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萬件!日本瘋狂掠奪中國文物50多年,這是要斷我們的根

日本掠奪的文物


電視劇《古董局中局》第一季,以日本歸還其近代掠奪中國的佛頭為主線,其源頭是日本曾編寫了一本名為《中國古董帳》的文物清單,日本政府讓日本侵略者按名單來華掠奪。歷史上當然沒有《中國古董帳》這個名稱,但日本有系統地掠奪中國文物這一行為是的的確確存在的。和其他列強只為求財不同,日本掠奪在華文物呈現出有組織、有計劃、有民間、有官方四重特性,對中國的傷害最為嚴重,日本也成為掠奪中國文物最多的國家,在人類文明史上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

一、日本對中國文物的喜愛

日本自古以來就崇拜中華文明。近代以前,中國產的物品,日本稱之為「唐物」,都是日本統治者才能使用的高級貨。比如《源氏物語》中,源氏要偷人,得先給女方寫曖昧情書。為了體現對女方的重視,源氏特地求到了一張薰過香、印著蝴蝶花紋的「唐紙」,在唐紙上寫上情話。女方一看「唐紙」,心思立馬動了三分,再看情意綿綿的情話,就半推半就答應了源氏,然後源氏就成就了好事。唐物的魅力可見一斑。

源氏


日本對華侵略如果要追溯,可以追溯到明代。有侵略就伴有掠奪,就有文物流失,這是一定的。但明嘉靖時期沿海的倭患還只算是日本民間行為,日本統治層還不敢對我天朝亮出獠牙,所以這種民間文物流失,性質雖然同樣卑劣,但帳還記不到日本政府身上,直到日本敢公開和中國叫板的1894年。這一年,日本正規軍第一次踏上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天朝領土,自此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國家級文物掠奪工作,日本對華掠奪行為也上升到了國讎的程度。

二、甲午戰爭,掠奪文物計劃的初步形成

到了近代,雖然在政治、軍事方面日本超過中國,但和其他西方列強不同,日本文化脫胎於中華文明,近代日本在文化方面仍然是個侏儒,永遠是中國文化的小弟。這種對中華文化的崇拜和敬仰,使得近代的日本侵略者尤其注重掠奪中國文化的實體——文物。

1894年,日本文部省少輔九鬼隆一寫成了《戰時清國寶物收集辦法》。這本書就是《古董局中局》中《中國古董帳》的原型,而九鬼隆一堪稱近代日本系統思考掠奪中國文物第一人。《戰時清國寶物收集辦法》是此後日本掠奪中國文物的指南,日本國家級掠奪文物政策初步形成。

日本文部省


其後,日本軍部出台了《敵產管理辦法》。何為敵產?這不僅是指清軍的產業,而是只要日軍看上了哪些東西,日軍就可以以「敵產」的名義強行接收。《敵產管理辦法》規定,士兵可以掠奪,但必須要指揮官在場監督,掠奪的書籍類文物必須上交國家,由國家珍藏,別的金石玉器可以自己留著。甲午戰爭是日本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掠奪文物的開始。

日本侵略軍


三、八國侵華、日俄戰爭後的掠奪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日本攻入紫禁城,首先搶掠了慈禧的寢宮儀鑾殿,獲得珍玩無數。之後日軍將司令部設立在北海靜心齋,以此為圓心,掠奪周邊文物。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攻入東北。1905年,日軍在旅順發現了唐代的鴻臚井碑,馬上邀請著名學者內藤湖南來華鑒賞。該碑文糾正了外國學者認為渤海國是與唐朝完全對等的獨立國家的錯誤觀點,顯示了我國領土統一和民族融合。在內藤全權策划下,日軍制定了偷運石碑計劃,1908年4月,日本海軍將鴻臚井碑作為「戰利品」送進了日本皇宮。

石碑藏在日皇宮,沒有照片,僅能看到石碑發掘處


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去了「南滿」地區,成立了「滿鐵」會社。以1907年「滿鐵」附屬圖書館成立為標誌,日本對東北文物掠奪進入新階段。該圖書館的任務就是文化侵略、奴化殖民地人民,同時掠奪東北文物。

四、甲午辛亥革命時日本民間的掠奪

與官方大規模文物掠奪同時進行的,還有日本民間「冒險團」的來華。甲午戰爭後,日本人也成了一等洋人,取得了超國民待遇,這些來華日本人通過民間渠道或勾結漢奸敗類、盜墓賊,以金錢為誘惑,開始進行民間文物的掠奪工作。

日本盜寶者和軍閥們


民團掠奪者以大谷光瑞最為臭名昭著。自1902年開始至1914年,大谷組織的「冒險團」到我國西北進行文物掠奪。第一次掠奪開始於1902年,在新疆,時間為4個月,克孜爾的千佛洞、通古斯巴什遺迹、蘇巴什遺迹皆遭洗劫。第二次是1908年,地點仍在新疆,時間長達18個月,在唐朝北庭都護府故地,他們發現了以《金丹全傳》、《大般若經》為代表的大量唐代珍貴文物;在樓蘭遺址,他們掠奪了震驚世界的東晉李柏文書》,該書以書面文字的方式證明,魏晉兩朝仍控制著新疆,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華的領土。第三次就是1911年開始的莫高窟浩劫。在敦煌莫高窟,他們掠奪了大量佛經和文書,甚至敦煌壁畫都被他們整塊撬下帶走。至1914年7月,裝滿大包小裹的日本人踏上了返日之路。

莫高窟


五、民國初期至七七事變的文物掠奪

這一時期,和甲午戰爭、八國侵華相比,中日之間的關係較為和平,但也絕不是什麼山川異域,風月同天。1914年,日本進攻青島,借打德軍的名義,日軍佔領了膠州圖書館、德華大學圖書館,將其中的典藏一掃而空。其中大部分書籍被分給了東京大學,至今仍存於東大。1929年,日本杭州領事通過浪人和軍方雙重施壓,強行廉價收購了浙江東海藏書樓里的全部書籍,這些古籍現藏於東大東洋文化研究所。

東京大學


1924年,日本外務省成為了繼文部省、軍部後日本官方第三個設置專門機構掠奪中國文物的部門。這年日本外務省成立了「對支文化事業部」;1927年日本政府成立了東亞考古學會;1928年,外務省又成立了東方文化學院。這些機構的唯一作用,就是探查搶掠中國文物。

九一八事變後,滿鐵圖書館就洗劫了張學良帥府的藏書。而日本佔領瀋陽故宮後,就將瀋陽藏《四庫全書》1萬餘冊全部掠走。1932年淞滬抗戰結束後,日本軍部成立了「中支那佔領區圖書文獻接受委員會」,此外日本還成立了日本的摸金校尉,什麼「科學調查團」「文物特務」等形形色色的文物掠奪者,如同螞蟻一樣在中華大地四面出擊,四處掠奪。

張學良帥府


六、七七事變至抗戰勝利

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對華掠奪更加肆無忌憚,中華文物如洪水式流失。

南京大屠殺後,日本在南京還進行了文化大洗劫。據參與掠奪的青木實回憶,日本在南京不論書籍一律掠奪,奪不走的就燒毀,古今中外書籍總計880399萬冊遭到洗劫,被破壞的更是不計其數。此後,日本各大學還公開要求汪偽政府提供各大學指定的文物,以供「研究」之用。

1937年,日本讓偽滿發布《舊記之統一管理的訓令》,要求偽滿境內所有文檔書籍全部集中到瀋陽檔案館登記。但在登記過程中,日本盜運文檔達2362779件。

北京大學藏的《俄蒙界線圖》被日軍強行「借走」,至今下落不明;還有北京人頭骨被日本搶掠,也下落不明。不過有說法是,因為裕仁喜愛考古,所以頭骨實際被秘密轉送入日本皇宮,被日本皇室秘密珍藏。

北京人頭骨還原圖


文史君說

中華歷史上有幾次文化浩劫,一次是焚書坑儒,一次是清修《四庫全書》,那第三次就是日本對中華文物的掠奪。和歐美不同,歐美掠奪中國文化較為零散,多掠奪真金白銀和古董,但日本掠奪則呈現出文化掠奪特性,主要搶掠書籍等文明載體。欲滅其國,必先滅其史,這正是近代日本最可惡的地方。根據《中國甲午以後流入日本之文物目錄》來看,自甲午戰爭至抗戰勝利,這半個多世紀里,日本掠奪的各式文物,多達15245件,這些還只是有名字、知道型號和規制的,僅僅是日本掠奪毀壞中華文物的冰山一角。今天的說法是日本共掠奪中華各式文物達360萬件之多,其中甲骨文有1.3萬片,名畫8000餘件,日本官方、大學、民間等,仍保存有大量中華文物,文物回國之路仍然漫長。

參考文獻

關健文《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破壞》,《抗日戰爭研究》1994年03期。

宋文《大谷光瑞與三次中亞探險》,《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0年12期。

李娜:《滿鐵圖書館的職能及其在東北的侵略活動》,《外國問題研究》2008年03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