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1年,一支和親的隊伍在大隊護衛的護送下,浩浩蕩蕩離開了長安城,開啟了漫漫西行的道路。和親的公主是「劉解憂」,所嫁的夫君是烏孫國國王「軍須靡」。
其實在解憂公主之前,已經有一位嫁到烏孫的大漢公主,就是細君公主,可惜細君公主只去了五年,因為要遵循烏孫古老的轉婚習俗而抑鬱而終,年僅21歲。
當時漢、匈奴、烏孫三國的位置呈品字形分布,匈奴居中佔領著長城西北的廣大區域,漢和烏孫正好位於匈奴的一東一西。匈奴不僅控制著西域諸國,而且經常侵擾西漢邊境,對中原王朝的安全構成威脅。漢武帝決定聯合烏孫共擊匈奴,採取的政策就是和親。
細君公主是宗親之女,當時嫁的烏孫王是獵驕靡,但是匈奴人也不甘示弱的把自己的公主嫁給了獵驕靡。獵驕靡從小是匈奴冒頓單于收養長大,而且獵驕靡懼怕匈奴的軍事力量。就把匈奴公主封為左夫人,把細君公主封為右夫人,而烏孫是以左為尊,這表示大漢公主受到匈奴公主的壓制。
更讓細君公主不能接受的事情還在後面,年邁的獵驕靡要把細君公主轉嫁給他的孫子軍須靡,這是草原古老的婚俗習慣,而細君公主卻認為這是有違人倫綱常。細君公主上書漢武帝,請求返回故鄉,漢武帝的回復是「從其俗,欲與烏孫共滅胡。」
接到回復的細君公主傷心絕望了,不久就抑鬱而終,年僅21歲。
為了制衡匈奴,穩固自己的地位,剛剛上台的軍須靡在細君公主死後不久,與漢武帝不約而同地想到將和親這張牌繼續打下去。
這一次漢武帝千挑萬選,為軍須靡選了一位與細君公主脾氣性格截然相反的一位公主劉解憂。
初來乍到的解憂公主同樣面臨細君公主當初的境遇,同樣被封為右夫人,同樣受到匈奴公主的壓制,一樣與烏孫王軍須靡關係冷漠,一樣地思念家鄉。
不過支撐解憂公主走下去的除了她爽朗的個性,還有一個強大的信念,那就是她個人力圖通過這次和親在烏孫有所作為,藉此恢復她曾經的榮譽。
解憂公主出生皇族,祖父劉戊是一方諸侯楚王,但是由於劉戊參加了七國之亂,兵敗身亡,從此整個家族一落千丈,劉解憂一度曾淪落為長安街頭的市井庶民。
為了重振家族,解憂公主咬緊牙關忍辱負重,終於在烏孫國生活了下來。然而幾年後,烏孫卻與匈奴的關係日漸親密起來,原因就是匈奴公主為軍須靡生了一個兒子,而解憂公主始終無所出,她並沒有垂頭喪氣,而是在耐心地等待轉機。
就在這個時候,軍須靡去世了,這意味著解憂公主同樣面臨著轉婚。與曾經悲傷致死的細君公主不同,解憂公主坦然接受了這一切。
正是這次對於烏孫來說尋常不過的改嫁,卻推動了漢、匈奴、烏孫三方乃至整個西域地區翻天覆地的新局面。
解憂公主的新夫君叫翁歸靡,是軍須靡的堂弟,在烏孫歷史舞台上也是位有所作所為的政治家。翁歸靡一直仰慕中原文化,因此與解憂公主非常合得來。
於是,漢烏之間的關係走得更近了,雙方信史不絕於途,同時,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往來也日漸頻繁,絲綢之路繁榮一時。中原的絲綢成了西域上層貴族的衣料,而作為和親的陪嫁品,一批農民和工匠也跟隨公主前來,赤谷城開始有了糧食栽培。
解憂公主與翁歸靡夫婦二人相知相守,育有三男兩女,都曾在烏孫的歷史舞台上產生過重要影響!更加可貴的是她對夫君翁歸靡的幫助和影響,在烏孫本國和漢烏關係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上,翁歸靡堅決改變過去在匈奴和漢朝之間搖擺不定的態度,歸附了漢朝。
解憂公主對翁歸靡親漢的影響力,立即引起了匈奴的仇視。公元前74年,匈奴單于調遣大軍,長驅直入烏孫腹地,意欲攻城掠地,並派出特使到赤谷城揚威,要求烏孫交出解憂公主,並與漢朝斷絕一切往來,否則決不罷兵。
赤谷城是獵驕靡當年為細君公主而建的宮殿,因為漢朝公主不適應草原游牧生活。
面臨威脅,赤谷城內親匈奴的一派開始煽風點火,主張滿足匈奴單于的要求,交出解憂公主,一時間城內人心惶惶,有人主戰有人主降,翁歸靡一時也左右為難。
解憂公主臨危不亂,白天說服翁舊靡穩住局勢,夜晩又給漢朝皇帝寫信求援。在她看來,只要這封信送達漢廷,漢皇就會發兵增援,一切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然而令解憂公主沒有想到的是,此刻的漢廷已自顧不暇,漢昭帝駕崩後,權臣霍光新帝劉賀,大臣們為立誰為新君而步步驚心,哪裡顧得上去解救千里之外的烏孫國的危難?
解憂公主只有自救,她拉攏勸服了一些騎牆派的烏孫貴族,著力為戰馬加料追膘,擴充大漢近衛。經過奮力抗擊,使匈奴鐵騎始終無法進入伊犁河谷,從而穩定軍心民心。
漢宣帝即位後,解憂公主與翁歸靡再次聯名上書,力陳烏漢聯手,東西兩面夾擊匈奴的卻敵之策,不負和親聯盟。
而此時匈奴為維持其對西域的統治,也在軍事上迅速行動,他們以巴里坤草原為基地,屯田車師,進攻烏孫,試圖控制住天山以北地區,隔斷烏孫與漢朝的聯繫。
公元前71年,漢王朝在經過充分準備後,發兵十五萬騎討伐匈奴。在這場戰役中,翁歸靡親自批掛出征,漢朝使臣常恵,手持漢朝符節隨軍而行,五萬烏孫精騎千里奔襲,直搗匈奴王庭,這一仗漢烏聯軍大獲全勝,匈奴元氣大傷。
而匈奴單于並不服,是年臘月,他親自率領萬餘騎兵偷襲烏孫,卻不料偷襲得不償失,並且在歸途中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雪而再次慘遭失敗。
公元前70年末,特大雪災覆蓋了匈奴全境,匈奴百姓與牲畜凍死不計其數。於是大漠之北的一些小部落趁火打劫,同烏孫人一起夾擊匈奴,匈奴一敗塗地。
公元前60年,隨著匈奴日逐王降漢,漢朝政府設西域都護府,西域自此納入漢朝版圖。烏孫也從匈奴俘獲了四萬降卒,一躍成為了西域最強國。
公元前64年,翁歸靡上書漢廷,願立漢廷外孫,也就是解憂公主與翁歸靡所生的長子元貴靡為嗣,請求為其聘一位漢朝公主為妻,進一步密切漢、烏之間的關係。最終解憂公主的侄女劉相夫被選中,成為新一任的和親公主。
然而,就在和親隊伍浩浩蕩蕩抵達敦煌之時,翁歸靡卻突然病逝。烏孫國在西域領頭羊的地位僅僅維持了十年,就隨著翁歸靡的猝死而一同終結。
和親婚約也隨之取消,解憂公主再次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翁歸靡的弟弟,也就是匈奴公主所生的兒子泥靡,趁機擠兌了解憂公主長子元貴靡的王位,掌握了大權,還採取了親匈奴反漢朝的政策。並且要求解憂公主轉嫁給他。
面對泥靡的要求,解憂公主表面接受了他的聘禮,暗中卻策划了一出鴻門宴,準備殺掉泥靡,可惜計劃失敗,泥靡逃脫。解憂公主立即果斷殺掉泥靡親信,布置好赤谷城的防衛,靜待泥靡前來報復。
泥靡卻被嚇破了膽,不敢輕舉妄動。公元前53年,元貴靡的異母兄弟烏就屠襲殺了泥靡。漢朝立烏就屠為小昆莫,立元貴靡為大昆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