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江西73歲農婦掃墓,看到自己的墓碑,揭開了塵封已久的往事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革命年代,戰火紛飛,無數英雄人物歷經磨練、脫穎而出,有的成了開國元帥,有的成了一代名將。

也有的默默無聞,隱沒於人海之中,而劉法玉便是後者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在外人看來,她身形矮小、面容樸素,是一個平平無奇的農婦,但在她的背後,卻隱藏著波瀾壯闊的革命經歷和蕩氣迴腸的戰場記憶。

直到73歲那年,劉法玉的傳奇人生才得以重見天日,並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

而這一切,都得歸功於1986年一座本不應該出現的墓碑,離奇的一幕,揭開了塵封已久的往事。

那麼,劉法玉到底是何許人也?她為革命做出過哪些貢獻?她明明活著,為何會看見自己的墓碑?

祭拜亡夫,見到自己墓碑

1986年4月5日,正值清明時節,江西省興國縣萬物復甦、春意盎然,空氣中瀰漫著活潑的氣息。

這天清晨,一列從河南駛向興國縣的火車在車站緩緩停下,隨後,乘客漸次下車,其中赫然有一名顫顫巍巍的古稀老人。

只見她頭髮花白,腿腳已不方便,但仍舊精神矍鑠,在一名年輕人的攙扶下慢慢走出車站,這名老人,正是劉法玉。

此行,劉法玉的目的地是位於興國縣的烈士陵園。

土地革命時期,興國縣是著名的老區,很多紅軍將士在此犧牲,劉法玉前來拜祭的,正是她故去多年的丈夫賴來發。

烈士陵園內墓碑眾多,大量革命烈士在此安葬,劉法玉雖然腿腳不利索,但還是在家人的幫助下一列列地尋找。

終於,在一塊墓碑前,劉法玉突然駐足,臉上悲傷的神色已經溢於言表,自然,這塊墓碑下埋葬的,正是賴來發的遺體。

望著熟悉而陌生的名字,劉法玉一言不發,但淚水很快便布滿雙頰,這一刻,距離丈夫犧牲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遲來的悼念,顯得格外凝重。

突然,劉法玉將目光移向別處,原來,在賴來發墓碑旁,緊鄰著的竟是寫有自己名字的墓碑,上面還特意標註著「紅軍烈士劉法玉永垂不朽」幾個大字。

見狀,劉法玉情緒徹底失控,她的心中五味雜陳,忍不住痛哭起來。

半晌後,才轉過頭,對著家人感嘆道:「我一直以為早就被人忘記了,沒想到,國家一直記得我」。

然而,劉法玉的兒子反倒是一頭霧水,他的親生父親並非賴來發,所以對賴來發的事迹也只是有所耳聞。

更加不清楚為何母親的名字為何會出現在烈士墓碑之上,為了弄清楚真相,他立即找到當地民政局的工作人員。

聽到這個消息後,工作人員不敢怠慢,立即層層上報,終於,經過一番詳細的調查,塵封已久的往事被徐徐揭開。

而劉法玉老人的傳奇經歷,也徹底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貧苦出身,投身革命

1913年,劉法玉出生於江西省興國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劉家共育有7個兒女,劉法玉排行第六。

7歲那年,因為生活原因,父母將劉法玉送到同鄉賴家,給其長子賴來發當童養媳,從此劉法玉再也沒有回過娘家。

好在,賴家對劉法玉還算不錯,尤其是賴來發,一直對她以禮相待,在這樣的環境下,劉法玉得以茁壯成長。

1927年是一個多事之秋,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政變」徹底毀掉了大革命,共產黨員慘遭逮捕、殺害,也被迫轉移至農村,繼續進行革命。

在此期間,興國縣爆發了幾場反封建、反地主的暴動。

劉法玉雖然年僅14歲,但她從小便深受封建傳統的荼毒,對地主惡霸更是痛恨不已。

所以很快便受到革命思想的感召,並順利加入兒童團,開始鬧起了革命。

1930年,革命活動愈演愈烈,經過三年的磨練,劉法玉也逐漸成熟。

在農會中,她開始獨當一面,任婦女大隊長一職,發動了很多婦女、兒童參加暴動,每次打土豪、分田地,她都走在最前線,深受當地貧苦農民的擁護。

值得一提的是,已成為革命者的劉法玉,本可以選擇新式婚姻,結束自己和賴來發之間的封建關係,但她卻選擇與其相守,1932年還在組織的見證下完婚。

在劉法玉的言傳身教下,賴來發也開始積极參加革命,夫婦二人都堅信,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推翻萬惡的舊制度、舊社會是必由之路。

他們約定,要在革命的道路上相互扶持、攜手並進。

就在結婚那年,他們一同加入了工農紅軍。

由於劉法玉心思細膩、處變不驚,她很快被組織安排前往贛閩邊區的衛生部,負責傷員的救治工作,而賴來發則走上前線,夫妻二人,就此分別。

行軍路上,偶遇彭司令

在後方的日子裡,劉法玉行動敏捷、處事果斷,大有巾幗不讓鬚眉之意,在她的護理下,傷員總是恢復得特別快。

一次,軍隊中物資受阻,藥物緊缺,為了給戰士們療傷,劉法玉每天都冒著生命危險,前往深山採藥,這才解了燃眉之急。

她的卓越表現,上級自然看在眼裡,沒多久,劉法玉便被調往福建醫院,接過更加嚴峻的任務。

不管是戰火紛飛的前線,還是爭分奪秒的病房,劉法玉都堅守崗位,救下了一個又一個光榮負傷的將士。

1933年,劉法玉順利入黨,被調往彭德懷麾下的紅三軍團工作。

令她感到欣喜的是,丈夫賴來發也在這支部隊,夫妻團聚之日,兩人淚眼婆娑,但想到可以並肩戰鬥,劉法玉又不禁破涕為笑。

在第三次和第四次反「圍剿」戰役中,劉法玉與賴來發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賴來發跟隨戰鬥部隊,與國軍展開了激烈的火併,由於我軍奉行游擊戰戰術,經常把國軍耍得團團轉。

賴來發也趁著敵軍軍心動蕩的時候,對其進行致命一擊,多次擊傷擊斃敵人,也幫助兩次反「圍剿」取得了最終勝利。

而劉法玉的表現同樣突出,她雖然很少參加戰鬥,但不管敵軍炮火多麼猛烈,她總能攙扶著傷員前進。

在她的帶領下,諸多傷兵逃過了國軍的狂轟濫炸,可以說,她為我軍保存有生力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長征開始後,劉法玉與賴來發再次分別,賴來發在隊伍的前方,擔任排頭兵的角色,而劉法玉則繼續跟在大部隊後方,救治傷員、保障後勤。

一次,劉法玉攙著傷員前進,路上碰到了一名操著湖南口音的紅軍將領。

對方見二人行動緩慢,便笑著說道:「兩位小同志,還是要加把勁啊,千萬別掉隊咯」。

劉法玉性格直爽,立即回應道:「也不見你來搭把手」。

那名紅軍將領見狀立即下馬,趕到劉法玉的另一側,一起駕著傷員前進。

就這樣,三人邊走邊聊,劉法玉爽朗地說起了救治傷員的工作,那名軍人也耐心地聽著。

直到黃昏時分,一名小將士從隊伍後面趕了上來,一把接過了軍人手中的韁繩,「彭司令,你快上馬歇會兒,讓我來扶這位同志吧」。

至此,劉法玉才意識到,原來眼前的軍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彭德懷司令,她頓時心生敬意,革命的意志也更加堅定。

不幸喪夫,與部隊失聯

不久後,紅三軍團行至一處山谷,地形狹窄,緊挨著一條小河,誰也沒想到,此處竟是國軍部署已久的伏擊地點。

見國民黨派出了大量兵力前來圍追堵截,紅三軍團立即擺開陣型,開始與敵軍周旋。

很快,戰鬥便陷入僵持階段。

我軍佔據高地後,國軍不停上前衝擊,而我軍則堅守陣地,不給對方任何機會,擊退了國軍一波又一波的攻勢。

劉法玉處在隊伍後方,沒法衝上高地,便帶著傷員在一個岩洞里躲藏,外面的槍炮聲一直不斷,持續了整晚。

等到第二天走出岩洞,劉法玉驚訝到無法說話——舉目四望,只見地上遍布屍體,其中大部分都是國軍,但陣亡的紅軍士兵也並不少見。

為了取得勝利,大量戰士不顧敵機轟炸,堅持外出作戰,從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見狀,劉法玉心情沉重,她一邊招呼班裡其他的女同志,一邊查看死傷人員的狀況。

就在她細心照料一位重傷戰士時,噩耗卻如晴天霹靂般傳來,一名女戰友倉皇地跑過來,牙齒打顫著說道:「賴……賴戰士犧牲了」。

此刻,劉法玉的心情已經墜入谷底,臉上的神情也開始凍結,不過,她仍舊堅持為傷員完成了救治,隨後才循著戰友手指的方向,找到了丈夫的遺體。

劉法玉獃獃地站在遺體旁,先是低聲啜泣,緊接著放聲哀嚎,情急時甚至暈厥過去。

年輕的夫婦就此天人永別,在場的將士們,無不為之落淚。

太陽照常升起,革命仍需努力,動蕩的戰爭年代,沒有駐足停留的時間。

劉法玉只能在戰鬥的間隙里,慢慢從痛苦中走出,而她的工作表現,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1935年3月,她在貴州遭遇敵軍偷襲,為了突圍,她所在的部隊連續行軍幾天幾夜。

劉法玉的能力有口皆碑,紅十三團團長彭雪楓也注意到她,特意將其調往自己的部隊,還將前往武漢取葯的重任託付於她。

從貴州到武漢,路途兇險,敵軍密布,即便是一支老練的游擊隊也未必可以順利往返。

但劉法玉還是毅然接過重任,堅定地踏上了征程。

一路上,她巧妙偽裝,騙過了大量敵軍,終於抵達武漢,卻沒承想在醫院取葯時不慎暴露,慘遭國民黨逮捕。

被關押的幾個月內,不管敵人如何威逼利誘,劉法玉始終一言不發,見她不肯泄露機密,國軍便決定將其處決。

好在,運往郊區行刑途中,我軍游擊隊及時趕到,劉法玉順利逃脫,但卻滾下了山崖,沒能和游擊隊會合,從此再無蹤影。

多年後人們才知道,劉法玉一直在尋找紅軍的下落。

可抗日戰者和解放戰爭相繼爆發,國內戰火瀰漫,劉法玉從武漢到河南,始終沒能找到紅軍隊伍。

無奈之下,她只好在一個偏僻的鄉村停下腳步,等待紅軍的到來。

這一等,便是14年,直到1949年我軍解放河南全境,劉法玉才等來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天。

只可惜,她當時已經嫁於當地一名木匠,且身懷六甲,所以沒有向解放軍表明身份,而是選擇隱姓埋名,默默度過了此後的數十載。

1986年,劉法玉已是73歲高齡的老人,當她在電視中看到革命年代的記錄時,不禁淚流滿面,並要求兒子帶自己前往興國縣家鄉祭拜。

於是便出現了我們開頭提到的那一幕,在興國縣烈士陵園內,劉法玉不僅找到了丈夫的墓葬,也看見了刻有自己名字的墓碑。

直到那一刻她徹底明白,國家始終沒有忘記她,在她失蹤後,組織上便將她納入烈士名冊,這才導致了這一「烏龍事件」的發生。

劉法玉的經歷一經報道,很快便引起了軒然大波,有關部門積極行動,為劉法玉改善了晚年的生活,國家的關懷彰顯無遺。

此外,很多人慕名前來探望,其中還包括劉法玉當年的戰友們,她們千里迢迢,從北京遠道而來,前往劉法玉家中。

望著昔日的老戰友們,劉法玉再度喜極而泣,數十年前的戎馬生涯歷歷在目,彷彿就發生在昨天一般。

結語

劉法玉的晚年,過得幸福而安詳,她的大兒子在興國縣政府工作,而其他的孩子也都在各大單位、工廠,默默地為國家貢獻著。

劉法玉雖然享受著悠閑的退休生活,但心中同樣牽掛著國家,每次談到政府給予的補貼。

她總是不好意思地說道:「那麼戰友為革命犧牲了,我能活下來已經很幸運,拿國家的補助,真的受之有愧」。

正因如此,她對家人的要求更加嚴格,在她的教導下,70多人的大家族,始終各司其職,為人民服務,從無一句怨言。

這位歷經淬鍊的革命老兵,值得無尚的榮譽與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