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毛主席視察安徽,得知陳獨秀後人靠搬磚生活,批示:適當照顧

前言

1953年2月20日晚上9點,在安慶江面的一艘軍艦上,幾名解放軍排列整齊,歡迎一位身材魁梧神采奕奕的首長,他就是毛主席。

剛剛趕來的地委書記傅大章陪同毛主席走進了安慶市,在這裡毛主席突然想起來了,陳獨秀的故鄉不就是安慶嗎?

「陳獨秀的家裡還有誰?」

傅大章在這裡工作多年,最清楚了,他說:「陳獨秀有個兒子叫陳松年,在磚窯搬磚,生活很苦,聽說把北京的老宅子都賣了!」

圖|毛主席

「什麼?是不是陳獨秀在北京住的地方?還是《新青年》以前的編輯部?」毛主席驚訝地問。

傅大章說:「應該是。」

隨後毛主席嘆著氣說:「這是何必呢,生活有困難可以照顧嘛……」

這次視察結束後,根據毛主席的批示,中共安慶市委統戰部每月補助陳松年家30元,這在當地幾十年傳為了佳話。

陳獨秀滿門忠烈

說起來陳獨秀,毛主席說,陳獨秀這個人是有功勞的,當年他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啊。

不僅如此,陳獨秀滿門忠烈,不僅兩個兒子成為了烈士,連他的畢生的知己李大釗先生也壯烈犧牲。

大概5歲的時候,陳延年就被送入私塾讀書,在安慶小學成績十分優秀,當時陳獨秀奔走在革命事業中,很少回家,陳延年小時候就想和爸爸一樣,走出安慶,去外面闖蕩。

1915年,陳獨秀到上海開始籌辦《新青年》時,收到家鄉的來信,妻子在信上說兩個孩子想出去闖一闖。

向來對孩子的教育重視的陳獨秀同意把兩個孩子帶到上海,那年陳延年和弟弟陳喬年背井離鄉,來到上海見世面,陳延年更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震旦大學

隨著兩個孩子的長大,陳獨秀知道,是時候讓他們接受革命思想了,在父親的影響下,陳延年和陳喬年從一個「缺乏識別真理和謬誤」的孩子逐漸成長為了一個「革命才能勝利」的知識分子。

為了讓孩子們對革命真理更加堅定,陳獨秀鼓勵兩個孩子去法國留學,當時在赴法勤工的隊伍中,除了陳喬年兩兄弟,還有蔡和森和周恩來等人。

也正是在法國的傳奇經歷,讓陳延年和陳喬年對馬克思主義初步了解,而且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國共產黨建立後,陳延年致信陳獨秀,希望儘快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背井離鄉到法法勤工儉學,再到回到祖國,在孩子的教育上,陳獨秀向來不會鬆懈,1925年陳延年兩兄弟回到上海,在黨內都擔任了重要職務。

圖|陳延年烈士

當時留學歸來的周恩來在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主任,陳延年擔任區委秘書兼組織部長,陳喬年任中共北京地委組織部部長。

當時國共合作把反帝反封建運動推向了高潮,陳延年和陳喬年為了開展革命運動,以身作則,他兩常常穿著工人服裝到哥哥工廠和工人一起做工,普及革命思想。

從1925年到1927年兩時間,陳延年和陳喬年多次公開表示支持共產黨,尤其是「中山艦」事件後,隨後在黨的五大後,陳延年擔任中共省委書記,不料遭到國民逮捕。

陳延年決心一死,只希望弟弟可以渡過難關,他在敵人用盡酷刑後,依然寧死不屈,他堅持保守黨的秘密,不說一個字。

1927年7月初,陳延年被敵人押到刑場,說要再給他一次機會,但陳延年依然不屈服,他說:「革命者光明磊落,視死如歸。」他不願意跪著死,選擇站著犧牲,最後被敵人亂刀殺害。

陳延年臨終的願望是希望弟弟平安無事,但命運無常,還沒有一年,陳喬年也不幸被捕,他和哥哥受盡了相同的折磨,他的意志和哥哥更是一樣,朋友來探望他時看到他的樣子落淚了,陳喬年說:「哭什麼,我只是受了幾下鞭子,算個啥。」

犧牲前,陳喬年高喊:「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吧!」

陳延年和陳喬年是陳獨秀最喜歡的兩個兒子,當得知他們去世後,陳獨秀痛不欲生,因為他一起得到噩耗的,還有和自己風雨同舟的戰友,李大釗同志也壯烈犧牲。

毛主席的恩師

1937年毛主席曾委託周恩來等人,到江津請陳獨秀回到黨內工作,當時陳獨秀面對物是人非的場景,感嘆說道:

守常死了,延年死了……除了毛澤東,周恩來,黨中央沒有我可靠的人了,我也落後了,年紀也大了,中央開會,我能怎麼辦?我這個人又不願意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我何必弄得大家無結果而散呢?

每每看到陳獨秀的晚年生活,人們都一陣的辛酸,這個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國家的人,晚年竟如此凄涼。

但毛主席從來沒有忘記這位對自己一生有重大影響的恩師。

1918年青年毛澤東從湖南一師範畢業,按照同學們的想法,大家都想要出國留學,但是毛澤東綜合考慮了導師楊昌濟的意見,決定留在中國,去北京發展。

圖|青年毛澤東

楊昌濟曾留學海外,十分器重毛澤東,他告訴毛澤東,國外的知識無非就那麼點,在自己的國家仍然可以學習,自己的國家更需要人才。

最後,在楊昌濟的推薦下,毛澤東來到北京大學在圖書館當圖書管理員,也正是這份微不足道的工作,改變了毛澤東的一生。

首先,他在這裡遇到了當時在全國赫赫有名的李大釗和陳獨秀。早在湖南一時求學期間,毛澤東就多次閱讀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備受鼓舞,還給這本雜誌投過稿。

毛澤東來到圖書館工作後,對這份工作愛不釋手,他整日沉浸在閱讀的海洋,甚至晚上不回家,住在圖書館秉燭夜讀,他的這份對學習的熱情吸引了圖書館主任李大釗。

李大釗向來惜才愛才,他主動和毛澤東打招呼後才知道,原來這個如此熱愛閱讀的青年,正是蔡元培先生說過的毛潤之啊。

「潤之,你的這種學習精神,不比任何一個北大學生差。」李大釗對毛澤東的高度評價是實事求是的。

圖|李大釗

毛澤東告訴李大釗,他在湖南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的書,他以前認為,湖南的圖書館已經夠大了,現在這裡的書都是他沒有讀過的。

那時候李大釗下意識認為,這個青年以後了不得,他對書籍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這種品質遠遠超過北大的一些青年。

為了細心培養毛澤東,李大釗把他介紹給了陳獨秀,當時陳獨秀是北大鼎鼎大名的文科學長,看了毛澤東寫的幾篇文章後感嘆:潤之,大才也!

在幾次的溝通中,細心的陳獨秀髮現,毛澤東雖然熱愛閱讀,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書籍還是一知半解,毛澤東說:「我在湖南只讀過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綱領的一小部分。」

陳獨秀把這些書籍整理後一股腦遞給了毛澤東,並囑咐他,不懂的問題一定要問。

圖|青年毛澤東(左四)在北京

毛澤東熱愛讀書,細心鑽研,遇到不懂的就及時請教陳獨秀,陳獨秀和李大釗循循善誘,他們發現,毛澤東吸取知識的能力極強,甚至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為了讓毛澤東不虛此行,陳獨秀引薦毛澤東給邵飄萍,魯迅,胡適等名師,毛澤東雖然是來此求職的,但他可以破例到北大旁聽課程,他的名字在北大越來越響。

據北大《北京大學日刊》有關記載,在邵飄萍新聞學研究會的學員聽課名單中,毛澤東幾乎每節課都在。

不僅如此,毛澤東還會上門請教,邵飄萍的夫人日後回憶說:

「有時候邵飄萍在午睡,毛主席就在客廳等待,他彬彬有禮,邵飄萍親切地稱呼他為『潤之』,那時,毛主席是北大職員,平易近人,到我家裡來,很有禮貌,叫飄萍為先生,叫俺邵師娘。」

毛主席也曾證實過這件事,他說當時在北大打工期間,除了魯迅先生,基本上都見過,並耐心地請教過問題和經驗。

圖|邵飄萍

1919年夏,毛澤東因為母親病重不得不回到湖南,等到毛澤東返回北大時候,李大釗和陳獨秀已經在謀劃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中國共產黨。

雖然在北大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但毛澤東在陳獨秀和李大釗的指導和教育下,從一個應屆畢業生,成長為了一個合格的馬克思主義者。毛主席日後回憶說:「當時我自認為已經變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者了。」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毛澤東在湖南積極籌辦黨員發展工作,他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幾年後,毛澤東帶領隊伍領導了著名的秋收起義,然後上了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當陳獨秀得知這一切後,心裡感到十分欣慰。

「中山艦」事件後,陳獨秀在黨內最高領袖的位置被撤,其中原因較為複雜,但他十分看好毛澤東,自己卻慢慢退出了政壇。

尤其是但他得知自己的兩個孩子和李大釗都犧牲後,更是痛不欲生。

其實早在「三一八」慘案後,李大釗就被北洋政府通緝,但李大釗認為在北京還有很多工作,他堅持要留下來,後來不幸被捕,李大釗先生第一個登上絞刑台,慷慨赴義,年僅38歲。

而陳獨秀,選擇留在江津安度晚年,當年他的好朋友胡適曾邀請他去美國,他婉言謝絕,國民黨也曾邀請他去國民黨任職,他仍然拒絕。

圖|陳獨秀的好友,右起:李大釗、胡適、蔡元培

實際上,他完全可以和胡適一樣,去美國做一個利己主義者,但他沒有,就是因為他自己認為自己依然是一個共產黨員,陳獨秀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這點不容置疑。

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在貧困交加中,在江津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63歲。

當時正是抗日戰爭的最後階段,毛主席在延安得知恩師去世,十分悲痛,在幾次大會上專門提到,在《七大工作方針》的報告中,毛主席直言說:陳獨秀「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他創造了黨,有功勞!

毛主席關心陳獨秀後代

1953年2月20日,毛主席抵達安徽安慶,地委書記傅大章專門去迎接,安慶算是歷史名城,傅大章把這裡一切都給毛主席介紹了一遍。

不一會,毛主席問:「安慶到現在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傅大章雖然學識淵博,但是在毛主席面前還是不敢多說,便大概描述了一下。毛主席笑著說:「你是幹革命的,不懂歷史怎麼能行呢,這裡的名勝古迹都要好好研究。」

據說這裡有個「獨秀山」算是這裡的著名景點。

毛主席自然就想到了陳獨秀,毛主席說:「這裡是不是就是陳獨秀的故鄉。」

傅大章說:「對對,是的主席。」

毛主席點點頭,陷入了回憶中,他說:「當年我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認識陳獨秀後,還寫過好過文章給他看,他還給我修改,對我很好。」

想起來幾十年前的往事,毛主席又問:「現在陳獨秀家裡還有點什麼人?」

圖|左二為陳松年

傅大章說:「聽說還有一個老母親,有個兒子叫陳松年,在安慶的磚窯搬磚,家裡好幾個孩子,收入低,生活挺難的,好像還把北京的一個四合院賣了。」

毛主席一聽馬上問:「是不是陳獨秀在北京住的地方,還是《新青年》以前的編輯部。」

「應該是。」

毛主席嘆了口氣:「何必呢,何必買房子呢?有困難你們地方可以補助嘛!陳獨秀對革命是有貢獻的,我在北大的時候,他對我的影響也最大。」

說到這裡,毛主席似乎更加難過了,他告訴傅大章,當年陳獨秀出獄後,毛主席曾派人去做過陳獨秀的工作,讓他發表一個承認錯誤的聲明就可以回到黨內來,但是被他拒絕了。

說到這裡,毛主席說:「他的家庭,政府可以適當給與照顧,有困難就幫助解決。他的兩個孩子都是烈士,他的家庭要當成烈士家庭對待。」

這次毛主席本來是在安慶視察輕工業,但是得知陳獨秀後代的困難,毛主席十分感慨,心裡也十分難過。

毛主席走後,傅大章專門去了解了一下陳獨秀後代的生活,最後決定每個月補助陳松年家裡30元,當時30元足夠一家人生活了。

安慶的人們得知這件事後,都紛紛稱讚毛主席的和藹和親,他一直記著自己的恩師,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而陳松年,剛開始做夢都沒有想到,地方補助自己的30元是毛主席批示過的,他得知消息後熱淚盈眶,他的家裡一直掛著一個毛主席像,每天都要擦得乾乾淨淨,讓自己的孩子們不忘記毛主席的恩情。

從1953年到毛主席逝世,甚至到了1990年,這筆錢一直在每個月補助著,陳松年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說:

「這筆錢幫了我的大困難,我的4個兒子中,有3個考上了大學,要不是這每個月的30元,孩子們根本上不起學。」

對於陳松年來說,這或許已經是救命錢了,但是陳松年覺得,自己的家庭情況已經好轉了,也不用在補助了,孩子們都上了大學,也不用操心了。

晚年,陳松年給政府寫過一封信,希望這筆錢以後不要再給了,可以補助給有需要的同志。但是當地政府不敢做主,馬上上報中央。

沒有想到,有關部門不僅沒有接受陳松年的建議,反而在30元的基礎上又加了30元,也就是每個月60元的補助。


有工作人員告訴陳松年,這是毛主席批示過的,而且這也是黨和政府對陳獨秀後人的關心。

陳松年感動地說:「我受之有愧啊,我都沒有為國家做過什麼貢獻!」

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教育子女,早日走入社會,對社會做貢獻,牢記毛主席的教誨和恩情,做一個時代先鋒。

一代又一代,陳松年都是這麼教育的。

圖|陳獨秀的子女後人宗譜圖

如今,毛主席雖然已經與世長辭,但是他關心陳獨秀後人的故事在整個安慶被傳為美談,一代又一代人深受鼓舞。

這也說明,毛主席知恩圖報,不管對待革命者還是歷史,都是實事求是,凡是對國家對黨做過貢獻的,共產黨都不會忘記。

毛主席,多麼偉大啊!永遠值得後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