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尋根問祖,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家譜起源於殷商,宋代進入民間,明清以後,修家譜漸漸成為風尚。家譜,延續著家族血脈,更傳承著倫理規範、家風家訓。為了傳承家族文化,增強家族凝聚力,名家望族甚至條件一般的家族都會修家譜。按民間風俗,家譜一般為「10年一小續,30年一大修」。
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如今,也許只有在一些鄉村,還保留著修家譜這一文化習俗。商水縣魏集鎮夏寨村就保留了這樣的文化習俗。夏寨村的村民認為修家譜是件大事,如果修譜的人沒有一定的文化、人望,是很難完成的。在村民們的建議下,2016年春天,夏廣耀開始了他的修譜之路……
一千多個日夜只為一件事
夏廣耀,夏寨村村民,曾任魏集鎮教育工會主席、固牆鎮重點中學校長、魏集一中副校長,曾被評為「周口市模範教師」「周口市德育先進工作者」。2002年退休後,回老家夏寨村居住。
從2016年春到2021年秋,他用5年時間完成了夏寨村家譜修編。編修家譜急不得、敷衍不得,更不可亂編造內容,必須要有細心和持之以恆的耐心,這也是為了在工作完成後,對祖先和後輩無愧於心。
為了使家譜更完整準確,除了參考舊的家譜、查找地方縣誌資料,他還給在外工作的夏姓村民打電話,問詢基本信息,據統計,5年間他打了2000多次電話,每次通話10分鐘至1小時不等。在他的不大的書桌上放著成摞成摞的編修手稿,書桌的上方掛著他費了很大力氣才繪成的夏寨村地圖。
八萬多字美善家風代代傳
據夏廣耀介紹,這次修續家譜,秉承前人編寫要點,為夏氏族人便於尋根問祖,不至各門脈系紊亂、輩分難辨、親疏不識。通過熟識族譜,增強夏氏族人的凝聚力,或農耕或經商或做工或從文或從武或官或民都要各守本分、公正做人、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盡忠職守為祖先爭光,為後世當楷模。新編修的夏寨村家譜共分為17個部分,8萬多字,80多張圖。編修好後,夏廣耀還為夏氏家譜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夏氏春秋」。
夏寨村
他還拿出來5個月的退休金,找人排版、印刷,由於資金有限,印了180份,截至目前,他已經給全國各地的夏氏名人寄出去了40多份。「人不能忘本,只有銘記祖輩的教誨,自力更生、立志成才,方能不愧對祖先。」夏廣耀說,有些姓夏的族人定居外地了,他要把這份「挂念」給寄出去,讓他們想家的時候看一看,讓他們給那些沒有回過夏寨的後輩看一看,把夏氏家譜傳下去。
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收藏】【 評論】【分享】 哦
關注→【族譜網全媒體號】←,查看更多姓氏|族譜|宗祠|傳統文化文章,
尋根查譜,公眾號或百度搜索【族譜網】,認準我們的頭像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