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死後:兩妻帶各自子女生活,長女嫁好友之子,長子曾入外交部

1916年10月30日,滂沱大雨,民國元勛蔡鍔在這天隕落了。

消息傳開來,舉國悲痛,梁啟超康有為等名人紛紛為其英年早逝寫下輓聯。

孫中山對其評價到: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裡間關馬伏波。

隨後,蔡鍔被以國葬之禮葬於嶽麓山上,是民國時期的國葬第一人,至此歸葬嶽麓山也成為了對湘軍烈士的最高禮遇。

蔡鍔墓

英雄背後的女人

蔡鍔去世前,娶了兩個夫人,大夫人劉俠貞,育有長女蔡鑄蓮,嫁於好友之子石潮白。

蔡鍔在外留學時劉俠貞一直在家裡打理家務照顧蔡鍔的母親,蔡鍔病逝後她撫養孩子,孤獨終老。

二夫人潘蕙英,長得漂亮,受過西方教育,思想開明,育長子蔡端,次子蔡永寧,三女蔡淑蓮。

蔡鍔病重,潘蕙英陪著蔡鍔去日本求醫,蔡鍔病逝時她只有20出頭,內心對於丈夫的去世無比悲痛,發誓為其守寡一生。

兩個女人對蔡鍔都忠情至極,終身都在為其守寡。

對於大夫人劉俠貞,蔡鍔更多的是感激,不僅是因為劉俠貞是替蔡鍔照顧父母,還因為她是替姐劉長姑嫁給蔡鍔的。

蔡鍔年幼時家境並不是很好,經常跟著父親蔡正陵,四處奔走做點小買賣。

而劉家當時在邵陽當地有錢有勢,原本兩家門不當戶不對。

可是劉家老爺劉輝閣看見正在跟著父親賣豆腐的四歲蔡鍔,見其小小年紀聰明伶俐有擔當,且樣貌不俗時便有了與其結親的想法。

蔡鍔、潘蕙英(左)、劉俠貞(右)與孩子們合影

於是劉家9歲大女兒劉長姑便成了蔡鍔的未婚妻。

之後在劉家的幫助下,蔡鍔得以受到較好的教育,可以入私塾讀書,不再為了生計四處奔波。

小蔡鍔也不負眾望,在十二歲的時候考中了秀才,16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在這裡成為了梁啟超的學生,並得其到賞識,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以至於袁世凱在復辟帝制時候,蔡鍔被軟禁時,也堅定地要維護辛亥革命成果,在蔡鍔設計離京後,便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

在劉家的資助下,蔡鍔先是在南洋公學就讀。

蔡鍔

1899年遠赴日本留學。在蔡鍔22歲學成歸來後,他沒有忘記劉家的資助,更沒有丟棄和劉家長女劉長姑的婚約。

當花轎敲敲打打的來到劉家門前迎娶新娘時,心高氣傲的劉長姑卻寧死不從。

她打心眼裡瞧不上這個原本家境貧寒的蔡鍔,認為嫁給他就是一種侮辱。

沒辦法,這時的劉家也不願意放棄這門婚事,畢竟蔡鍔在當時已經是個炙手可熱的人物,多少人翹首都想攀上這門親,哪成想自己的女兒卻不願意了。

萬般無奈之際,劉家老爺劉輝閣想到了自己的養女劉森英,在劉老爺的請求下,劉森英蓋上蓋頭走進花轎。

蔡鍔很感激劉森英的解圍,於是在新婚之夜,便給她改名俠貞,寓意她的俠義和忠貞之舉。

兩人婚後美滿,但蔡鍔的眉間卻始終有不可化解的凝重。

劉俠貞明白丈夫的遠大抱負,在她的鼓勵下蔡鍔捨棄小家,外出尋求救國的出路。

自此,蔡鍔與大夫人劉俠貞聚少離多。

在大部分時間裡,蔡鍔都在四處打仗,而劉俠英便在家裡照顧長輩,有這樣一位賢內助使得蔡鍔在外征戰時沒有了後顧之憂。

1904年蔡鍔受雲貴總督李經羲之邀赴雲南擔任軍職,在這裡他結識了自己的靈魂伴侶潘蕙英。

潘蕙英長相清秀,嬌俏可愛,兩人郎才女貌,情投意合,兩人結合一度成為一段佳話。

潘蕙英出生在雲南的紳士之家,年幼時,在雲南一所女子私塾接受傳統儒學教育,長大後又接受到了西方新式教育。

相似的教育經歷,致使她與蔡鍔有許多共同話題,兩人心靈得到契合。

1911年會昌起義爆發後,蔡鍔與雲南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在昆明發起重九起義。

但在他想要進一步施展宏圖時,卻被生生遏制住了步伐。

1913年時,早有成帝之心的袁世凱,害怕地方手握的人起兵作亂,便以重用之名把蔡鍔調入北京。

此行是一場徹徹底底的鴻門宴,蔡鍔被袁世凱軟禁了起來。

一開始蔡鍔對袁世凱還是抱有希望的。在日本人提出要和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時,蔡鍔希望聯合勢力抵禦強敵。

可是袁世凱陽奉陰違,表面支持蔡鍔的想法,卻背著蔡鍔和日本人在日本大使館簽訂了《二十一條》

蔡鍔知道後,非常氣憤,對袁世凱徹底失望,捶胸頓足,一時間愛國將士報國無門,蔡鍔為革命事業痛心到掉下眼淚。

袁世凱

「將軍,北京城四處是密探」。

蔡鍔緩緩轉過身幽幽開口說道:「走不脫了,我要保住雲南這股力量」。

他知道若是《二十一條》一承認,中國之大恐怕連住的地方都不再有。

蔡鍔雖然被軟禁但是並沒有放棄救國,一邊與袁世凱周旋,一邊在嚴密在袁世凱監視下暗中聯繫同盟會愛國人士,謀求愛國出路。

中國人不都全是俯首稱臣的軟蛋。

在京的時間裡袁世凱時不時叫蔡鍔談話,試探蔡鍔對袁世凱即將要稱帝之事是否持支持態度。

在與蔡鍔的談話中處處透著圈套。

蔡鍔生前穿過的衣服

「梁啟超,是你的老師,所以我想向你請教,他怎麼知道,我就不肯維持共和?」

「文人,論古至今,總統可聽也可不聽」

袁世凱又道:「少數南方將領也有吃咋風雲的一世之雄」。

面對袁世凱的咄咄逼人,蔡鍔立馬問到:「總統這麼看得起誰?」。

袁世凱笑著看向蔡鍔:「就是你啊」

「我一個卸職都督,手無寸兵,人微言輕」

「可是有人說你是雲南陸軍的靈魂!」

蔡鍔無言以對,正當兩人陷入沉默時,袁世凱的秘書從外面進來。

梁啟超

袁世凱走到蔡鍔身邊並把手輕輕拍著蔡鍔的肩上並語重心長地說道:「皇帝我絕不會做,但是萬一有一天我不得不擔任起天下興亡的重任,這個時候,就要仰仗你嘍!」

蔡鍔並未回答,他只默默地敬個禮後轉身離開。

蔡鍔當然聽得出,袁世凱的言外之意,從始至終蔡鍔都不贊同袁世凱稱帝,踐踏革命成果。

那是多少將士用鮮血換來的勝利啊!京城留不得了,蔡鍔在心裡暗自謀劃離開。

袁世凱

設計離京

袁世凱見蔡鍔依舊未能表態,便安排眼線「小鳳仙」安插在他的身邊,時時刻刻試探蔡鍔。

蔡鍔明白要想逃離,只能讓袁世凱先放鬆警惕。

蔡鍔便在該女子面前表現得庸俗無為,每天混跡在八大胡同中,彷彿真的沉迷於此女之色一樣。

蔡鍔的兩個夫人以及老母親非常的配合,經常在大庭廣眾下給蔡鍔難堪,甚至衝到青樓去砸東西。

事情鬧大以後,蔡鍔表現得暴跳如雷,將阻礙自己「前途」的母親以及長子一干人送回湖南老家。

而劉俠英一直照顧著蔡鍔母親,自然也送去湖南。

小鳳仙

在此之前蔡鍔已將自己和潘蕙英的長子蔡端記名在劉俠貞名下,由劉俠貞撫養。

又將「愛爭風吃醋」的潘蕙英和其餘孩子們一起送到了昆明,此時在京的蔡鍔只剩下自己了。

他看準時間,設計離開北京,以治療喉疾為由,東渡日本,後又走水路繞路到達雲南。

至此開始掀起「護國討袁」的旗幟。

而這時的蔡鍔已經藥石難醫了。

潘蕙英深知蔡鍔的身體已經扛不住了,潘蕙英便帶著孩子到蔡鍔身邊陪著他,兩人也許下「若是革命勝利便永不相離」的誓言。

英雄故去

1916年3月,袁世凱頂不住壓力,取消帝制。

多明媚的春天啊,祖國,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燼。蔡鍔終於可以卸下重任和愛人在一起獲得短暫的黃昏與清逸。

然而蔡鍔的喉疾每況愈下,為求治,潘蕙英與蔡鍔一起共赴日本。

潘蕙英一路悉心照料蔡鍔,到達日本福岡,以為能夠有所希望治療喉疾的蔡鍔,卻在到達日本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接受注射新葯治療時,痛苦的死去。

潘蕙英心如刀割,痛苦萬分,她含著淚剪了蔡鍔一縷發編入自己髮髻中,並發誓終身不嫁。

蔡鍔去世這年她才22歲,她下定決心終身不嫁後,帶著次子蔡永寧與小女兒蔡淑蓮一起在雲南老家,以教書為生。

蔡鍔在世時給潘蕙英寫的信成了潘蕙英全部的精神依託,在往後的餘生里她反反覆復研讀,那些信件即使過了歷經歲月,也依然能夠感受到蔡鍔的愛意。

蕙英賢妹青睞」,每當被生活壓得疲憊不堪的潘蕙英,看到信開頭的這六個字時,便能感到暖意湧上全身,驅逐疲憊,日子再苦也有了繼續下去的動力。

蔡鍔和潘蕙英有多相愛?

即使在蔡鍔與小鳳仙風流事傳得沸沸揚揚的時候,蔡鍔依然不忘給遠在雲南的潘蕙英寫信。

蔡鍔在信中情意綿綿地寫道:「別京三月,想念彌篤……吾妹產後體態如何?乳兒健否?甚念……極盼常寄信來,以慰懸系……忽此,即問近佳」。

每每潘蕙英看到這些話就猶如蔡鍔在耳親口訴說一樣。

每次收到信件的潘蕙英為了不讓蔡鍔多等一刻,無論多晚,都會馬上回信。

兒女皆是人中龍鳳

潘蕙英想追隨蔡鍔而去,但想到了他們之間的孩子就放棄了慶生的念頭,她回到雲南老家以教書為生。

影視劇中蔡鍔與小鳳仙

潘蕙英一人帶著兩孩子雖然吃力但是卻沒有鬆懈對子女的教育,兩孩子很優秀,成績都是名列前茅。

潘蕙英在時常以蔡鍔的事迹教育著子女,告訴孩子們務必要承襲父親遺志,熱愛祖國,長大要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

長大後的蔡永寧考入北京輔仁大學,他對革命事業也如他父親蔡鍔一樣熱血上心。

後來他為了更好地為祖國做貢獻,毅然雲南富滇銀行擔任副總經理的職位辭職,轉而在東北大學擔任講師。

蔡淑蓮也順利的進入浙江農業大學,而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工作,為中國微生物研究做著自己的貢獻。

若問蔡淑蓮和蔡永寧關於他們父親的印象,他們會自豪的說:「辛亥年雲南起義的都督,風雲一時的共和偉人,蔡鍔將軍,每當聽母親提起父親的光榮事迹時,我們就感覺父親從未遠去」。

而跟著劉俠貞的蔡端想了解父親的事迹只能從別人口中打聽。

或許是因為劉俠貞介意蔡端並非為自己的親生兒子,劉俠貞從來不跟蔡端提起蔡鍔的事。

出於對父親的渴望,蔡端心裡與劉俠貞產生了一次隔閡,但不妨礙他對劉俠貞的尊重。

一切都因為劉俠貞值得。

在蔡端十多歲的時候劉家也家道中落了,而蔡鍔的弟弟蔡松垣敗家,把蔡家家底敗光後又將蔡家房產作為抵押。

沒了住所,劉俠貞帶著蔡鍔母親,蔡端和蔡鑄蓮一起住進了,長沙南門外天鵝堂樟樹園的一號的狹窄住所,自此艱難度日。

蔡端一直很懂事也很聰明,他感念劉俠貞的養育之恩,從來不提自己生母潘蕙英,更是在心裡立下了照顧劉俠貞和長姐蔡鑄蓮一輩子的決定。

努力生活的同時,蔡端心裡藏著渴望了解父親蔡鍔的秘密,一藏就是近二十年。

大學期間,蔡端才擁有足夠的資料搞清楚了父親蔡鍔的全部歷史。

他渴望像父親一樣不愧於心、為國盡忠,畢業後他選擇在中國外交部工作。

從此,他和同在外交部的姐夫石潮白在合作中加深了友誼,也在合作中為中國外交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在蔡端成長的同時,劉俠貞卻年老病重了。

劉俠貞在看到蔡端,衣不解帶的悉心照顧時,隔閡在他們母子之間的芥蒂煙消雲散。

她拉著蔡端的手說道:「她畢竟是你母親,你想找她就去吧。」

劉俠貞嘴裡說的「她」是指潘蕙英。

這個勤勤懇懇的女人或許到這個時候才真正意識到,蔡端把她當做了親生母親。

結語

秋的後半夜,下著茫茫細雨,劉俠貞躺在病床上,眼前慢慢浮現那天結婚的場景,他,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在婚禮的禮堂上局促不安,眼裡儘是無奈。

轉眼,新房裡,他用著輕快的語氣里說著感謝解圍的話。在合婚書上寫下劉俠貞這三個字,說是為了記住我今日的俠義與忠貞……

劉俠貞這個將自己一生獻給蔡家的女人,在秋雨打葉聲中去世了。

她的一生雖說沒有轟轟烈烈地愛過,但是一生都忠貞於蔡鍔,於蔡家照顧公婆,養育孩子,當得起,好兒媳,好女人,好母親。

在劉俠貞的去世後,讓蔡端更加意識到親人的重要,隨後他便與生母潘蕙英團聚,一家人都很珍惜在一起的日子。

可惜的是,1956年潘蕙英也離開了人世。

她走得時候帶著笑意,帶著對蔡鍔四十多年的思念離開了。

但她與蔡鍔之間的愛情故事卻永遠地流傳了下來,一封封記載他們之間感情的家書,永遠封存在國家博物館,成為一個時代愛國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