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四川老農正種地,有人喊他:金日成托鄧小平找你呢

1980年,朝鮮領導人金日成來中國訪問,期間提到了一個讓他念念不忘的人——柴雲振

他真摯地對鄧小平說,「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希望能夠知道他的消息。」

鄧小平聽了他的請求,滿口答應,「我們一定不負所托。」

那麼,金日成提到的柴雲振到底何許人也,為何讓他如此重視呢?

01 戰神去哪了

在朝鮮戰場上,有個人在朝鮮軍隊中赫赫有名。

為了表達對他的紀念,朝鮮方製作了畫像,掛在博物館最中央。

甚至為了表達崇敬之情,朝鮮還將柴雲振的事迹編入了課本當中,讓每一位學生去學習。

這個人就是中國志願軍戰士柴雲振。

同樣,他的故事更是在志願軍中流傳。

1951年,孫占元剛抵達朝鮮戰場,他那時聽得最多的就是柴雲振的故事。

每次聽完,他都有了必勝的決心。

1952年10月8日,在一次戰役中,孫占元在犧牲之前拉響了捆在一起的6個手榴彈,和7名敵人同歸於盡。

和孫占元一樣,在後面的朝鮮戰場上,很多戰士都在柴雲振的故事中汲取了精神能量。

可在戰爭結束後,中朝雙方都未發現他的蹤跡。

人們不禁問,他到底去了哪裡?

在收到金日成的請求後,中方一直在努力尋找他的消息。

從山東到江西,搜尋的人一無所獲。

1983年,當時的編寫組要寫柴雲振的事迹。

可編寫組的人一查資料,柴雲振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身世經歷通通沒有。

尋訪人先後到湖北、河南、河北以及陝西,拜訪了特級英雄孫占元的家鄉,拜訪了戰鬥英雄牛保才的家鄉,在石家莊烈士陵園拜謁了每一塊墓碑。

山西省民政廳,尋訪者找到了3本比磚頭厚的烈士名錄。

但是查閱了以上所有的地方和資料後,柴雲振這個名字依然沒有出現。

尋訪工作到此陷入了僵局。

可尋訪者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收到了一封來信,讓事情有了轉機。

02 峰迴路轉

在陷入困境的時候,尋訪者收到了在抗美援朝中任文書的付光楚的來信。

信中說,「柴雲振同志原來在警衛連,因為前線吃緊,他被補編進入了八連。他有一個戰友叫孫洪發,肯定了解情況,現轉業在陽泉市。」

看到這一消息,尋訪者大喜過望,連夜兼程趕赴陽泉市。

在陽泉市,尋訪者找到了孫洪發。

他回憶到,「柴雲振的右手食指在搏鬥中受了傷。他除了想打敵人,平時很少聊自己的私事。」

除了身體特徵,孫紅髮還描述了柴雲振在生活中的一些習慣。

接著尋訪者讓其再回憶回憶其家鄉在哪裡,他說,「根據我的回憶,他應該是四川人。」

趕回部隊後,尋訪者將尋訪的內容上報給了領導。

在領導的同意後,在《四川日報》發布了尋人啟事。

1984年,柴兵榮在休息的時候看到一份報紙。

看完後,他越來越激動,「這說的不就是我老漢兒么?」

原來報紙上描述的尋人啟事說,「他是朴達峰戰役中的英雄,右手食指有重傷,名字叫柴雲振。」

這些描述和柴兵榮的父親極為相似,他興沖沖地跑到地里,對正在種地的柴雲振喊道,「老漢兒,金日成托鄧小平找你呢。」

出乎柴兵榮的意料,了解了報紙的內容後,柴雲振的反應十分冷淡。

在內心裡,他認為自己能夠活下來已經是幸運。

遠離戰場33年,他已經習慣了樸實的田間生活,不願意再起想起往事。

而唯一能夠看到軍人痕迹的是他直爽的脾氣,這也沒少讓他在生活中吃虧。

那麼,柴雲振後來又是怎麼和部隊見面的呢?

03 讓人淚流的見面

事情過了很久,柴兵榮和家裡人一直在勸說柴雲振和軍隊的人見面。

在知道部隊的消息後,雖然柴雲振表面上不動聲色,可內心還是有波瀾的。

兒子柴兵榮卻明白老漢兒是想找到部隊的,那裡是他一生的摯愛。

於是他一直在和父親溝通,終於說動了柴雲振。

可有一件事讓全家犯難了。

原來是路費問題,從四川到部隊所在地武漢,來回車費需要一百塊錢。

這對當時的柴家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

思索了幾天後,柴家將僅有的母豬賣掉,才湊夠了路費。

而尋訪者這邊仍然在苦苦尋找。

到了9月23日,尋訪組的人接到了值班室的通知,「柴雲振到了。」

在值班室,尋訪組的人第一次見到老人。

工作人員仔細觀察,柴雲振右手食指少了一小截。

而後在大家的詢問下,柴雲振撥開了頭髮,露出了頭上的傷疤。

這些傷疤多達24處,現場的人都非常震撼。

而後老人說,「其實我的本名叫柴榮政,並不是柴雲振。」

聽到他的話,尋訪者的人有一些糊塗,而柴雲振老人也沒有說清楚來龍去脈。

因為當年頭部受過重傷,老人的記憶力不太好,心裡只記得首長秦基偉等幾個人的名字。

為了弄清楚真相,軍隊讓柴雲振的戰友孫紅髮來一趟。

非常巧合的是,孫紅髮在啟程之後,當年柴雲振所在部隊的文書董貴臣來軍隊辦事。

3位老人臉上滿是歲月的滄桑,頭髮也都花白。

剛一見面,他們便緊緊擁抱在一起,留下了喜悅的淚水。

之後,董貴臣講了柴雲振名字的來歷。

原來柴雲振本名交柴雲正,文化教員將他的名字改成了柴雲政。

朴達峰戰役之前,警衛連要移交名單時。

因為戰場的形勢非常緊張,移交名單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

而在抄寫的時候,付光楚根據董貴臣的聲音去記錄。

董貴臣是山東人,山東話的政和振的音非常相似。

結果付光楚將政聽成了振,一字之差,兩頭都釀就了誤會。

部隊這邊按照柴雲振去找人,自然找不到。

而柴雲振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已經更改。

真相大白之後,軍營里喜氣洋洋。

而在心情平復下來之後,柴雲振和大家講述了他失蹤之前令人驚心動魄的故事。

04 危難時刻

1951年4月到5月,中國志願軍在第五次戰役中贏得先機,戰役後半段,志願軍逐漸回撤。

這時,聯合國軍實施了反擊戰略,一共13個師在朴達峰附近妄圖狙擊志願軍。

一旦敵人的戰略得逞,大規模機械化部隊就將源源不斷出現在我軍面前。

可以說,這是一場決定整個局勢的戰鬥,沒有人能夠退縮。

5月22日,柴雲振所在的一三四團接到了命令,「必須嚴守朴達峰十天,不能讓敵人過峰一步。」

朴達峰長度僅僅一公里,為了快速獲得勝利,聯合國家在5天內使用了大炮和坦克轟炸,山峰幾乎被夷為平地,抬眼望去,整個山上都是彈片。

我軍在裝備簡陋的情況下,任憑敵人轟炸,楞是沒讓敵人過峰一步。

眼看著毫無所獲,聯合國家使用了殺手鐧——黑人團。

所謂的黑人團是這支軍隊里的衝鋒軍,每一個人都有豐富的作戰經驗。

而在黑人團進攻之前,我軍的形勢其實非常危險,經過五天的激戰,一三四團第三營七連和九連總共剩下47人,只能混編為一連,繼續奮鬥在前線。

在黑人團凌晨發起幾波進攻之後,混編的這個連隊只剩下27人,形勢岌岌可危。

05 勇不可擋

柴雲振本來在警衛營,可前線人員損失慘重,師長下令讓警衛營上前線。

在警衛營的戰士出發之前,師長眼眶都紅了,「同志們,朴達峰是我們最後一道防線,我們只能勝,不能敗,希望你們能夠撐住,想想背後的祖國。」

師長說完,警衛營的戰士們也紅了眼睛,他們發誓要堅守到最後。

到了朴達峰,柴雲振和9名警衛營戰士進入前線,補編進了八連七班。

一天之內,柴雲振和戰友們戰鬥了三次,體力已經耗盡。

炊事員送飯的時候身上中了炸彈,飯菜灑了一地,他顧不得身上的傷,緊緊拿起手中的飯菜就跑。

柴雲振看到飯菜,一把塞進嘴裡,飯菜的泥巴都來不及挑。

正吃著,營長武尚志喊,「七班所有人去打陣地,必須拿下山頭!」

柴雲振看了看他不由得苦笑,此時的七班就剩他一根獨苗,哪裡還能打陣地。

武尚志看了看,讓旁邊的兩個通訊員也進入一線。

通訊員的工作是負責溝通,平時幾乎沒有實戰訓練,可那個時候,不能上也得上。

6月5日凌晨,兩個通訊員不幸犧牲,柴雲振負責的區域又只剩下他一個人。

他看了看遠方,已經和上級失去了聯繫。

他當時想,只要我不倒下,就要戰鬥到最後一刻。

中午時分,他看到四個黑人,開槍擊斃了其中的三個,和剩下那個搏鬥了在一起。

在搏鬥中,他的右手指被黑人咬斷,肉筋暴露了出來。

可他絲毫不顧身體上的痛感,繼續向黑人沖了過去。

黑人看到他的勇猛,拿著一塊石頭使勁砸向柴雲振。

無論怎麼砸,柴雲振都毫不退讓。

慢慢的,黑人害怕了,抽身就往上下跑。

柴雲振奮力拿起手槍,勾動扳機,卻毫無動靜。

他才想起來,右手食指已經斷了。

而後換到左手開槍,將其擊斃。

他在這次戰鬥後身受重傷,被送到了野戰醫院。

傷愈之後,柴雲振和部隊失去了聯繫,這才有了前文苦苦尋覓的故事。

而在和部隊相認之後,柴雲振依然選擇回家種地。

從回到家鄉到2018年去世,他從不主動提及自己的功績,而是默默奉獻。

回家的幾十年里,柴雲振家裡一直住的還是破爛的老屋子。

他的愛人劉傳瓊結婚後的30年里,就穿過兩件棉衣。

無論條件多麼辛苦,他也從未向上級提過要求,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色。

2021年6月29日,國家授予柴雲振「七一勳章」。

今天,家鄉岳池縣以及其它縣市都在學習柴雲振精神。

雖然他的英雄事迹已經過去了70年,但是其中蘊含的革命精神時刻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資料:

1.中國青年報:《柴雲振:隱功埋名的戰鬥英雄》

2.人民網:《柴雲振:隱功埋名的戰鬥英雄(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勳章」獲得者)》


文|一葉知秋

編輯|兔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