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見到兩頭牛打架,下令曹植作詩卻不能出現牛字,結果流傳千古

陳思文才富艷,足以自通後葉,然不能克讓遠防,終致攜隙。——陳壽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雖然天下大亂,但當時也是文學興盛能人輩出,比如歷史上知名的建安七子就是魏晉之時的代表,而曹操一家也出現了許多有才之士。



曹操、曹丕曹植被後人譽為「三曹」,他們的文學作品大多渴望建功立業,也有一些慷慨悲涼之作,被稱之為「建安風骨」,很多大作都傳於後世。

不過,相比於曹操、曹丕的詩詞,曹植的作品更具有趣味性,他不僅抒發了個人的情況,更講述了一段段歷史故事。有一次曹丕看到兩頭牛打架,就讓曹植在百步之內作一首詩詞,而且詩詞雖然是在寫牛卻不能有牛字。

靠著超強的才華,曹植百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結果卻流傳千古。那麼,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曹植、曹丕之爭

根據歷史的記載,曹操前前後後有25個孩子,其中有繼承資格的大致有以下四位:曹昂曹沖、曹丕、曹植。



曹昂是曹操的長子,為正室劉夫人所生,他很好地繼承了其父曹操征戰沙場的基因。可惜的是,公元197年曹昂隨著曹操出征張綉,結果因為父親好色霸佔了張繡的嬸子,引得西涼大軍反叛。

混亂中曹昂將馬給曹操騎走,自己則留在宛城斷後,以至於身死道消。曹丕是曹操的第二個孩子,按道理來說大哥死後,作為排行老二的他最有資格繼承世子之位。

可是,曹丕的四弟曹沖卻更加亮眼,他是環夫人所生。曹沖稱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曉,五六歲時他的智力已經「有若成人」,有時候犯了錯誤還能夠找到辦法補救。

史書記載「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總的來說,曹沖能夠滿足曹操對繼承人的所有幻想。很可惜,在13歲那年曹沖患病夭折,為後來曹丕、曹植之爭埋下了伏筆。



曹操曾對兒子曹丕說:「沖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的大幸......」,曹丕多年後也對被人說:「若是曹沖在,世子之位將不是他的」,曹昂、曹沖的先後去世,同母兄弟開始了立嗣之爭。

當時,曹魏的朝堂上形成了兩個集團,一個是以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群等人為首的曹丕集團,還有一個就是以丁儀丁廙楊修孔桂為首的曹植集團。

從諸多的歷史史料來看,立嗣之爭中曹植一度佔領先機,比如靠著楊修的智謀曹植總能先一步體會到曹操的意思,曹丕則顯得是那麼愚笨不堪。

然而,也正是因為曹植的表現過於亮眼,再加上他平時又是一副浪蕩子的形象,使得曹操非常不高興。其實,從楊修之死也能夠看出來,曹操對曹植集團並不滿意。



反觀曹丕一方,在司馬懿的幫助下一直隱藏野心,給曹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最終在立嗣之爭中曹丕集團獲得了勝利,曹操去世後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是為魏文帝

欲殺曹植,逼迫其作七步詩

古人云:「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曹丕與曹植爭鬥多少年他就隱忍了多少年,如今自己當了皇帝自然不願意放過他,一場場危機向曹植席捲而來。

歷史上曹丕迫害曹植最有名的一件事情莫過於《七步詩》,那是在公元220年的十月份,一直無法釋懷的曹丕向弟弟發難,將曹植抓來先是審問一番,隨後要求他在七步之內寫一首詩,否則就處死他。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他也沒有做任何的開拓,而是在極度悲憤之中走了七步,正當刀斧手想要殺了他時,一首詩詞從曹植口中念了出來: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的意思就是,豆子和豆萁本是在同一個母體上生長,為何最後卻自相殘殺呢,藉此來表示曹丕害自己的事情。

關於這件事《世說新語·文學》也有相關的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

《七步詩》在歷史上很有名,可是很多人卻不知曉曹丕為何要選擇「七步」,而不是「十步」、「二十步」,其實在這之前發生過同樣一件事情。

用牛作詩卻不能有牛

古代有一本書籍叫做《太平廣記》,書籍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情,話說曹植剛繼承父親的事業後,曾在一次出遊途中看到兩隻牛在打架,好奇之餘便駐足觀看。



經過一番角逐,兩頭牛其中的有一頭落敗後墜井而亡,剛巧不巧當時弟弟曹植就跟隨在自娛身邊,思及此曹丕便讓弟弟即興發揮做一首相關的詩。

除此之外,他還提出了一些要求,詩詞雖然是寫牛打架,但是詩中卻不能有「牛」、「死」、「二牛相爭」等字眼,而且要在一百步之內做出來,否則就要被殺頭。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曹植從馬上跳了下來,思索了一番後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士頭,結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這首詩詞的大致意思就是兩個牛本來是一路同行的好兄弟,可是走到一處水塘時卻發生了衝突,兩頭牛都是倔脾氣誰都不讓誰,最後一頭牛掉下了懸崖死掉了。



這首詩詞的最後一句話起到了點睛之筆,意思就是說「不是牛(死掉的)不厲害,而是他對另一頭牛含有情誼」,很顯然這句話是在暗示曹丕什麼。

曹丕或許是聽懂了,他沒有繼續為難曹植,也或許他沒有聽懂亦或者裝作聽不懂,才有了後來的「七步詩」,因為百步之內為難不了曹植,可以說七步之內處處皆殺機。

無論是「鬥牛詩」還是「七步詩」,皆是曹植在告訴曹丕不要骨肉相殘,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