夏家內部家庭矛盾,外人也不好干涉,於是乎一路上經過很多部落的領地族群都是樂得個坐山觀虎鬥,給武觀放行;有些膽大的,尤其是一些曾經被欺負過部族還藉機暗自支持。

夏啟十五年,武觀率領鄂地的苗蠻和荊蠻聯軍,將意欲抵抗自己的兩個哥哥元康和伯康都給殺了,劍鋒直指夏朝都城安邑。

在夏啟十六年時,效仿老爹夏啟暴力奪權的武觀率領軍隊快接近夏朝都城時,夏啟才知道有兵來犯,趕緊派彭伯壽帶兵迎戰。

現實是殘酷的,眼看武觀叛亂就要以大勝結束戰爭了,誰知彭伯壽率軍偷襲了武觀的大後方西河,造成武觀的軍隊軍心大亂、潰不成軍、寸步難行。

本來彭伯壽是準備生擒武觀的,畢竟武觀與夏啟是父子關係,五年前發生那麼大的事情都沒有受到處罰,這次也想把他抓回去讓夏啟自己看著辦的。熟料人算不如天算,戰亂中武觀竟被一矛刺穿胸口而死,原來鄂地的荊蠻和苗蠻死士為了不落人以口舌再次遺禍族人,便趁機滅口殺了武觀。


這次叛亂軍隊沒有留下一個活口,畢竟彭伯所率領是經大禹和啟兩代君王訓練出來的軍隊,荊蠻和苗蠻聯合軍全部死戰而亡。

武觀身死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帝啟的耳中,啟雙目無神的倒在了床榻上,公元前2052年,夏王朝二任王夏啟病死於宮中。

可惜,關於武觀之亂的經過留下的記載很少,僅見今本《竹書紀年》中有:「(啟)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觀於西河。十五年,武觀以西河叛,彭伯壽師師征西河,武觀來歸。」時代更早的《逸周書·嘗麥》篇也記述了對這次叛亂的征討:「其在啟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凶厥國。皇天哀禹,賜以彭壽,卑正夏略。」文中的「五子」當為「五觀」之誤。

武觀之亂開王子武力爭權的先河,三年之久的戰亂捲入當時的各方勢力,除了鄂地的苗蠻和荊蠻外,還有東夷北狄,以及堯舜遺民等老牌勛貴集團,此亂對夏朝的統治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幾乎動搖了夏氏統治的根基,自此以後各部落不再敬畏夏王朝的統治,各路諸侯蠢蠢欲動,紛紛有了不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