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沒有皇后,扶蘇和胡亥的生母又是誰

秦始皇在建立統一的天下的過程中,有著諸多的謎團,讓眾多史學家紛紛猜測並各持觀點。

其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秦始皇的身份之謎,這個問題我們暫時不做深入討論,個人觀點其實從一個商人和謀略家的角度,呂不韋怎麼也不可能冒著巨大風險去做一件可能毀了他所有努力的事情~即送給異人的小妾懷有他的孩子,那麼不合常理的事情在真正的政治家和商人那裡不可能存在,這是相互矛盾的,即便其像後來人們傳言的所謀甚大,但也不可能在異人還是他國人質時做這件事,這個人質可是沒有具體的時間期限和絕對的安全保障的,要知道一旦出現任何問題就是萬劫不復,除非當時的呂不韋是瘋子,那麼他也做不到後來的政治成就。

所謂所謀甚大者皆徐徐圖之,而非一蹴而就。

言歸正傳,今天我們討論的是秦始皇的皇后是誰,而扶蘇胡亥的母親是誰?是同一個人還是不同呢?

一、說到秦始皇的皇后,那麼就不得不說他的父親異人了,而呂不韋的謀劃也自異人開始。

1、異人的母親名夏姬,是安國君的嬪妃之一,不知道什麼原因,安國君對待夏姬母子非常不待見,歷史上提到其有二十多個兒子,但把一個親兒子放到他國當人質,就像一旦兩國發生不愉快,他這個兒子就沒了,可以說異人母子確實很不受待見了。這個具體原因也沒有太多的史料,但應該與異人母親的出身有關。

2、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之間既互相爭鬥,又互相合作,伴隨著戰爭還有政治聯姻,各國的國君在當太子時期就開始與他國的公主結合,其即是取得一種政治優勢,又為以後繼承王位能夠在政治上有一種天然的外援,這已經成為了一種政治習慣。

3、因此而導致一個國家總有幾個不同政治勢力,這些政治勢力往往牽扯到另外的其他國家,這就是各國你來我往不斷爭鬥,但總有緩和的餘地的原因,繞來繞去一大圈還是親戚。

二、那麼秦國當時的政治勢力有哪些呢?

1、首先,最大的是老秦人,這是毋庸置疑的秦國最堅實的基礎。就像秦宣太后勵精圖治革除舊弊時最大的支持者就是老秦人,這裡的樗里疾雖然在初期與宣太后有矛盾,但為了秦國自身利益,也選擇支持宣太后。

2、其次,就是各個時期的王后所代表的勢力,也就是我們說的外戚。由於當時的皇后大多出自其他國家的政治聯姻,因此帶來的有政治支持,也有掣肘,而秦國除老秦人外最大的政治勢力就是楚國派,說到這裡還是說一下宣太后,自羋八子之後,秦國的王后都出自楚國,而當時異人的父親安國君的王后華陽夫人也是楚國人。

3、那麼當時異人的母親夏姬出身之國無外乎兩個方向,一個是在當時影響力不大的小國,如韓國魯國等。一個則是與秦有很大矛盾的國家,但這一時期還真談不上,因為都是秦國欺負別的國家。所以後來我查了一部分史料,還真找到了,不過是從側面反映了夏姬的出身,即韓國,這個在一段為異人選王后的記載中有所提示。而夏姬就是後來秦國韓系的領導者,只是這個時候還在自保之中。

4、下邊我們賣個關子,回頭再去討論秦始皇的親生母親,說到這個就很厲害了,秦始皇的親生母親是趙姬,也就是呂不韋送給異人的那個小妾。

5、當年在呂不韋的建議下,異人拜沒有子嗣的華陽夫人為母親,從一個安國君不受待見的非嫡非長的兒子一躍成為了儲君,為此異人還改了名字,即子楚,所謂子楚就是楚人的兒子,而華陽夫人就是楚國人,可見政治支持很重要啊!

6、這個時候異人的親生母親可也沒閑著,她一個人在冷宮,孤獨地生存,兒子不在身邊,丈夫不喜歡,可謂凄涼至極。但這個女人也不是省油的燈,回頭我們再詳細說。咱就說這後宮女子沒有一個簡單的,要不為啥這些年宮斗劇這麼火呢?燒腦。

7、由於秦趙發生戰爭,異人逃回秦國後先拜見了華陽夫人,之後才見到自己的生母,夏姬也明白這個時候異人改名的意義,但還是很難受,丈夫不屬於自己,兒子也成了別人的。所以,夏姬通過最後的努力,做了一件影響秦始皇的大事,即為異人找一個婚配,這件事為什麼這麼重要麼?政治勢力啊!

8、華陽夫人這個時候也是不知道怎麼鬼迷心竅的有點心軟了,竟然在這麼大的事情上認可了夏姬的主張,即為異人也就是後來的子楚娶妻,史料記載不多,只是說之後異人有了第二個兒子,也就是成蟜

9、這個成蟜是出生就在秦國,而他的母親卻不是趙姬,這個女人記載不多,只知道成蟜的母親來自韓國,而韓國在秦國的政治勢力是以夏姬、將軍壁、秀麗夫人等人為代表,這裡的秀麗夫人應該就是後來的韓夫人了。

10、兩股政治勢力在秦朝廷爭鬥並不嚴重,因為楚系的勢力太過強大,連秦國宗族都忌憚三分,所以這裡也可能是華陽夫人認可了夏姬給異人找的妃子吧。

三、我們反過來再談嬴政,異人的這個丟了的兒子。

1、當初異人逃離趙國,把趙姬母子丟在了那裡,這事辦得也真夠像他的父親的,要麼說皇家無親情嘛。

2、呂不韋費了很大勁把異人秘密送出趙國,這個時候他也顧不上異人的這個老婆孩子了,反正投資的正主是異人,所以說,嬴政肯定是趙姬和異人的兒子。

3、而這個時候幸虧趙姬出身是趙國的富貴人家保護了趙姬母子,史料記載是有點勢力的家族。應該是不簡單的勢力,因為怎麼說國君想要殺的人的老婆孩子都能保護下來。

關於趙姬被自己的家族保護沒有被趙王怪罪這件事情,我感覺這也不是有點實力那麼簡單了,所以,我在這裡就懷疑,異人所謂看上的呂不韋的小妾應該是呂不韋設的一個套,一個和趙姬出身的家族一起做的一個圈套。

一個這麼大的家族勢力的子女怎麼可能做一個商人的小妾。在這裡普及下,要知道我們古代的妾的地位是非常低的,甚至不如牛馬,唐朝律法規定「妾通買賣」,這就是物品啊,所以說呂不韋可以把小妾送給人,但這個「送」應該是在政治條件還不成熟時的一個把異人拉到一起的手段。

畢竟當初的異人可是沒什麼地位,做這種事情是有一定風險的,不成功也不能把家族影響了,而一旦有希望絕對要盡全力了,這也是後來即便異人丟了趙姬母子回國做儲君時也能保下嬴政和他母親的原因。馬上就要有回報了嘛。

4、至於嬴政回到秦國,這下不用東躲西藏了,雖然多了一個弟弟,畢竟弟弟還小,這幾年是嬴政過得最舒服的日子。

5、而這個時候的華陽夫人也反應過來了,那就是不能讓夏姬給推薦的這個女人當王后,這是一個新的派系啊,夏姬是韓國人,再加上未來的王后秀麗夫人和王儲以及將軍壁,楚系危險了。

6、所以,華陽夫人做了一件事,就是讓趙姬成為王后,畢竟這是事實的婚姻啊,有了借口嘛,而同時給年青的嬴政物色了一個楚國女人,這應該就是秦始皇的第一個夫人,也應該是皇后吧。

7、隨著秦莊襄王(異人)暴斃,有說他因為在趙國做人質時身體受到傷害一直靠葯維持,有說是華陽夫人下毒,反正沒有定論,但有一點,嫡長子嬴政得以繼位,由於秦始皇年幼,這個時候主政的是華陽夫人和夏姬,這一年秦始皇13歲

四、同時,楚韓派系爭鬥開始了。

1、這個時候的趙姬還沒有太多顯露,夏姬以成蟜、將軍壁和韓夫人為主,與華陽夫人的楚系爭鬥,秦始皇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2、秦王政七年,夏太后去世,其葬於孝文王與庄襄王之間,即安國君和異人中間,所謂「東望吾子,西望吾夫」

3、夏太后先華陽夫人去世,這個時候華陽夫人失去了競爭對手,而成蟜和韓夫人成了「待宰羔羊」,加之華陽夫人支持趙姬和為嬴政選的楚國王后,他們成了一個派系,而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解決韓系派

4、恰恰這個時候出現一件事,即「成蟜之亂」,史料記載比較少,只說王弟長安君成蟜在領兵攻打趙國的時候突然造反,注意,這個攻打的是趙國,趙國是嬴政的母親趙姬的老家啊,呂不韋、趙姬,這都是在趙國起家的,然後成蟜身邊還有一個領兵的將軍樊於期,這個人和呂不韋是一個團體的。很明顯的問題了,成蟜叛亂應該是一場陰謀。

5、在樊於期的操作下,成蟜應該被利用了,其還不至於造反,說到底能讓他領兵應該是嬴政很信任他了,畢竟對於一個老部下王翦都懷疑再三,更不可能對自己的政治對手賦予兵權,並且還是領兵攻打趙國這樣的大的軍事行動。

6、而後邊也印證了這一點,成蟜之亂很快被平息,秦始皇沒有殺害成蟜兩個月的幼子,這裡的成蟜的幼子就是後來的秦王子嬰,而樊於期非但沒有受到懲罰,還加官晉爵,要知道其他所有參與叛變者甚至周邊的百姓都被殺死,所以這一場詭異的叛亂就是一場政治鬥爭,即華陽夫人和嬴政借嫪毐和呂不韋及趙姬之手做的一件事了,而不簡單的還在後邊,嬴政的真正的打擊對象在這裡,即趙姬、呂不韋和嫪毐,而這一場的政治鬥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楚系了。同時,嫪毐因為主導平叛並剿滅韓系,在這一年獲封侯

7、接下來就是嬴政表現的時候了。韓系滅亡,趙系崛起,呂不韋和嫪毐的矛盾加深,這個時候嫪毐和趙姬代表趙系,而呂不韋和華陽夫人的楚系走到了一起,說到底就是內鬥,可他們不知道嬴政已經厭煩了這一場場的內鬥了,秦國要統一天下,這麼斗下去,最後也就是和以前的諸侯國一樣永遠「逗」下去吧。

五、因此在攻滅韓系之後,需要馬上進行解決其他派系,趙系、楚系、呂不韋等都是他的目標,只是先解決誰的問題。

1、秦王政九年,嬴政要舉行加冠之禮,這一年嬴政二十二歲,前邊我們說他開始親政了,但畢竟沒有加冠,真正的所有權力在這一刻才能都合法的集中到秦王手裡。

2、加冠的地方在老秦人的起家之地-雍城,這一年呂不韋聯合楚系,而嫪毐則要進攻蘄年宮,史稱「蘄年宮之變」。

說個歷史上的問題,當年的嫪毐真的要攻擊秦王嗎?我覺得這個問題太可笑了,為什麼?

首先,嫪毐和趙姬是一體的,而趙姬在秦國的根本是嬴政,她唯一有秦室血脈孩子只有嬴政,如果沒了嬴政,和嫪毐生的兩個孩子也就失去了最後的政治保障,讓他們來繼位?怎麼可能!首先秦國最大的派系老秦人就不可能允許,別看政治鬥爭你們鬧得歡,軍權都在老秦人手裡了。

其次,就是如果嫪毐這麼做就正合楚系和呂不韋的意願了,即藉此消滅趙系。我們說後宮內鬥是燒腦劇,這趙姬和嫪毐也不是傻子,就像羋八子當年多麼強勢,還不是只能扶持有秦王血脈的孩子,這是老秦人的根本利益。反過來看,如果趙姬和嫪毐真的能扶持一個沒有秦國王室血脈的人當秦王,那當初華陽夫人何必要以異人為乾兒子來獲取後期的政治資歷。

再次,再說趙姬和嫪毐有私生子,這個問題其實在當時的戰國時期和秦國根本算不得多大的事情,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後宮醜聞都不必說了,就是秦國,都不止一個趙姬,前邊其他不說,只一個宣太后羋八子,和義渠王生了私生子不一樣把持朝政,其所生後代依然為秦國效力,說到底那個時候的政治聯姻根本就是只看利益。甚至宣太后將其床上外交都可以當著外國使臣說出來,這就可以看出那個時候趙姬和嫪毐的問題談不上原則問題。他們也不會傻到自己斷了自己的路,都是政治老手。

3、再看看《史記•始皇本紀》記載:「將欲攻蘄年宮為亂」,這是對當時嫪毐叛亂一個模糊記述,那麼我們看看雍城在哪?蘄年宮是哪裡?都是誰住在裡邊?(注意,這裡的蘄年宮和漢朝的蘄年宮很容易弄混)

4、這次一目了然了~楚系,蘄年宮那是當時華陽夫人的住處,也是呂不韋和楚系密謀的地方,至於嬴政,在雍城啊,你嫪毐叛變攻擊這裡有什麼意義呢?等著嬴政帶兵回來剿滅?

5、不出意外,嫪毐被殺,蘄年宮之變就這麼輕易結束了,趙姬被限制權力,趙系二十多人全部處死,趙繫結束。

6、同時,嬴政借嫪毐之事問責呂不韋,畢竟是他舉薦的嫪毐,呂不韋被打壓,幾年後因為嬴政一封信的問責而自盡。

7、現在就剩下楚系了,這可是一個大的派系,自宣太后經營五代,讓老秦人都忌憚。

8、所以嬴政只有等。公元230年,即秦王政十七年,華陽太后去世,楚系的領導者沒了,嬴政等來了機會

究竟怎麼做的呢?我沒有查到太多的資料,但從側面能夠反映一個問題,就是嬴政對楚系的打壓程度和方式。

1、當時其他政治外戚都已經被打壓到最弱,秦王和老秦人獨大,打壓楚系應該不難,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其始終沒有立皇后就可以看出來,楚系已經沒有太多話語權了,最起碼不敢提出異議,要知道嬴政的王后是華陽夫人早就選好的楚人,立為皇后不是應該的嘛。

2、而長子扶蘇應該就是嬴政與「楚王后」(我們姑且這麼稱呼)的兒子,打壓楚系也就不會把王后立為皇后,而且扶蘇一直被發配到邊疆修長城,僅僅就因為政見不和嗎?我想一個這麼成熟的政治人物不可能犯這種低級錯誤,而且這麼多年。

3、而當年楚人反抗秦朝暴政打的旗號就是為扶蘇、項燕復仇,項燕是楚國貴族和將軍,但扶蘇是誰啊,這不是秦始皇兒子嘛,再怎麼樣也不至於把這兩個人放到一塊,而且當時後來起兵抗秦的除了楚國人,其他的國家抗擊秦朝的勢力都沒有這個旗號,說白了,就是我趙國人為趙國人報仇,韓國人為韓國人報仇,不可能我楚國人為秦國人報仇反抗秦國人,沒這個邏輯。

4、同時嬴政把胡亥帶在身邊的目的也不言而喻,就是想要培養後繼人,奈何胡亥不是那塊料。而胡亥應該沒有太大的政治背景,最起碼不像扶蘇一樣,屬於舊的楚人勢力之類的政治羈絆。

5、至於嬴政其他的子女,應該也不是不成器,而是很多應該也有著或多或少的六國舊人淵源,扶蘇這個嫡長子都不行,其他的更不可能了,只有一個胡亥。

6、所以,胡亥與扶蘇應該不是一個母親,而扶蘇是華陽夫人為嬴政當年選的王后的後代,即楚人血脈。這也解釋了當扶蘇接到趙高做的假的旨意時沒有任何懷疑就自盡了,因為在當時的很多人眼裡,秦始皇打壓楚系的最終結果不外就是臨終前將有血緣關係的子女也解決掉,為後世新的皇帝除掉最後的隱患。對於扶蘇而言,其這些年一直等著這個時刻到來,當詔書傳到的一刻,扶蘇已經早有心理準備。

7、只不過胡亥確實不行,沒有通過考核,最後的最後,嬴政與楚系妥協了,同時也與自己妥協了,自小生存在各種派系的爭鬥中,最親的人背叛、死去,從他小小年紀被拋棄那一刻,這一生他都在治癒自己的童年,直到臨死的前一刻,與自己妥協了。

8、但誰都沒想到,一個太監毀了他做的一切妥協,也毀了他一生努力建立的事業,而最終滅亡秦國並重新統一天下的還是一個楚人,即漢高祖劉邦。


謝謝品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