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機會你不中用:上個世紀,蘇聯對印度的援助力度比對中國更大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在毛主席的莊嚴宣告聲中成立。然而,新中國成立後,擺在毛主席等開國元勛面前的,不是高枕無憂,而是更為艱難的建設。當時的中國,用一窮二白來形容絲毫不誇張。

開國大典

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可以說,1949年中國的工業實力,即便對此非洲等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都沒有絲毫優勢,甚至因為西方國家便於掠奪所做的投資,非洲許多地方的工業實力,還要超過中國。

例如,1947年獨立的印度工業實力,就遠遠超過中國,印度的鐵路公里是中國的六倍,鋼鐵產量更是中國的九倍之巨。

正是這樣空前嚴峻的局面,新中國只用了短短10年時間,就初步建立一套雖然並不先進但卻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而這套工業體系,也成為中國日後完成工業建設和經濟騰飛的關鍵基礎。

新中國能用如此短的時間完成如此工業奇蹟,用10年的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300年走過的路,除了新中國上下萬眾一心,齊心協力之外,也與蘇聯的援助也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蘇聯

當時,新中國在第1個5年計劃期間,蘇聯對新中國的工業領域進行了156個援助項目,這就是著名的156工程。

在蘇聯的幫助之下,中國建設了以156工程為核心的近千個工業項目,使得中國在機械、能源、原材料、軍工等多個重工業領域的現代化邁上了極為關鍵的一步。從此,中國從無到有,史無前例地形成了一套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

也正是以156工程為核心,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成了一套初步完善的近代工業體系,也以此為基礎,奠定了中國工業根基。

所以,雖然蘇聯對於中國的援助是有條件的,是有償的,而且過程中還發生了諸如以次充好、以劣充優等問題,但是總體而言,蘇聯援助的156計劃對於中國的幫助都是極為關鍵的,是不可替代的。

可以說,如果沒有蘇聯的援助,中國的工業化勢必會推後許多年,中國的國際局勢和國際地位也必將發生巨大的變化。所以,蘇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援助,無論怎麼重視都不誇張。

蘇聯援助的工廠

當然,蘇聯對外的援助並不只針對中國,事實上,中國在蘇聯的援助名單里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中國接受蘇聯的156工程援助的同時,蘇聯對於東歐諸國、蒙古、朝鮮、越南古巴社會主義國家都進行了不遺餘力的援助。

而且,對於這些面積、人口只有中國幾十分之一的小國,蘇聯的援助力度還有遠遠超過中國。例如,當時蘇聯援助給蒙古和朝鮮的金額,就與中國類似,而對於東歐諸國的援助總金額,還要超過中國。

不僅如此,為了擴大在世界各地的地區的影響力,贏得與美國的冷戰,蘇聯還向世界其他非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大力援助。這其中,就包括印度。

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一直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什麼選擇「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極為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當時的中國根本沒有中間道路可以選擇。

印度

當時中國的外交環境有多麼糟糕?

美國先是重新武裝曾給亞洲帶來巨大災難的日本,不僅讓日本大發戰爭財,經濟得以騰飛,而且還讓日本建立了後備警衛部隊,重新擁有了武裝力量。

而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美國更是公然把日本列入了遠東遏制共產主義的防禦體系,與日本結成了軍事戰略同盟。

與此同時,在中國南方的東南亞菲律賓等國家,也成為美國扶持和遏制中國的對象。至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經濟封鎖和禁運,更是極為嚴密。

因此,在冷戰的大背景之下,作為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和5億人口的東方大國,當時的中國卻根本沒有中間道路可以選擇。

然而,由於被殖民的歷史、獨特的獨立過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優越的外交環境,包括周邊國家的原因,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卻有左右逢源、走中間道路的條件。

印度軍隊

而且公平地說,印度在中間道路上的左右橫跳也十分成功。這不但沒有使印度陷入冷戰的漩渦,反而讓印度極大地擴充了國際影響力,並在兩大陣營之間左右逢源,賺得滿嘴流油。

而且印度不僅僅從美國的西方國家獲得了大量援助,就連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蘇聯,也給了印度海量的扶持。

蘇聯對於印度的援助力度有多大?

其實,1947年印度剛剛從英國手裡獨立時,蘇聯對於印度這個新興的大國是十分冷淡的。也許是因為斯大林覺得印度的獨立沒有武裝鬥爭和暴力革命,不符合他心目中的革命標準,也許是認為印巴分治本身就是印度資產階級和英國殖民者之間的政治交易,也許內心深處就看不上甘地和尼赫魯。

因此,在印度獨立之後的6年間,斯大林對於印度一直是十分冷淡的,甚至從未接見過印度駐蘇聯大使。

不過,這一切隨著斯大林去世和赫魯曉夫的上台變得截然不同。赫魯曉夫上台之後,一改斯大林只援助社會主義國家和其他國家共產黨組織的做法,開始向亞非拉等新興的第三世界國家進行大力援助。

蘇聯對於印度提供的第1筆大規模援助是建設比萊鋼廠的比萊貸款。這筆貸款總金額高達10.196億盧比,摺合為蘇聯的盧布則為1.2236億。主要用於比萊鋼廠的第1期投資建設。

蘇聯對於印度的第1筆援助,就是在工業體系中極為關鍵的鋼鐵廠,也可見蘇聯對於印度的援助決心之強,力度之大。

而就在比萊鋼廠正在建設過程中,1957年11月,蘇聯再次對印度提供第2筆貸款《工業項目貸款》,這次的金額比之第1筆貸款相差不大,金額為10億盧比,約1.125億盧布,主要用於蘇聯援助印度的6個工業項目的建設。

當然,從蘇聯對印度的援助次數也可以看得出來,在中蘇蜜月期間,印度就得到了蘇聯的援助,而且這些援助的力度並不小,但是次數算並不很頻繁。比之蘇聯對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比例並不大。

然而,隨著中蘇和中印關係的惡化,一切變得截然不同。1959年,由於印度在邊境的頻繁挑釁和迷之自信,中印關係開始惡化起來。

而此時,由於中蘇已經有交惡的苗頭,所以,當時的蘇聯不但沒有因此放緩對印度的援助,反而開始加快了腳步。1959年2月,蘇聯再次對印度提供貸款《伯勞尼貸款》,主要幫助印度建設伯勞尼石油冶煉廠。

印度

這筆貸款總金額為2,250萬盧布,約2億盧比,同年,印度再次對蘇聯正式對印度提供第4筆醫藥工業貸款,這次的金額為1,800萬盧布,依然接近2億盧比投資,主要用於醫療器材的建設。

而隨著中蘇論戰和交惡,在蘇聯「聯印製中」的目的下,蘇聯對於印度的援助力度越來越大。當時,僅蘇聯向印度的第3個5年計劃提供的貸款,金額就高達28.125億盧比,摺合成盧布為3.4億。

蘇聯對印度開始大量援助的同時,1959年,蘇聯則取消了中蘇協定中為中國提供的50億盧布的項目貸款,並開始從中國大量撤回蘇聯專家。

1960年,中蘇關係更加惡劣,相對應的,蘇聯對於印度的援助也更加熱絡。在這一年,蘇聯先是對印度第1個援建的鋼鐵廠比萊鋼廠進行援助擴建,將產量擴大至250萬噸。

緊接著,又先後幫助印度建立了年產260萬噸加侖的石油冶煉廠、能夠製造重型電子設備和精密儀器的工廠,以及其他電廠、水電站、焦油廠、機械廠等重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在整個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對印度的援建總金額高達60億盧比,佔到了當時蘇聯對不發達國家經濟援助總量的44%之巨。

赫魯曉夫

當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之後,在勃列日涅夫的領導之下,經濟和國力達到巔峰的蘇聯開始進一步增強對外援助計劃,印度也在這新一波的援助計劃中再次受益。

當時,勃列日涅夫把印度當成了蘇聯對外進行經濟援助的「櫥窗」,所以,勃列日涅夫不但沒有減輕赫魯曉夫時期對於印度的援助,反而加大力度。

而且,這種援助不僅僅是蘇聯對印度進行大規模的重工業和基礎設施援助,蘇聯甚至不惜從印度大量採購印度滯銷的機械設備,以達到幫助和印度的目的。

例如,從1976年到1980年這4年間,由於當時蘇聯援助印度的重型機械廠開工不足,多年虧損,蘇聯開始對印度進行定向購貨,僅4年間就從印度的企業中訂購了2.3萬噸冶金起重設備

作為重工業在全世界排名前列的蘇聯,居然向連最起碼基礎工業體系都沒有建立的印度購買重工業機械設備,蘇聯對於印度的援助力度之大,信心之堅決可想而知。

蘇聯

而且,從赫魯曉夫開始,蘇聯對印度的援助幾乎從未斷絕,甚至一直到了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仍然對印度進行源源不斷的援助。

戈爾巴喬夫在上台之後,很快對印度進行了訪問,而且在蘇聯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與印度簽訂了大量經濟和技術合作協定。

例如,根據戈爾巴喬夫訪印簽訂的協議,蘇聯要幫助印度建立2400兆瓦的水力動力綜合體,幫助印度的波卡羅鋼鐵廠進行現代化建設和擴建,幫助印度建立4座年產800萬噸的焦炭廠等等。

蘇聯對印度的援建不僅僅是工業和基礎設施援助,蘇聯不弱於美軍的強大武器裝備也在對印度援助行列。

據蘇聯官方統計,從1965年到1980年這15年間,印度累計獲得蘇聯的軍事援助高達18億美元之巨。

印度從蘇聯獲得的武器裝備,累計有近千架各類飛機,三個米格飛機維修製造廠,數10艘各類艦艇,1100餘輛坦克,500多門火炮及相應配套的各類兵工廠。

蘇聯

可以說,從未建立完善工業體系、就連子彈製造都存在困難的印度,之所以能夠成為打遍南亞無敵手的軍事大國,蘇聯不遺餘力的武器裝備援助,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蘇聯對於印度的援助作用有多大?從1953年開始到1979年1月1日為止,在這期間,據蘇聯官方統計,蘇聯援助給印度的項目共計74項。

由於蘇聯援助絕大部分集中在重工業方面,所以,這些蘇聯援助的項目也為印度的重工業建設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當時,蘇聯援助的項目提供了印度鋼鐵產量的1/3,電力的1/5,原油的60%,石油產品的30%,冶金設備的80%,以及水利發電設備的60%。

那麼,蘇聯一共援助給印度多少錢呢?從1955年到1978年,蘇聯援助給印度的貸款為143.1億盧比,再加上1.2億盧比的贈款,總計為144.3億盧比。

印度

截止到1985年,蘇聯對印度的援助則已經累計高達54億美元之巨。而奠定了中國工業基礎的156項目,總價值也不到100億盧布。

所以,蘇聯對於中國的援助,雖然為中國建立工業體系奠定了極為關鍵的基礎,但究其總金額,不但沒有蘇聯給朝鮮、蒙古、東歐諸國多,甚至還沒有蘇聯援助非社會主義國家印度多。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蘇聯對於印度的援助,雖然力度頗大,但是相較於財大氣粗的美國,依然相差懸殊。

比如,蘇聯對於印度的援助,只佔到了同一時期印度接受外國援助總金額的5.9%,同時期,美國對於印度的援助總金額摺合成盧比,高達642.6億,佔據了印度接受外援總額的1/5。

而且,由於印度曾經的宗主國——英國的關係,印度在世界範圍內的外交環境遠遠好於中國,印度幾乎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不受限制的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和科技科學技術。

印度

印度擁有豐富的物產和不弱於中國的人口數量,同時又同時獲得了美國和蘇聯這兩大超級大國的大力援助,為什麼這個成立時工業基礎就比中國好,得到的援助遠比中國多,外交環境也遠優越於中國的人口大國,並沒有如中國一樣建設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甚至如今經濟遠遠被中國甩在後頭呢?

用老百姓的話說,大概就是: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很顯然,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絕不僅僅有老師教,有技術學就可以做到的,它是極為要求極高、極為複雜的一個過程。

它不僅僅涉及到資源、資金、人才、技術、外交環境等諸多方面因素,也與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志氣、領導者的能力決心,包括歷史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世界國家雖多,人口雖繁,但是,如中國這樣在沉淪上百年之後依然咬定青山不算放鬆,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的國家,其實少之又少。反而如印度這樣一次次浪費機會的國家和民族,才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