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中國版圖的基礎,清朝為何能夠徹底征服游牧民族?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在大漠地區建立有效統治的中原王朝也就是遼、元、清三代,遼元本身就是游牧民族政權,統治大漠是自然而然的。而清朝是農耕民族建立的國家,為什麼能夠統一蒙古各部,並持續管理到清朝末年呢?

一,當游牧民族遇到了小冰期

清朝征服蒙古,可謂天意。什麼是天意,天意就是時代之必然。

在明清時期,中國進入了近一萬年以來最冷的「小冰期」。寒冷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不利於農耕王朝的繁榮。同時,寒冷也導致北方的草原退化,沙漠化持續推進,游牧民族的生產更是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一旦氣候變冷,游牧民族就會大規模南遷、西遷,以尋找更溫暖的生存之地。

例如明朝時期,因為太過於寒冷,蒙古各部紛紛拋棄了成吉思汗發家的漠北,轉而湧入到了相對溫暖的河套平原隨後,河套地區成為了整個蒙古的重心,達延汗、俺答汗、林丹汗都在這一塊地區崛起。除此,還有朵顏三部也放棄了鄂爾多斯草原,選擇南遷到西遼河一帶。而衛拉特蒙古則選擇西遷到亞洲內部降雨量最豐富的伊犁河一帶。

在蒙古南遷的壓力下,明朝放棄了河套平原,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修建了萬里長城,但是依然難以阻止蒙古部落的繼續南下。蒙古族南遷,造成了兩大後果,一是重心南移,二是後方空虛。重心南移到漠南,只要中原王朝在漠南站穩腳,那就能夠威懾蒙古。不過明朝早已病入膏肓,只能用金錢換取和平。

明長城示意圖

機會留給了清朝。女真這個民族,兼具農耕、游牧、漁獵三種民族特徵,他們對蒙古族的習俗了如指掌,因而征服蒙古是上天給女真人提供的機會。1635年,皇太極八旗一路西進,不僅佔據了漠南蒙古,還將蒙古帝國玉璽收入囊中。此後,皇太極就加封蒙古大汗,喀爾喀、和碩特蒙古和衛拉特都宣告臣服清朝,清朝擁有了號令蒙古的特權。

明清時期,不僅中國變冷,世界也變冷了,這是大環境。於是,俄羅斯在東歐不斷征服金帳汗國分裂下的諸國,並向西伯利亞挺進。後來的美國則不斷向印第安部落發動進攻,製造了大屠殺。看來,游牧民族走向衰落真是上天安排了。

亞歐大陸的游牧民族紛紛南遷,導致整個北方一片空虛。俄羅斯帝國則趁機向西伯利亞挺進,切斷了所有游牧民族的退路。蒙古部落陷入了一種前有清朝,後有俄國的局面,他們沒有實力同時對付兩大帝國,只能投靠一方來對付另外一方。由於人種、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蒙古各部都比較願意選擇投向清朝,這就是喀爾喀蒙古能夠納入清朝版圖的重要因素。

清准戰爭

游牧民族的騎兵也正在失去了過去的優勢。首先,清朝的騎兵就裝備精良、機動性高、組織嚴密,加上清朝正處於上升階段,內部統一,使得蒙古各部失去了招架之力。與此同時,熱兵器不斷進化,火炮火槍火藥不斷投入戰場,逐漸讓騎兵的衝擊失去了威力。皇太極西征林丹汗還沒有用上火炮,但是從康熙親征噶爾丹開始,清朝已經開始大規模將大炮運到了草原,戰爭的技巧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二,蒙古人征服了西藏,但是黃教卻征服了蒙古

氣候乾冷也加速了蒙古族的西遷。從明朝開始,衛拉特各部就不斷西遷,最終到達了亞洲內部降雨量最豐富的伊犁河谷,直到清朝前期建立了強大的準噶爾汗國。而衛拉特聯盟的中的土爾扈特人進一步西遷到了溫暖的裏海沿岸,和碩特部則南遷到了青海,進而征服了整個青藏高原

我們也可以從氣候上分析為什麼蒙古族可以征服青藏高原。在唐朝時期,氣候溫暖,青藏高原上的大片凍土解凍,大量適合農耕、游牧的地區出現,於是青藏高原的人口達到了歷史的頂峰。當時的吐蕃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崛起。到了宋朝之後,氣候乾冷,青藏高原的生態隨之惡化,經濟衰退,人口大量減少。於是,蒙古的騎兵就兩次橫跨河西走廊,征服了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

吐蕃各族,他們的武力衰退,但是宗教卻興起了。在元朝建立後,西藏的八思巴就被忽必烈封為了國師,成為了全國的宗教領袖,而藏傳佛教也逐漸成為了蒙古族的信仰。1573年,俺答汗征服了青海、康區,並要求西藏的格魯派首領達賴喇嘛到青海會盟,此後,俺答汗宣布皈依喇嘛教。

西藏的達賴成為了蒙古人的精神寄託,就算是西遷到了東歐的土爾扈特人也會經常派人赴藏熬茶。清朝就是看準了這一點,於是一定要出兵西藏。早在1642年,五世達賴就派遣使者到達盛京瀋陽,接受清朝的冊封。在康熙和雍正年間,清朝和準噶爾在青藏高原反覆爭奪。他們不需要這塊不毛之地來提供賦稅,但是卻需要這裡的黃教聖城來號令天下。

最終,清朝得到了西藏,並在西藏駐紮軍隊,設置了駐藏大臣。到了雍正期間,又制定了達賴轉世的一些制度;到乾隆年間,在西藏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通過這一系列的政策,清朝基本控制了藏傳佛教。

在17世紀,喀爾喀蒙古也出現了自己的宗教領袖,也就是「哲布尊丹巴」。1691年,康熙將漠北納入版圖,並且規定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統的傳承需受到清朝皇帝的冊封。到乾隆年間,又規定蒙古的活佛轉世靈童必須在西藏尋找,也就牢牢地將蒙古的宗教權控制了。

信仰藏傳佛教的蒙古人會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寺廟的建設,建設了金碧輝煌的寺廟,蒙古人還捨得離開嗎?於是蒙古族的游牧範圍就縮小了,他們不再四處飄蕩,而是寺廟周圍活動,寺廟成為了蒙古人的精神寄託。

蒙古的寺廟

既然不能到遠方游牧,那麼牛羊就不能吃上最好的草,那麼草原的經濟就會受到影響,人口自然也會下降。但是蒙古人也樂於此,因為清朝會給他們帶來大批的生活物資,他們只要在寺廟周邊安樂天命,自然就能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三,禁止遷徙,游牧民族再也無法滾雪球了

游牧民族最南的對付的一點,正是他們的流動特徵。游牧民族擁有靈活迅速的騎兵,一旦中原的大軍進入草原討伐,他們就可以避開鋒芒,等中原大軍糧草不濟的時候進攻,甚至直接攻擊後勤部隊。一旦他們的主力被消滅,他們就選擇臣服。而中原王朝無法在草原駐紮軍隊,因而也只能接受這種名義上的臣服,隨後便匆匆撤退。

歷史上的漢朝匈奴打了兩百年,始終沒有能夠佔據大漠。唐朝和北方的突厥對峙了100多年,也只讓突厥在名義上臣服了30年。後來金國軍事力量如此之強,也無法實現駐兵漠北,只等坐視蒙古部落的崛起。而明朝和蒙古打了200年的戰爭,始終未能解決蒙古問題。

因此,中原王朝對付北方游牧民族,更多是選擇修建長城。這是一種消極的防守策略,似乎也是無賴之舉。畢竟遠征大漠的消耗和風險都很大,很可能連別人的主力部隊都找不到,甚至弄個全軍覆沒。例如朱棣多次北伐蒙古,結果有一次10萬大軍全軍覆滅,其他幾次親征也未能找到蒙古主力,最終只能選擇將帝國防禦線南撤。

而女真人對游牧民族的這些特徵了如指掌,他們就想出了一套嚴密的制度來限制游牧民族的機動性,那就是盟旗制度。1635年,皇太極首次在漠南蒙古全面推行這種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王朝首次對游牧地區進行行之有效的行政管轄,而不是停留在冊封局面。此後,清朝在喀爾喀、青海和碩特和衛拉特蒙古地區都推行了盟旗制度。

盟旗制度延續至今,影響深遠

盟旗制度確立後,蒙古各部之間的界線就劃分好了,蒙古各部的活動範圍不能超過其自身的地域。盟旗制度使得蒙古族的游牧範圍大大縮小,既然不能超過範圍游牧,那麼部落之間的兼并就無法出現,沒有了部落兼并,那就無法建立一個橫跨大漠的游牧帝國。

當然,為了防微杜漸,避免蒙古部落相互兼并,清朝皇帝就以大汗的身份召集會盟,解決各部落的矛盾。通過會盟,蒙古各部就會相安無事,同時還會增強大家對清朝的認同感。因此,清朝沒有選擇修建長城來抵禦蒙古南下,而是將蒙古納入到帝國的行政體系之中,使得大家沒有了對峙的感覺。所謂「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清代蒙古族

當然,清朝也會在蒙古駐紮軍隊,以防止蒙古部落的兼并,以及外敵的入侵。中國歷史上,蒙古在蒙古高原駐紮軍隊的,除了蒙古族自身建立的元朝之外,那就只有遼國和清朝了。而唐朝雖然有安北都護府,但是該都護府就是一個空殼機關。其都護府就是回紇部落,回紇的首領擔任都護。後來,回紇崛起於大漠,藉助唐朝的封號統一各部,最終成為了唐朝的大敵。

為了實現軍隊長期在漠北駐紮,清朝在漠北地區開闢了土地,進行屯田。你沒聽錯,清朝的確在漠北進行了屯田,而且還在最北的科布多一帶屯田了,這在中國歷史上堪稱是奇蹟。清朝也處於「小冰期」,能夠屯田漠北,實屬不易。

清代西北的屯田軍人

除此之外,清朝還採取了聯姻、冊封等手段籠絡蒙古貴族,實現滿蒙漢一體,這些政策大家都比較熟悉,這裡就不再一一介紹了。清朝能夠徹底解決游牧民族問題,除了天時地利之外,更多的還是依靠於清朝的一系列制度。著名的學者葛劍雄曾認為,建了一個游牧和農耕二元合一的王朝,漢族無法完成,只能由北方少數民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