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冬天,從朝鮮傳回來一個噩耗,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不幸在美軍的一次轟炸中壯烈犧牲。
消息傳回國內,得到消息的人都被震驚了,此時距離毛岸英遠赴朝鮮參戰才一個月的時間。
作為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被毛主席寄予厚望,他的犧牲對於一生歷經生離死別的毛主席來說又將是嚴重地打擊。因此,毛主席直到一個多月後才知道了這個噩耗。
除了毛主席,還有一個人的情緒讓人們不得不顧慮,那就是毛岸英的妻子劉思齊。從他們結婚到毛岸英犧牲,才剛剛過去了一年的時間。
失去愛人的事實對一個二十齣頭的姑娘來說,無疑是殘忍的。也因此,劉思齊在此後的十餘年時間裡一直沒能走出陰影。
直到1962年,在毛主席的撮合下,劉思齊才改嫁空軍教員楊茂之,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1950年的11月25日,遠在朝鮮的志願軍總部向北京傳回一份電報:「.....11時敵機四架經過時,他們四人已出來。敵機過後,他們四人返回房子內,忽又來敵機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燒彈,命中房子,當時有兩名參謀跑出,毛岸英和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燒死,其他無損失。」
這份電報來自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當天下午16時,掙扎躊躇許久的他終於拿起筆寫下了這份電報,而電報很快就被送到了周總理的手中。
周總理拿到電報,對內容也是大為震驚,他的臉色變得鐵青,陷入很重的憂慮中。此時毛主席正在參與第二次戰役的指揮工作,他的身體最近也不是很好。
在這樣關鍵的時刻,如果讓他得知這一噩耗,很難想像毛主席的心情會是怎樣的悲傷與痛苦,畢竟這是他最看重的長子。
因此,周總理指示不要把電報拿給毛主席,先把事情放一放。但不管怎樣,瞞是瞞不了多久的,真相總有大白的一天。
於是,在一個多月後,看到毛主席從工作中獲得了片刻的安寧,他的身體也好轉多了的時候,葉子龍拿著電報走到毛主席的面前。
當時毛主席剛從午睡中醒來,正坐在沙發上喝茶,心情還算舒暢。
但很快毛主席的眼神就疑惑起來,因為他注意到葉子龍拿著文件的手一直在哆嗦,眼角似乎還有淚花。疑惑不已的毛主席接過了文件,鄭重地看了起來。
此時的葉子龍注意到,毛主席的眼神一霎時就從溫和變得黯淡,他的臉色越來越難看。
整整三分鐘,毛主席攥著電報的手都沒有鬆開,頭也一直沒有動過,眼神近乎於獃滯。
只是在這一過程中,毛主席始終沒有落下淚來,葉子龍知道,毛主席這是在極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稍微回過一點神來後,毛主席放下了電報,又看向了周總理的親筆信,並再次凝視信件達幾分鐘。
在放下信件後,毛主席伸手去拿煙,但旋即又放回了桌上,不一會兒又拿了起來,但又放了回去,如此反覆三次才抽出一根香煙放到嘴裡。
但此時的毛主席明顯已經失神,明明火柴盒就在桌上,他卻一直在兜里摸來摸去。
一旁的葉子龍趕緊上前拿起火柴盒,為毛主席點燃了香煙。隨後,房間里的氣氛變得死寂起來,只有毛主席抽煙時的吧嗒聲在一直響著。
好大一會兒,毛主席終於開口說了第一句話:「打仗嘛,總是要死人的,朝鮮戰場上有那麼多志願軍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們的犧牲是光榮的,不要因為岸英是我的兒子就把他當成一件大事。」
此時的葉子龍在一旁,已經哽咽了起來,而毛主席則仍在沉思中。
不久,毛主席再次開口,說的卻是:「這件事先不要告訴思齊,他們才結婚沒多久,我怕她承受不了這個打擊。」
在這個時刻,毛主席還是選擇了堅強地面對苦難,並默默承受他,把溫情留給了別人。
劉思齊又名劉松林,是毛主席的長兒媳,她是革命先烈劉謙初的女兒,母親是張文秋。
早在大革命年代,那時候劉謙初剛剛結婚,毛主席就對劉謙初說:「別人都祝你早生貴子,我偏偏要祝你早生千金,我有兩個兒子,你生兩個女兒,我們以後可以結成親家。」
誰也沒想到,這句玩笑話在日後卻成為了現實。
劉謙初後來死於國民黨之手,而劉思齊是作為遺腹子出生的。後來張文秋在延安改嫁陳振亞,生下了劉思齊的異父妹妹邵華。
陳振亞在抗戰前夕於新疆被盛世才所害,張文秋帶著兩個女兒在迪化也坐了四年大牢。
直到國共合作開始後,張文秋才返回了延安。也正是在延安,劉思齊與從蘇聯回國的毛岸英相識,定下終身之情。
1949年開國大典後,毛主席遵從諾言,為毛岸英和劉思齊舉辦了婚禮。
當時的婚禮很簡樸,作為公公的毛主席甚至只送給新婚夫婦一件大衣,他還說:「我只有這麼一件大衣,白天岸英穿,晚上可以蓋到被子上,也算你倆都有份。」
彼時的毛主席是那樣的開心,他那十多年坎坷多磨的兒子終於成家立業,對他而言是一種極大地安慰,也足以告慰自己的亡妻楊開慧。
但誰能想到,毛岸英一年後就在朝鮮犧牲了,這對於毛主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不過,毛主席還是以一貫的堅強,默默承受著苦痛,而呵護著被他看做女兒的劉思齊。
毛岸英去朝鮮,劉思齊是不知情的,只當他是去外地出差。但毛岸英一去就是累年累月沒有消息,劉思齊此時也坐不住了,多次來到毛主席住處,既是看望毛主席,也是打聽毛岸英的消息。
每一次,毛主席都只推脫說毛岸英是去出差了,只是工作內容是保密的,工作結束就會回來。身為中央領導的親屬,劉思齊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因此對毛主席的話深信不疑。
直到1952年,劉思齊的朋友侯波遞給了她一張照片,那是毛岸英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穿著一身軍裝,戴著一頂軍帽,那分明是志願軍的軍裝和朝鮮人民軍的軍帽。
這一刻,劉思齊才驚醒過來,毛岸英去朝鮮了,他去戰場了!但是,此時戰爭已經結束,志願軍部隊大部分都已經回國,為什麼毛岸英沒有回來呢?
想到這,劉思齊趕緊跑到了毛主席住處,然後把照片遞給了他,並問:「爸爸,岸英是不是去朝鮮了,他走後就來了一封信,到底怎麼回事?」
事已至此,毛主席已經無可隱瞞,只能說道:「思齊,岸英已經不在了。」
時隔三年,圍觀者還是能從毛主席的語氣中感受了悲涼的語氣,讓聽者無不動容。
得知噩耗,劉思齊的大腦一片空白,她獃滯許久,突然間痛哭起來。一旁地毛主席始終癱坐著,他的情緒也被劉思齊感染了,在那兒默默出神。
許久之後,被哭聲驚動的周總理走了進來,在目睹眼前的一切後,趕緊勸說劉思齊:「思齊,別哭了,你爸爸的手都冰涼了。」
此時的劉思齊才回過神來,她哽咽著對毛主席說:「爸爸,我不哭了。岸英知道了也會難過的。」
毛主席在此時也只能安慰她說:「孩子,你以後就是我的女兒了。」劉思齊的哭聲慢慢停止,她失神落魄地呆坐了一會,隨即就要離開。
臨走前,毛主席遞給她三粒安眠藥,說:「睡前吃一顆,可以睡個好覺。」劉思齊接過葯後慢慢走出了房間,看著她遠去的背影,毛主席的神情是那樣地苦楚。
劉思齊回到了家,但她始終沒有從陰影中走出,不願接受這一事實,總認為岸英沒有死,或者說在沒有見到毛岸英的屍身或者墳塋前她不會接受這一事實。
在了解到劉思齊整日神思恍惚情緒不穩後,毛主席很是不安,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劉思齊和毛岸英一樣,是個苦命的孩子,未生失父,成年失夫,人生中有太多的苦難,不由得讓人心疼。
為了幫助劉思齊走出陰影,毛主席打算送她去國外讀書,讓她遠離熟悉的環境,避免接觸到和岸英有關的一切。
於是,由毛主席出錢,劉思齊被送到了莫斯科大學攻讀數學力學系。
只不過,這個辦法並未奏效,在莫斯科的兩年中,毛主席時常寫信了解劉思齊的動態,結果發現劉思齊不但沒有走出陰影,反而因為水土不服,生理和心理上都遭受著極大地煎熬,以至於時常生病,學業也很不順利。
事實上還沒等到莫斯科,劉思齊就患上了重感冒,她寫信問候毛主席的時候,毛主席就回復說:「思齊兒:信收到,患重感冒,好生休養,恢復體力,以利出國。如今日好些,望來此看,否則不要來。最要緊是爭一口氣,學成為國效力。祝好,父字。」
從這封信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毛主席對劉思齊的關懷,就好像一位慈祥的父親。
在劉思齊抵達莫斯科大學一學期後,毛主席又給她寫信說:「親愛的思齊兒:給我的信都收到了,很高興。希望你注意身體,不使生病,好好學習。我們都好,勿以為念。國內社會主義高漲,你那裡有國內報紙否?應當找到報紙,看些國內消息,不要和國內情況太隔絕了。」
在以往,毛主席只會給妻子兒女的信中說「親愛的」,而如今毛主席對劉思齊這樣說,顯然是完全將劉思齊當成了家庭的一員。
但是,因為在莫斯科學習生活並不順利,劉思齊在1957年向組織申請轉回了國內繼續學業,在北京大學攻讀俄羅斯文學專業。
在劉思齊回國後,面對幾乎就是自己親女兒的劉思齊,毛主席出於對她未來的考慮,認為不應該讓這樣年輕的孩子一直守寡,她應該重組一個家庭。
但奈何劉思齊從來不考慮這一點,毛主席多次明說和暗示都被劉思齊婉拒了。
在北大讀書的時候,因為劉思齊經常頭痛,毛主席就給她寫信說:「女兒:腦痛要注意,是學習太多的原因。還有總是要結婚,你為什麼老是不聽勸?下決心結婚吧,是時候了。五心不寧,輸得乾乾淨淨。高不成低不就,是你們這一類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給我為盼。」
過了一年,毛主席又對她說:「思齊,你還很年輕,不能就這樣過一輩子,讓爸爸給你找個對象吧?」
劉思齊雖然自己沒當面回復,但她托妹妹邵華告訴毛主席:「雖然岸英已經不在了,但我還沒有盡到妻子的責任,沒能給他掃墓。不祭奠岸英,我是不會改嫁的。」
這時候,距離毛岸英犧牲已經八年了,而劉思齊始終沒有打開心結,毛主席自然也是明白了,不讓她去看望毛岸英,她是不會走出來的。
當年毛岸英犧牲後,有人提議要把毛岸英的遺體運回來,但彭德懷提議說就留在朝鮮,與其他犧牲的戰友埋在一起,作為一段歷史的見證。
周總理對此很是贊同,毛主席也說:「共產黨人死在哪裡就埋在哪裡!」
所以,毛岸英的遺體並沒有運回來,而是安置在了成川郡檜倉里的烈士陵園,和眾多志願軍戰士一起長眠在朝鮮。
事已至此,似乎必須讓劉思齊去一趟朝鮮了。於是,在1959年的2月份,毛主席同意劉思齊去朝鮮祭拜毛岸英,同時這也是替他這個父親去看望兒子。
毛主席對此次出行做了指示:一、不得見報;二、不得花國家的錢;三、不得驚動朝鮮方面。
毛主席並不希望這件事被大肆宣揚,於是自己掏錢,支持了兒媳婦的這趟遠行。
當時,劉思齊在妹妹邵華和毛主席秘書沈同的陪同下去了朝鮮,然後在中國駐朝鮮大使館的人員陪同下來到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
在看到毛岸英墓碑的那一刻,劉思齊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放聲大哭了起來,她哽咽著說道:「岸英,我來看你了,代表爸爸來看你了,這麼多年才來看你,來晚了......」
臨走的時候,劉思齊從墓碑下抓起一把黃土用手帕包好,當做了最後的紀念。
在劉思齊要離開的時候,被陵園管理人員根據花圈上的名字認出,工作人員向朝鮮中央委員會進行了上報,而朝鮮方面緊急聯繫大使館希望隆重接待,但被大使館婉拒了。
回到國內,劉思齊向毛主席詳細地說明了墓園的一切,在毛主席的腦海里,他似乎也看到了那片愛子的安眠之地。
而讓毛主席沒有想到的是,劉思齊在回國之後不但心情沒有好轉,反而因為情緒過於低落大病一場,以至於住進了醫院。
這件事的發生讓毛主席十分懊悔,懊悔自己不該讓劉思齊去朝鮮,他只能儘力安慰劉思齊,幫助她儘快恢復過來。
想來也是心結該打開的時候了,劉思齊在痊癒之後,終於從十餘年的痛苦中走了出來。
因為多年不改嫁,使劉思齊惹來不少閑言閑語。而在這時,劉思齊終於同意了改嫁,毛主席在聽到消息後十分高興,趕緊讓人張羅這件事。
不久後,空軍副司令兼空軍學院院長的劉震給毛主席推薦了一個人,他就是楊茂之。楊茂之是河北唐山人,父母都是當地的漁民,家庭出身很好。
毛主席為兒女選擇對象,都是盡量找工農階層,只看人是否值得依靠,而不管是否出身名門,而楊茂之顯然很符合毛主席的期望。
楊茂之在參加革命後,表現一直都挺好,如今已經是團級幹部,在空軍學院強擊機教研室擔任副師級教員。
對此,毛主席十分滿意,他給親家母張文秋寫信說:「我託人給思齊找了一個朋友,我看此人不錯,不知你的意見如何。如你認為滿意,可介紹與思齊見面,讓他們自己發展感情。如兩人感情成熟,委託你為他們舉行婚禮。」
但毛主席並不清楚,劉思齊其實與楊茂之並不完全陌生,當年劉思齊去莫斯科讀書的時候,楊茂之正好和空軍戰鬥英雄張積慧一起在蘇聯紅旗空軍學院學習,他們在聯歡會上見過一面,只是沒什麼交流。
如今,經過毛主席的牽線,劉思齊與楊茂之開始交往,雙方的往來還算順利。
於是,1961年的12月31日,劉思齊在元旦前夕把自己要結婚的事情告訴了毛主席,毛主席聞訊十分高興,他當即給劉思齊手寫了自己的兩首新作《卜運算元·詠梅》和《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作為紀念。
等到次年的二月份劉思齊結婚的時候,毛主席又送了三百塊錢作為嫁妝。
婚後不久,劉思齊和楊茂之回到中南海看望毛主席,毛主席和新婿之間言談十分投機,可見他對楊茂之十分認同,這也讓毛主席更為安心。
又過了一年,劉思齊順利分娩,生下了一個兒子,夫妻倆經過商量,將這個兒子命名為「楊小英」,以示對毛岸英的懷念。後來,劉思齊又生下了兩女一兒,有了一個美滿的大家庭。
而因為劉思齊一直是秉承著毛主席那樣的勤懇節約精神生活,而不管是作為翻譯的她還是作為空軍教員的楊茂之,當時工資都不高,養活四個孩子長大沒有什麼壓力,但要把他們培養成材就不容易了。
八十年代中期的時候,楊小英已經順利畢業並進入一家商貿公司工作,而劉思齊的兩個女兒正要考大學,小兒子也要上高中。
劉思齊還對別人訴苦:「如果兩個女兒都上自費大學,那我要吃不消了。」
這時別人不禁問她:「毛主席沒給你錢嗎?」
劉思齊回答:「沒有,都是我和老楊一點一點攢的。」
事實上,毛主席雖然在當年工資達到三百多元,但這筆錢還不夠他們一家生活。毛主席的另外一筆收入是稿費,這筆錢足有百萬之多,在當時是一筆巨款。
劉思齊當年去莫斯科讀大學和去朝鮮祭拜毛岸英,費用都是從這筆錢中出的。但在毛主席逝世後,他老人家把這筆錢全部上交給了國家,並沒有計劃留給兒女。
後來,還是中央考慮到毛主席的三個兒女生活都比較艱辛,從這筆錢拿出一部分,給他們每人發了幾千塊的補助,但這顯然不會再包括劉思齊。
而就在劉思齊面臨經濟困難的時候,一家出版機構找到她,希望她寫一本回憶錄,內容包括從毛主席夫婦與劉謙初夫婦的相識到她現在的人家庭,這本預計二十萬字的回憶錄所得的報酬將足以支付她的孩子上大學的費用。
逐漸地,兒女也都成家立業,劉思齊也成為了白髮叢生的老人。時光的流逝帶走了青春的容顏,但卻從來沒有磨滅過往的印記。
直至2022年劉思齊在北京以92歲高齡去世,她始終沒有忘記毛岸英。
2006年的時候,她曾最後一次踏上朝鮮的土地,去探望黃泉之下的愛人,並說:「岸英,如果我一旦因為年邁或者疾病無法給你掃墓,他們就會代表我來,你永遠都是他們的親人。」
對於劉思齊來說,她的前半生確實歷經坎坷,父親遇害,自己兩次坐牢,童年乃至少年都處在顛沛流離之中。好不容易有了一個養父,但也很快離她而去。
但劉思齊又是如此幸運,她與毛岸英相識相戀,走入婚姻殿堂,由此有了一個慈祥的父親,一個始終愛護著她的父親。
在劉思齊人生最艱難的十年,正是有著毛主席的支持,讓她頑強地支撐了下來,並開啟了一段新生活。
在劉思齊的故事中,毛主席顯然是一個重要的存在,自始至終,他都承擔著一個慈父的角色,在默默地付出。
毛主席是一個偉人,他的身軀是高大的,胸膛也同樣寬廣,總是庇護著所有人,唯有他自己承受著無法言說的悲傷與苦楚。不管是作為領導人還是作為一個父親,他都是讓人肅然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