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北朝35:吊打柔然,碾壓胡夏,太武帝開始發威了

對於太武帝的再次北伐柔然,朝中百官積極性不高,意見不統一,這讓太武帝很頭疼。經過一番思想工作,大部分朝臣都轉而支持太武帝北伐,在這種情況下太武帝下令兵分五路出擊柔然:

平陽王長孫翰出黑漠;

汝陰公長孫道生出黑白兩漠之間;

東平公娥清出栗園;

宜城王奚斤、將軍安原出爾寒山;

太武帝出中路;


各部大軍到達漠南會合,留下輜重,騎兵輕裝出擊。隨身只帶了15天的乾糧,準備橫穿沙漠圍剿柔然可汗大檀。大檀大驚失色,連夜逃往大漠深處。

此後數年,北魏與柔然你來我往,逐年交戰,互有勝負。

神䴥元年(428年),大檀又派自己兒子率軍侵入邊塞,燒殺搶掠,一點都沒有改變。太武帝聞訊非常生氣,決定再次出兵打擊柔然。

神䴥二年(429年),太武帝在平城南郊檢閱軍隊,為北伐做準備。

前幾次討伐柔然戰果都不理想,每次都讓柔然主力逃走了,幾次打下來北魏人困馬乏,柔然毫髮未傷,這就尷尬了。朝中百官這次都不想打了,態度很消極,甚至連竇太后也反對出兵,唯獨崔浩堅決主張出兵打擊柔然。

經過一番激烈地論戰,崔浩成功說服了百官,堅定了太武帝出兵的意志。但竇太后還是很擔憂,她擔心太武帝北伐柔然時,南方的劉宋軍隊趁機發起進攻,北魏就將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

而且,這時候出使劉宋的使者也送回情報,報告劉宋新皇帝劉義隆準備進犯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劉義隆就是劉宋歷史上的宋文帝,他一開始先玩了一把最後通牒,派人前去北魏索要中原土地,要求北魏立即歸還,否則就要發起軍事行動。

太武帝看了劉宋的國書,哈哈大笑,對百官說:「劉義隆如此不自量力,狂妄自大,他連自身都難保,還敢來索要河南土地,可笑。」

這件事也促使太武帝加快了北伐柔然的步伐,因為他知道北魏和劉宋遲早必有一戰。必須趕在開戰前先解決這個討厭的柔然,否則一旦南北開戰,柔然肯定會在背後捅刀子搗亂。


太武帝留下太尉長孫嵩衛尉樓伏連留守平城,司徒長孫翰直奔大娥山,太武帝自己趕往黑山(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北罕山),會攻柔然王庭(今蒙古國哈爾和林西北)。

這次太武帝故技重施,再次將輜重放在漠南,自己帶領精銳騎兵越過大漠直撲柔然王庭。面對突然出現的北魏軍隊,大檀大吃一驚,帶領部分親信狼狽逃走。在追擊途中,太武帝路過了當年東漢竇憲留下的一座營壘,想起了竇憲燕然勒石的豐功偉績,心潮澎湃,更堅定了他殲滅柔然的決心。

隨後太武帝將軍隊分為三路,全面進攻,令柔然人無力抵擋。在進攻中太武帝又招降了柔然的盟友高車,高車人本來就不願意和北魏為敵,現在看到柔然一敗再敗,馬上向北魏投降。

柔然可汗大檀逃走後,柔然各部也紛紛選擇投降,前後投降北魏的柔然部眾多達三十多萬人。

捷報傳來,太武帝欣喜若狂,下令全力追擊大檀,給我抓活口。如喪家之犬的大檀為了逃命,燒掉帳篷,坐著小車帶領幾百人沿小路逃走了。

此時的大檀已經重病纏身,逃出去後不久就病死了,新即位的可汗無力和北魏對抗,遣使與太武帝議和。太武帝為了集中精力消滅北燕北涼,對抗劉宋,同意了柔然的求和請求。

此後近十年時間邊境都很安定,有利於北魏休養生息,籌備對劉宋的第二次大戰。

太武帝即位之初,形勢並不樂觀,四周強敵環伺,處於四戰之地。北有柔然、北燕,南有劉宋;西有胡夏、北涼,統一大業任重道遠。


完成統一大業是拓跋氏幾代人的夢想,太武帝心裡也念念不忘,擊敗柔然後不久,他便開始著手推進統一大業,而現在他需要一根導火索,不然這把火怎麼燒?


始光二年(425年),胡夏皇帝赫連勃勃去世,其子赫連昌即位,主少國疑,諸兄弟內訌,國中大亂。

太武帝聞訊,一拍大腿:導火索來了!

胡夏,又稱夏國、大夏、赫連夏,是十六國時期由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建立的政權,因為赫連勃勃出身匈奴族,故又稱「胡夏」。


赫連勃勃本是南匈奴單于後裔,內遷後改姓劉氏,是匈奴鐵弗部劉衛辰的第三子,先投劉淵,後歸前秦拓跋珪攻滅劉衛辰後,赫連勃勃流亡到後秦姚興那裡,等到羽翼豐滿後又宣布脫離姚興,正式建立夏國。

赫連勃勃病死後,太子赫連昌即位,諸弟不服內訌不斷,給了北魏可乘之機。

太武帝看準時機,於始光三年(426年)九月,遣老將司空奚斤率義兵將軍封禮、雍州刺史延普奔襲蒲坂(今山西永濟市),同時又派宋兵將軍周幾率洛州刺史於栗磾洛陽西進陝城(今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策應主力,正式拉開了伐夏之戰。


胡夏的勢力範圍在西北陝甘一帶,定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西北),極盛時擴張到關中,佔據長安,對關東的北魏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拔掉這顆釘子,太武帝分兵兩路進攻,為了一戰而定乾坤,太武帝本人更是御駕親征,經雲中渡黃河。

此時已經進入隆冬時節,原本渡河是個令太武帝刺手的難題,結果天氣突變,大風降溫,短短几天,黃河河面便凍住了。


「會天暴寒,數日冰結。」


真是天助我也!

喜出望外的太武帝立即命令大軍迅速渡河,兩萬魏軍踏著冰面過了黃河,兵貴神速,直撲統萬城。夏軍還沒反應過來,魏軍已經兵臨城下了。很快外城便被攻破。

此時奚斤的大軍尚未到蒲坂,胡夏守將赫連乙升聽說太武帝偷襲了統萬城,哪裡還有心思守城,連夜逃回長安去了。

鎮守長安的是赫連昌的弟弟赫連助興,他見赫連乙升如喪家之犬般逃回來,心知前線不妙。這傢伙也沒心思替皇兄守城了,前面不是說過嘛,赫連昌即位,諸弟不服,內訌不斷,憑什麼你當皇帝!我們兄弟又憑什麼為你賣命守城!

於是,赫連助興和逃回來的赫連乙升一合計,放棄長安逃往安定。這仗還沒打呢,夏軍就一潰千里了,奚斤樂得合不攏嘴,揮師西進佔領蒲坂,渡河直撲長安,一槍不放佔領了這座不設防的城市。

赫連昌聽說長安失守,急派弟弟平原公赫連定領兵兩萬反攻長安,太武帝也不甘示弱,向長安迅速增兵,並派高涼王拓跋禮前去指揮守城。同時為了減輕長安的壓力,太武帝活學活用,也玩了一把「圍魏救趙」,親率大軍渡河,目標——統萬城!

魏軍圍困統萬城多日,赫連昌病急亂投醫,派人召五弟赫連定趕緊回來救駕!赫連定安慰他說統萬城城高池深,易守難攻,鮮卑人沒那麼容易能攻破,等我拿下長安,擒了奚斤然後再回救統萬城,裡應外合,必破魏軍!

赫連昌一聽,有道理。

太武帝那邊一看赫連定不上鉤,非常惱火,原來為了速戰速決,太武帝只帶了三萬多輕騎先行渡河,後面還有六萬步兵和大批輜重糧草尚在途中,如果不能儘快拿下統萬城,一旦等赫連定奪回長安後回救統萬城,魏軍必然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既然赫連定不上鉤,那就只能從赫連昌那裡打開突破口,為了引蛇出洞,太武帝故意下令撤圍,駐軍城北向赫連昌示弱,又派出五千人到附近搜集糧草,給人一種魏軍馬上就要斷糧的感覺。

恰好此時,魏軍中有人犯了軍規,逃入城中向赫連昌投降,並告訴他一條情報,說魏軍糧食已經吃完,士卒每天挖野菜充饑,而輜重糧草遠在後方,步兵主力也沒有趕到,此時出擊萬無一失。

政治小白赫連昌聞言大喜,連想都沒想便發兵三萬出城找太武帝玩命。此時的魏軍也確實青黃不接了,也難怪司徒長孫翰會憂心忡忡進諫避其鋒芒,等步兵主力到了再說。

頭腦清醒的太武帝否決了長孫翰的建議,指出我們千里奔襲就是為了儘快殲滅敵人主力,拿下統萬城,我怕他們堅守不出,長期拖下去於我不利。現在匈奴人主動出城挑戰,如果我們避而不戰,敵奮我弱,豈是取勝之道?


赫連昌找上門來叫陣,這正中太武帝下懷,我正愁你不出來呢。他抓住機會下令全軍向北佯裝敗退,赫連昌不知是計,大步追擊,追出五六里地,突然大風平地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

太武帝趁機穩住隊伍左右包抄,決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