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備四團對外宣傳工作回憶
田映山
作者在聯絡站工作照
1988年,我被任命為成都軍區守備第2師4團對外宣傳站編輯。到任不久,站長即去西安政治學院學習,我也就事實上做起了編輯兼站長的工作。不久,我被團財務股借用。在財務股借用期間,我又被調到守備第2師聯絡站工作,到該站開展秘密工作的某掩護機構擔任會計主管兼財務負責人。1989年,成都軍區下發《調整雲南邊境地區聯絡機構》通知,守備第4團對外宣傳站建制撤銷,所屬人員及相應工作均移交併入守備第2師聯絡站。
1992年10月,根據成都軍區、雲南省軍區命令,守備第2師與蒙自軍分區合併,整編為新的蒙自軍分區,成都軍區守備第2師聯絡站改稱雲南省蒙自軍分區聯絡站。
1999年5月,我被任命為雲南省蒙自軍分區聯絡站站長,隨後任站黨支部書記,兼任聯絡站秘密工作掩護機構某公司的商行法人兼總經理、酒店董事兼總經理。
成都軍區政委楊德清(右一)到聯絡站檢查指導工作,與作者(左一)握手交談
我任職期間,報經上級批准,由時任蒙自軍分區司令員劉廷貴、政治委員王滇偉任顧問,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杜家武任編委會主任,我任主編,張天義任副主編,聯絡站黨支部其他成員為編委,編寫了雲南省蒙自軍分區聯絡站內部資料《無影硝煙》。由於對外宣傳工作是聯絡工作的特殊重要組成部分,在編纂過程中也將守備第2師4團及其前身雲南省軍區原邊防第13團對外宣傳站的工作做了認真的梳理和總結,收集到了一些圖片資料,亦有相應的文字資料。
此書編寫好後,由劉廷貴司令員、王滇偉政委作序,上報雲南省軍區,準備獲批後少量印刷,在全軍聯絡系統內交流。時任雲南省軍區司令員王繼堂批示指出,由於書中所寫的一些內容保密級別很高,不能付印對外交流,只能作為聯絡站的內部資料列入移交。
《無影硝煙》雖然沒有對外交流,但書中記載的很多內容,已經在成書之前就在軍內甚至中央高層具有較大的影響,我也因為主編此書,對守備第4團及其前身邊防第13團對外宣傳站的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
成都軍區守備第4團對外宣傳站的成立,是為了適應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的需要。對外宣傳站的工作主要有2塊。
緊急安裝廣播器材
精心調試對越廣播
第一塊,是用越語開展對越廣播宣傳。當時我國的大功率廣播共有2台,一台在中蘇邊境,一台在中越邊境。中越邊境的這台歸守備第4團對外宣傳站管轄,設置在河口縣四連山居高臨下的險要位置。廣播覆蓋對面越南的老街、谷柳、柑塘、富樓一帶縱深10餘公里的區域,有力地壓制了越軍對華廣播宣傳。所以對外宣傳站也被稱為對外廣播站。
第二塊,空飄水漂,就是利用氫氣球從空中飄送對越宣傳物資、書刊及傳單,用竹筏從水上漂送宣傳物品。尤其是通過空飄物資、書刊及傳單開展對越宣傳,影響特別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時越方有反映,說是「從中國紅河方向空飄的氣球,多次出現在河內地區上空」,「中國空飄的宣傳品及傳單擴散面寬,對我縱深地區破壞性很大。」所以對外宣傳站當時又被人們稱為四連山空飄站。
準備空飄器材
不論是對外廣播宣傳,還是空飄水漂物資、書刊及傳單,其目的都在於瓦解敵軍士氣,獲取越南邊境地區的軍心民心,有效服務於我黨我軍的工作大局。
成都軍區守備第4團的對外宣傳工作,並不是從守備第4團開始的,在此之前就卓有成效地開展著了。
守備第4團的前身是雲南省軍區邊防第13團,於1978年12月在屏邊縣成立。團隊成立初期,沒有獨立的對外宣傳站,對外聯絡及宣傳工作由團政治處群聯股兼職負責,群聯股股長熊仕榜、越語翻譯馬振華等人負責這項工作。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前夕,對外宣傳工作人員組織被越南政府驅趕回國的華僑深入我邊境一線,控訴越南當局反華排華的罪行和事實,極大地激起了邊防部隊和廣大邊民群眾對越南當局的無比仇恨,為自衛還擊作戰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進入臨戰狀態,群聯股組織翻譯人員對部隊普及10句越語戰場喊話培訓,為戰場瓦解敵軍做準備。
教學戰場越語喊話
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打響後,又配合部隊深入紮實做好越南民眾及越軍轉化工作。戰後軍事對歭時期,對外宣傳人員適時指導部隊和邊防宣傳員,對越軍實施面對面喊話宣傳,緩解越軍敵對情緒,瓦解敵軍鬥志,擴大我軍政治影響,收到了明顯效果。為逐步從越南邊境擴展至縱深,從邊民群眾伸向越黨政軍內部,我方宣傳人員還直接面對面向越南邊民贈送宣傳品。
群聯股越語翻譯馬振華是北京知青,下鄉插隊到河口,考上越語學校,分配到河口縣郵電局工作,戰前就經常與越南方面交往。對越自衛還擊作戰過後,馬翻譯利用會越語的優勢,也許還有與對面一些越南人熟悉的關係,奉命組織開展對越基層群眾和士兵的喊話對話工作,宣傳中越兩國傳統友誼和我黨我軍的對越政策,揭露黎筍當局反華排華罪行,瓦解敵軍軍心鬥志,在一定範圍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南溪河邊對越軍喊話
1980年,邊防第13團開始利用陸送、空飄、水漂宣傳品等方式,對當面越軍及越邊境群眾開展政治攻勢。團政治處群聯股幹事尹志仲兼任空飄站站長。直徑兩三米的空飄氫氣球一般在冬季隨北風往南,從四連山飄往越南境內縱深地帶。
當時任駐四連山第4營13連副指導員的王正榮,多次帶領戰士冒著危險下到南溪河、紅河岸邊,承擔水漂任務。1981年,河口四連山對越廣播開始播音,廣播工作由蒙自軍分區群聯科指導,邊防第13團群聯股具體管理,團里主要由群聯股翻譯馬振華負責。
十三連副指導員王正榮(右一)與戰士們在準備水漂器材(王正榮供稿)
十三連的戰士們在製作水漂筏子(王正榮供稿)
在岸上警衛水漂的戰士
戰士們趟進河裡漂放宣傳物品
198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胡喬木同志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來邊防第13團視察,並聽取了以我團情況(包括對越政治攻勢)為主要內容的雲南戰區情況彙報,回京向中央彙報後,中央決定開放中越邊境口岸,接收越南難民,開展對越喊話對話、廣播宣傳、空飄水漂宣傳品等政治攻勢,穩定邊境局勢。
1985年12月,雲南省軍區邊防第13團整編為成都軍區守備第2師4團,團正式成立對外宣傳站,群聯股幹事馬福啟兼任站長。對外宣傳工作取得更加明顯的成績。1986年10月10日,守備第2師以我團對越宣傳工作為主要素材錄製的《南溪河畔(對越)喊話對話紀實》和28幅對越宣傳照片,被選送北京參加對外宣傳會議,受到中央首長鄧小平、余秋里、胡啟立、習仲勛、喬石等高度評價。
1986年1月1日,守備第4團四連山對越宣傳大功率廣播站竣工開播。
1987年11月,守備第4團對越宣傳工作被雲南邊防對越宣傳領導小組評為先進單位。
作者近照
隱蔽戰線的工作非常特殊,有如無影硝煙無形劍,非常人所能知。做隱蔽戰線工作的同志,特殊時期做對外宣傳工作的同志,都是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我們將永遠記住他們為保衛邊疆、捍衛和平作出的特殊貢獻。
(圖片除署名者外,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