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曹操的能力,只東漢末年的著名人物評論家許劭的一句話,就概括全了。許劭評論曹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如果對人的能力評價,這評語可不算低。無論在治世還是在亂世都能有聲名、有作為之人,可以說,都會是個有能力、有謀略、有見識的非常人物。——這用在曹操身上是很恰當的。
相信曹操如果處於治平之世,憑他那機智、狡詐,成就一番事業,也絕非難事!
然而,正因為是處於亂世,讓他的智略得以施展,雄霸野心顯露無遺,想篡奪劉氏江山,又顧忌世人指點,那操縱漢獻帝於股掌之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所以,從政治角度評價曹操,當然是漢朝的奸臣了。所以,劉備、孫權、諸葛亮等以及多數後人,從這個角度評價曹操,自然是個大奸賊了。
但是,若從軍事、治國等個人能力方面評價,那又會讓他的對手不得不承認,他能力的突出。
那我們就來看看劉備、孫權、諸葛亮都是怎麼評價曹操的。
先說孫權對他的評價吧。在曹操兒子曹丕去世,孫子曹睿繼位後,孫權曾和諸葛瑾說到曹操:操之所行,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說曹操做事,除了殺伐和離間對手至親關係方面做得過分之外,駕御眾將,自古少有。
我們都知道,韓信曾評價漢高祖劉邦善於「將將」。孫權說曹操關於「卸將」,並且自古少有,可以說明,他對曹操的領導、統帥能力是很佩服的,甚至有和劉邦相比的意思。
再說諸葛亮對他的評價。在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中,他提到: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可見,諸葛亮對曹操的軍事能力評價也很高了,說他彷彿像孫武吳起。並且智謀用計,高於常人。拿自己和曹操比,自稱「才弱」。
——可見,諸葛亮對曹操的能力也是很佩服的。
那劉備又是怎麼評價曹操的呢?劉備的評價也見於諸葛亮的這篇《後出師表》中。
緊接上《後出師表》上句,諸葛亮又說道: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可見,劉備也曾稱讚曹操為「能」。但是,曹操在政治、軍事行動中仍然遭到多次失敗,何況才能「駑下」的自己呢?
這裡,雖然有諸葛丞相自謙的成分,但是,作為當朝丞相,在給後主的正式奏書中,能如此稱自己、論曹操,那還是非常客觀的了。只能說明,曹操的能力的確是很強大的。
以曹操的強大對手,給予他如此高的評價,說明曹操作為當世奸雄當之無愧!能讓對手佩服的人,也絕對不是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